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友兰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两种境界中人的义利观与群己观不同,但义利观与群己观的不同并不妨碍两种境界的贯通。从义利观看,义与利并不截然对立,而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为谁之利"就是两种境界相贯通的可能性所在。从群己观看,虽然两种境界中人的群已观不同,甚至对立,但这并不影响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的提升,人生境界的提升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家公利即“义”、私利即“利”,“义”高于“利”的传统,而且发展了传统儒家的“义”“利”观,认为“义”、“利”不仅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统一的一面,个人利益,尤其是个人的物质利益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的这种“义”、“利”观可以称为“义以为上”的“义”、“利”统一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境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范畴。文学强调“境界”,我国现代大学者冯有兰先生更倡导“人生境界”之说。冯先生通过对“人生四境界”的划分,给予传统的圣贤思想以新而具体化阐释,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了逐次超越或渐次提升,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提供思想启迪。为我们理解传统中国的人格理想开拓了一个新维度; 而现代以来人生意义的诸般讨论及困惑,也使得我们关注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似乎是一种必要了。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先生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是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论性质。  相似文献   

5.
群己关系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关注的重要问题。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群己观历史上呈现出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近代,在明清时期“公—私”观念转型和近代“意义危机”的内外因共同作用下,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逐步发动了由“己”到“群”,从自我认识到群体认识的思想转型,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和走向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主旨试图显示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中的美学维度。本文通过考察认为,冯先生“人生境界”理论中的“天地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审美境界。“天地境界”的不可思议的性质从根本上要求一种与之相应的“负的方法”,这种“负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审美还原”。在冯先生的理论中,通过“负的方法”所成就的是一种“风流”人格,这种“风流”人格其实就是一种人格美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在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三史”和“六书”影响广泛,他的“新理学”体系,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人生境界说,还有融入其中的中西文化观,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思考无不表明冯友兰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将2005年学术界关于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的论文作一综述,以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在抗日战争时期构建的四境界说,在现代社会的伦理变迁过程中,仍有其现实意义与功能。这里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各自的特征入手,从文化功能和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认识这四个境界的意义与功能,从而给予客观的、合理的现实评价。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在《新理学》《新原人》等著作中提出了才和才人的概念。他将能读无字天书,而见本然办法、本然命题、本然样子,或其仿佛者称为才人,将才人所进行的工作称为创作,认为才人进行创作时处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心理状态。冯友兰将才人归属于自然境界,但依然更为推崇处于天地境界的圣人,认为人应当努力修养而致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新原人》看冯友兰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所讲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其实也是理想人格的型态。这里的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不是自然的的礼物,人必须自觉地用一种工夫,才能得到。这种理想人格的修养不仅需要对宇宙人生有最高的觉解即“致知”,还需要对此觉解的常注意即“用敬”。  相似文献   

11.
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作为现代性最显著特征的个体主体性,在90后群体身上日益彰显出来,以整体主义为“底色”的传统群己观已面临危机。群己观受制于人们的生存境遇,其价值取向、理论形态及其合理性历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在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的境遇下重构群己观,关键是摒弃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把契约精神引入群己关系,用法的形式明确群己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坚持集体利益优先的前提下,为个体主体性的健康发展提供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12.
社群关系是社会的网络。人不能离社群而索居。传统以来无论东西方皆由群而己 ,东方人因血缘而建构垂直的伦常关系 ,西方人依基督教伦理建构由上而下垂直互动的社群关系。进入 2 1世纪后工业时代、资讯时代 ,群己关系松动 ,今日之社群已非血缘结合的族群 ,而是以财富结合为主的社群 ,群己关系应由己群关系取代 ,即从由团体对个人的制约转变为个人与团体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个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高下,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而这实为一个自下而上的价值序列,隐含着"新理学"成圣成贤的人生理想.将与此四层境界相对应的人格理解为愚人、常人、贤人和圣人,可以揭示出冯友兰哲学与儒家传统精神的契合相通.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透过"意向的好"与"意向所向底好"两个范畴阐发了其"以志为本"的志功合一观。冯友兰"以志为本"的志功合一观是对动机论和效果论的双重扬弃,是中国志功观发展史上重要的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15.
16.
冯友兰作为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核心点即在其境界说,而其境界说的核心又在其天地境界。也正是这天地境界一直以来在学界颇受争议。从传统“有”“无”概念来看,冯友兰天地境界是融有佛道之有无智慧,然终归有之境界。而要达到冯友兰天地境界,须是借助佛道之无之智慧,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觉解即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敬及集义的过程就是一个持“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群己关系是孔子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论题。与后期儒家哲学片面强调群体原则不同,孔子的群己观为个体生存预留下极大的开放性空间。其以具有理性判断能力的独立个体为出发点,尊重人作为现实存在的情感需求,通过推己及人的道德生发路径,形成了以"超越自我中心"为特征的特殊群己观。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思想为对象 ,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 ,它与个人的人生境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不同的层次并构成一个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人生境界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人生境界 ,对于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新原人>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为最高境界,它是"知天"、"事天"、"乐天"、"同天"的统一.这一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学观点有许多相契合之处.从认识角度说,这种境界体现了与西方理性主义倡导的二元对立所不同的系统思维;从实践角度说,它倡导限制人的物质欲望,提升精神人格;从审美角度说,人把自然作为审美对象,通过"移情"把自然纳入到道德关怀的范围,使自然与人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0.
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天地境界"给中国现当代哲学界带来很大影响,而且哲学界对此境界的理解和褒贬不一.通过对"天地境界"的解读来认识"天地境界"以及"天地境界"对当代人人生境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