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生殿》传奇中所描写的作为李、杨爱情悲剧重要戏剧情境的“安禄山造反”不可完全等同于作为史实的“安史之乱” ,前者对后者及其相关的史实进行了艺术再创造 ,即剧本围绕“安禄山造反” ,强化了唐玄宗的荒淫昏庸和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 ,强调了乱自上作和奸相逼反的造反成因 ,突出了结束以昏君奸相为核心的封建罪恶统治政权的客观结果 ,从而 ,在客观上显示出了“安禄山造反”一定的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事变.从此,唐王朝由高度繁荣,勃勃生机,转为日趋衰落,步步滑坡:中央政权机制失灵了,宦官口含天宪干预朝政了,藩镇割据出现了,国家摇摇欲坠了.作为发动叛乱的首要人物安禄山从此成了历史罪人,时时遭到后人痛骂.痛骂固然可以解恨,但不能推进科学.我认为;与其痛骂,不如认真探讨一下安禄山何以能由一个被人奴役的放羊娃逐渐发迹,成为身兼三镇节度使的显贵人物,最后走上叛乱之路;他在何种条件下发动叛乱;从他的一生中后人该吸取哪些教训.这样,对社会,对学术研究,想必都有好处.可借,迄今为止,对安禄山和安史之乱的研究,还仅局限于几个具体间题,没有进行全面探讨,不少地方仍是空白.这是唐史研究有待深入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唐中叶安禄山发动的叛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转入后期的历史性转折点。冷静考察他与当时政治形势和中枢政权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了解玄宗时期的政治状况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天宝十一载(751年),安禄山率兵讨契丹大败而归。对其败退路线,《安禄山事迹》卷上载:“矢中禄山鞍桥,鞭弭俱弃,簪履亦坠,独以麾下二十骑走,上山苍黄,陷于坑中,男庆绪、麾下将孙孝哲扶出之。又战数十里,会夜,追骑解,遂投平卢城。平卢骑将史定方领精兵三千赴之,契丹知救至,遂解围而去,禄山方得脱。”两《唐书》《安禄山传》在记叙此事时虽文字相异,但意思相同。据此安禄山败退后,夜投平卢似无疑问,其实距史实真相相差较远。 先看一下安禄山的出师路程。《旧唐书))(安禄山传》载,公元751年8月,“禄山并率河东等军五六万,号十五万,以讨  相似文献   

5.
天宝十一载(751年)秋,安禄山率兵讨伐契丹,因天降大雨,弓箭松弛,及奚临阵反水与契丹合力围攻唐军,致使安禄山大败而归。在这次战役中,安禄山究竟出兵多少人?史书记载不一。(1)《新唐书》卷219《契丹传》载,安禄山“发幽州、云中、平卢、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为向导”,以讨契丹。(2)《资治通鉴》卷21(?)载;“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向导。” (3)《旧唐书》卷199《契丹传》载:安禄山“以幽州、云中、平卢之众数万人”讨契丹,大败而归。这是一个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6.
由崔明德、任士英撰著的《安禄山评传》数易春秋,新近已经完稿。蒙作者赐阅书稿,得先睹为快。诚如作者在该书前言中所云:“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事变。作为发动叛乱的首要人物安禄山从此成了历史罪人,时遭后人痛骂。痛骂固然可以解恨,但不能推进科学。与其痛骂,不如认真探讨一下安禄山何以能由一个被人奴役的放羊娃逐渐发迹,成为身兼三镇节  相似文献   

7.
《安禄山事迹》卷上载:“(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三月九日,加特进。时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至平卢。禄山谄佞,善伺人情,曲事利贞,复以金帛遗其左右。利贞规朝,盛称禄山之美,遂授营州都督,充平卢军节度使,知左厢兵马使,度支、营田、水利、陆运使,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顺化州刺史”。《旧唐书》卷9《玄宗纪》载:开元二十九年七月,“幽州节度副使安禄山为营州刺史,充平卢军节度副使,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这类记载看起来似无疑问,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8.
孔见 《中华魂》2014,(5):54-54
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诗人对当时安禄山叛乱铁骑来势凶猛和宫廷歌舞升平、昏庸腐朽的生动写照。令后世唏嘘的是,创造唐王朝强盛时期而又很快转向衰败的,却是同一个皇帝,这就是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他在残酷的宫廷争斗中胜出,登上了皇位。在他的前期(开元年间),奋发有为,素有大志,不但勤奋治国,而且本人还是音乐家、戏曲家和诗人,可算是封建帝王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9.
安史事件是唐代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研究解决唐代历史、文学等方面许多问题的一个关键。天宝十四(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于范阳(北京附近)。人们历来都把这称为“安史之乱”,大都认为史思明是同安一块起兵的重要人物(甚至是安的第二号人物),和安有着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光弼 708—764,契丹人,唐中期著名军事家。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唐,天下大乱。在此危难之际,李光弼受命为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毅然率军出征。在平叛战争中,他智勇双全,战功卓著,声名显赫,累累外迁,官至太尉,兼中书令、天下兵马副元帅,封临淮王。与同期另一名将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  相似文献   

