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功能主义目的论、解构主义等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以"信"为价值取向的翻译标准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然而,翻译过程和语言功能表明,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以语际转换为特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语际转换意味着翻译标准应体现文本对照特征,而跨文化交际则要求翻译标准具备较强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2.
译者目的与翻译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功能主义目的论出发,结合描写学派的翻译规范论,以《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中译本为例,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行为及其制约因素,进而指出,译者主体作为两种文化的中介,受译入语体系的规范所制约,需要(赞助人的)翻译目的来做指导以作出翻译决策,表现为既要接受赞助人的主导,又要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还要遵守自己的道德规范,其文化身份和文化取向不可避免地体现在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解说词大体上属于公示语的范围,它除了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之外,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自己亲手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以功能主义的目的论为出发点,通过探析中国文字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初步分析博物馆解说词的最佳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在诠释原文时灌注自己的文化观,使其成为文本转换过程中的关键和中心。而译者站在原语、目的语或是平等地沟通原语文化与目的语的文化立场上,对于文本的选择、对原语文化的态度和理解、在翻译中所采用的策略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探析译者的文化立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翻译的影响;通过本文,作者希望能够更加重视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主导性的参与者在文本转换过程中的作用,从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翻译文化的角度解读译者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5.
广告语翻译属于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的范畴.商业文化的经济价值取向决定了译者在这一特定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须选择以译语读者为中心、以译语文化为取向的交际原则,在不违背译语文化价值取向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以期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实现原作的广告功能.  相似文献   

6.
广告的商业追求对广告翻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结合中外实例探讨了AIDA法则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指出其对译者的要求以及译者在翻译中对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把握。实践证明,运用AIDA法则能够使译文更加符合受众的需要和接受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广告的促销功能。  相似文献   

7.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原著中文化信息的翻译,两种译本的译者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杨宪益译本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忠实于原文,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而大卫.霍克斯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入语的特色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是中国当代文学英译的杰出代表.译者对原作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生态文化负载词的出神传递是译作在海外市场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实例,指出译者可通过借用法、直译法、注释法、释义法和增译法等翻译补偿和变通手段,在目标语语境中重构源语文化意象,使译作更好地贴近目标语读者,推动译作的海外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论英汉习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化翻译观理论,根据英汉习语所在的具体语境,从文化层次上采用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来探讨英汉习语翻译。强调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实现译入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使目的语和源语的受众反应一致,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0.
将弗米尔翻译目的论放在实践理性的视野下进行考查,认为翻译目的论解决了译者活动取向上"实用层面的应当"和工具善问题,却将"价值层面的应当"和目的善问题抛在其追问的视野之外,从而把翻译这种主体间的交往行为"异化"为工具目的行为,迷失了对翻译的价值关切,其合理性是有限的、相对的。工具善关乎实践活动的成败,目的善关乎实践活动的品位,翻译实践呼唤工具善和目的善的统一,实现全面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论在以翻译目的为总则的基础上,提出译语文化的目标读者是确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能动性作用。本文试从目的论角度论证译文读者实际上参与了整个翻译过程,是译者背后的共谋。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是传递文化、增进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手段。目的论原则指导下的翻译理念倡导以译语读者为中心,以对等效果的传递为最终目的,这就决定了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及手段。译者常采用音译法、意译法、释译法、变译法等翻译策略,以期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使译语文化接受者获得与源语文化接受者在审美能力与审美感悟上的等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对等交流。  相似文献   

13.
翻译目的论——松开译者脚下之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目的论是西方翻译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当代翻译界引起巨大反响。本文分析了目的论提出的理论渊源,描述了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详细介绍了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文章指出,目的论的提出,在翻译理论研究、译者翻译策略选择、译员培训及如何评价译文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功能目的论的基础上,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旨在解决翻译中的文化特殊性问题,对翻译目的的范围加以伦理限制,增加译者与翻译活动中其他交际者之间的商议,从而修正激进功能主义。该原则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译界学者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通过翻译伦理视角解读该原则可以深化对其基本内涵、对翻译研究的贡献及局限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写照和缩影,因此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讲是文化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活动并非进行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要在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间进行转换。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坚实的双语能力,要有敏感的文化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文化取向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成功地传递原文的信息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进行阐释,结合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比较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指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  相似文献   

17.
典籍翻译在文化传播方面有着极为严谨的伦理需求。作为中国典籍的重要代表,《道德经》的文化精神与哲理智慧弥足珍贵。在社会化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以一定伦理准则为导向。从翻译伦理的视角,分析如何在《道德经》英译本中有效地传递"水"所喻指的文化意象,试图以译者的伦理价值取向为出发点,讨论如何将翻译伦理模式用于指导具体翻译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翻译的主体间性即译者同委托人、原文作者和读者等翻译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文章将功能主义目的论同翻译主体间性结合起来,探讨译者同作者、委托人、读者等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结合《绝句》的两个英译本,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适当地分析,提出:占主导地位的一对主体间性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从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英译名After Shock谈起,以新兴的功能目的论作为研究基础,大力提倡以AIDA原则为取向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这也就是要求译者在译文中努力实现电影片名的四种基本功能,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最后根据目的性法则,译者可以采用任何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实现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涵盖的不只是机械的语符转换过程和这个过程的产品,而是包括有着复杂的人文背景的社会文化传承,是宏观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微观的译者文化取向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动机、运作过程、社会反响、历史价值等方面的渗透、制约和影响。文学翻译实践活动,是在从原作到译作的语言形态、内在逻辑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变异中实现的,文化传承与形态变异的辩证统一,构成了文学翻译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