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阐明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核心是人在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时,如何达到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生产实践活动导致了其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急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引导科学的生产实践活动。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继承和发扬,从构建社会文化、尊重生态多样、坚持科学发展以及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引导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之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曾明确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努力专研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健康、文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生态观,从而使自身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时代凝结,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最新注解。"生命共同体"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根本出发点,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视角,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以及共进共荣关系,以此回应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争论,并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境遇倡导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构路径来看,"生命共同体"理念主张从认识论层面破除极端主客体主义的弊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在发展论层面主张推进"绿色化"的发展方式,在方法论层面主张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生态文明不仅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集大成者,不仅彰显了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也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方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等,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蕴含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大学生汲取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挖掘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社会与自然之关系的科学论述,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支撑。通过探讨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维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生态文明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雷蒙德·威廉斯的自然观揭示了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人与自然的位置、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他的自然观启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首先解决生态观念问题。我们必须认清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必须从生态思想传统中吸取精华,建构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之道。  相似文献   

8.
纵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科学技术是促使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重大驱动力.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和工业文明而至的全球生态危机,促使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核心的生态文明自然观兴起.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是缓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是中国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于积极向上的公民意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现实情况,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地区间到世界性的大爆发致使国内外学者开展多视角的批判与反思,其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成为论调之一。为了加强思考的科学性和现实性,须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重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明确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实践取向,实现绿色生产方式的生态内容与交换形式的统一,提倡绿色消费方式的"去贵族化"与"亲生态化",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并完善生态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因而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克服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避免生态危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前提。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完善是当前我国出现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优势,从根本上遏制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建设指向和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核心内涵方面,强调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法治观、世界共赢观,有利于走出中心主义思维的局限,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在建设指向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美丽城市,也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有利于超越城镇化的单一思维,实现美丽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统一;在实现路径上,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制度体系,有利于走出唯生产力的误区,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作用于自然,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演化发展的新因素、新力量。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灾害问题,而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的大倒退、大毁灭,是社会生产与自然生产、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其实质是人的危机、文明的危机,是传统价值观念、自然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危机。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直接缘于人类未能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自身活动的双重效应,深刻原因却在于私有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于导致并支撑这种制度的错误价值观和片面自然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的整体现念。其次要解决好人类社会的自身问题,再次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成果,合理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能变换,同时还要合理调整社会价值观,这是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基础、必要前提、主要途径和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多即为好的”经济理性的主导下,从生产到消费,人们迷失在消费主义“囚笼”中难以自拔,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极尽掠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点,主张通过生态理性来消解经济理性,降速经济增长,克服虚假消费,实现生态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经济理性的批判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催生了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这场生态危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人类自我变革。人类过去那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模式都必须进行变革,要建立一个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类新文明,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与任务是:①唤醒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树立新的生态文明与价值观念;②确立与贯彻人与自然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③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对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我国工业化迅速发展,资源环境与生态危机问题日益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辩证法思想、实践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行动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应以人为本,需要政府推动和依法治理,贯穿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在实践中,要推动绿色科技创新、探索合理生产方式、践行生态消费观、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治建设等策略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依附到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把自然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致使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它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以生态科技作为物质基础,实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与此同时,人和自然的关系却日益恶化,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这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们开始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作者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是建立全新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