11.
《龙龛手镜》搜集了大量写本佛典中的异体字,唐讳字形也在其列。从避讳学与文字学交叉的角度来看,这些字形的分布特点既与唐代避讳的规避对象、祖庙推崇、起伏概貌等情况基本契合,较好地保存了唐代避讳制度施加于写本文献的影响痕迹,也反映出唐讳字形的真实变化情况。不过,囿于编纂初衷与文献性质,《龙龛手镜》在处理所收唐讳字形时存在分类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部分唐讳字形的收录考证也有待商榷。这些情况透露出《龙龛手镜》在避讳制度的认知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以致影响了正字标准的合理取舍。  相似文献   

12.
王维安史之乱“受伪职”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在安史乱中是否受伪职的问题 ,是有关其人品诗品评价的大问题。本文以《韦斌碑》为依据 ,详细考辨评析了王维在安史乱中的具体表现问题 ,纠正两唐书本传中关于安禄山迎置王维的错误记载。  相似文献   

13.
梓潼薄脆子     
杨珺 《社区》2012,(4):43
川菜苏点,一直以为,苏杭才有好点心。这次去四川梓潼,却邂逅了薄脆子,让我好一阵惊喜。梓潼地处古蜀道南端,在交通落后闭塞的年代,当属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但因为安禄山造反,玄宗逃难,梓潼留下了皇帝的足迹。《长恨歌》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是说的  相似文献   

14.
前几天,在《战地·增刊》上读到费在山的《<蜕龛印遇>题记》(1979年4期)。文章说,“读了鲁迅先生的《蜕龛印存序(代)》,总想看看蜕龛印刻的印章”。我这次见到了蜕龛手刻的艺术,却想谈谈鲁迅对《蜕龛印存序(代)》的改定过程。鲁迅一生写下的序、跋等文字是很多的。据《鲁迅全集》粗粗的统计就有百余篇。这些序、跋、小引,甚而广告、说明,都是经过认真考究的。因此,常常是在短短的篇幅里,却包容着深切见地。它要言不繁,会以精辟的见解,把读者引向体验的深处。  相似文献   

15.
阿育王像是阿育王造释迦牟尼佛像的略称.在中国东晋、南北朝至隋代的中国帝王、僧侣阶层和信众中有特别的信仰和崇奉.据记载,中国出现阿育王像的时间最早可以推溯到东晋时期.目前,国内出土的阿育王像实例只发现于成都地区.从文献的记载看成都地区出现阿育王像的时间似亦可推溯到东晋时期.成都地区出土的形制古朴的阿育王像与同时期的其它佛像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些特征可以一直追溯到犍陀罗地区创始期的佛像.除文献记载外,在石窟中也有一些实例的发现.龙门石窟西山中段唐字洞西壁的上层,有唐代净福寺比丘尼净命造一龛阿育王像,敦煌莫高窟323窟像即为阿育王像.四川巴中南龛摩崖造像中,亦有一尊相似的造像,此像定名为阿育王像似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唐朝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状况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的确在增长,但增长状况并不平衡,节度使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有力约束.唐中央通过频繁调动和限制兼统,有效防止绝大多数节度使专擅一方.安禄山的权力状况属于特例,其形成过程及发动叛乱有复杂的原因,不宜简单归结为当时节度使制度运行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石壕吏》《石壕吏》是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创作的现实主义诗篇。七五五年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占据了包括长安、洛阳在內的大片土地。七五七年,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自立称帝。这年秋天,唐官军相继收复两京,安庆绪退据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固守。七五八年,唐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的叛军。七五九年三月,叛军史思明发兵救援邺城。唐官军溃散,郭子仪断河阳桥(在今河南孟县),保守洛阳。形势突变,长安震恐。唐肃宗急令各地征兵补充前线,以挽救危局。洛阳至潼关一带地近前线,抓兵拉夫尤为惨重。杜甫是在七五八年冬天由华州(这年六月,杜甫因营救房琯事由左拾遗贬为  相似文献   

18.
明代旧题李攀龙《唐诗选》及相关书在中国和日本都有广泛的传播,版本众多,中日学者围绕《唐诗选》所展开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涉及到版本辨伪,重版类版,影响研究等多个方面。研究向前推进的同时也看到无论是文献的收集整理还是在此基础上的文学思想研究,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9.
公元七五五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地方军阀头子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历史上叫作“安史之乱”。唐王朝为了平定这次叛乱,派出重兵,大动干戈,费了八年的时间。“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但是,唐王朝由此衰落下来,统治阶级更加腐败不堪,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经过八年的战乱,唐朝中央已无法控制地方,当时,整个北方,包括现在的河北、  相似文献   

20.
《龙龛手鉴》开创了音序检字法、两级排检法的先河,对于繁难字的检索,采用了据形检索的方法,方便了读者的使用,在古俗字的注解方面也采用独特的方式进行了阐释。同时,该书记录了唐前后的俗字使用情况,对于研究汉字的流变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