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服务是在缺乏第三方——专业的学校社工介入服务背景之下的权宜产物。基于皖北农村M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调研,探究这种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在相关制度建设、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而对"-5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结论是:由农村学校及其教师为在校留守儿童提供服务是利弊兼有,且弊大于利的,由此呼吁未来农村学校能实现“一校一社工”,由驻校社工承担起在校留守儿童服务任务,这既有利于对农村学校及其教师进行减负,也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城镇化进程加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民工群体。随之出现数百万留守儿童。调查发现,85%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管,而年迈体弱、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难以满足孩子的学习辅导和生活监护的需要。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不畅,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作者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从留守儿童本身,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入手,提出三种切实可行的介入应对措施,即社会工作急需介入留守儿童的个案咨询和辅导、介入留守儿童互助支持小组活动、介入留守儿童家庭的亲子沟通。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学校社会工作坚持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专业方法,围绕特殊的学生开展工作,致力于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增强该群体自身的能力和信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解决与需求的满足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应有之义。在前期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基于社会工作新视角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妇女群体的空间及路径,反思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妇女群体应注意的问题,目的旨在通过理论与实务的双重层面使留守妇女问题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更切实有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聚焦成都市第三圈层农村地区小学儿童,以"流动教室项目"为研究对象,是针对处于第三圈层的成都市金堂县、彭州市贫困地区四所村小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行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成都市第三圈层农村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呈现三个主要特征:社会工作介入内容为学生一般性需要回应;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以小组工作为主、社区工作为辅;社会工作介入形式为轮换式接力服务。同时亦对第三圈层农村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进行了以下方面的讨论:远郊农村经济社会特征与学校社会工作内容的适配性;远郊农村教育现状与学校社会工作功能的适配性;西部社会工作资源特征与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6.
在留守儿童的研究与实务中,家庭分离大多作为一个问题呈现。本文聚焦于分离本身,在反思留守儿童研究的问题取向基础上,明确亲子分离特征与类型,指出重新认识家庭分离、在分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提和依据。基于此,提出应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面向上关注分离的不同类型,倡导将家庭整体作为基本分析和干预单位,探索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探寻了破解困境的方法和机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领域存在的污名化、标签化、延续性缺乏、资源分配不公、缺乏整合性等等问题,可以通过引介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加以解决。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建立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长效机制及经验研究与反馈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走入城市,随之产生的就是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尤其令人担忧.本文以陕西省户县胡家庄村留守儿童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利用青少年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胡家庄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结果表明,该村大部分留守儿童有较为严重的孤独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等心理问题,根据总结出的该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及其问题的相关成因,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似,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如孤独感强、性格内倾性明显、被同伴排斥的可能性大、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等,而现有的农村教育制度安排无法有效地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些成长困扰。国内在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多地区推广寄宿制学校及上海、深圳等地所进行的学校社工实验,表明推广寄宿制学校并引入学校社会工作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单靠家庭、学校、社区难以解决.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其独特的治疗模式,有助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老人因为独自留守在家,对衰老、疾病和死亡更感焦虑和恐惧,有必要为其提供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农村留守老人坦然面对衰老、疾病所带来的变化,建立健康的生死观,享受积极的老龄生活。小组社会工作与生命教育的价值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命教育方面极具优势。通过实务研究展示了小组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命教育时所采用的模式、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过程,结果显示发展性模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缅怀疗法等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作为农村发展的未来,留守儿童是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的重要群体之一.有效优化现有帮扶体系,生成全面持续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成为拓宽乡村振兴发展空间的重要环节.研究引入生态系统理论,基于以社区为本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行动研究法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探索实现长效化农村留守儿童帮扶的路径机制.研究发现,为了有效破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可以在乡村振兴的框架下从需求把握动态化、家庭运作有效化、帮扶体系持续化三个关键要点出发,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传统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滞后、各种功能缺失和工作方法的不健全。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为拓展和创新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嵌入是介入的基本路径;整合是介入的基本方向。在基本路径上,学校社会工作在理念、制度与方法层面上进行了相关的积极融入,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与原有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4.
贵州苗族地区留守老人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贵州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贵州省的苗族人口更高达430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是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苗族留守老人与其他老年群体相比,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本文主要论述苗族地区留守老人的生活、健康状况、思想观念以及面临的困境,渗透社会工作理念,提出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工作在农村敬老院的介入空间、介入活动、介入模式三个方面,探讨现阶段社会工作介入福建省农村敬老院的养老模式,提出社会工作应该利用自身优势介入农村机构养老,提供各项专业服务,从而建立起政府与民间机构联动的社会工作介入敬老院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对江苏省宿迁市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家庭情感缺位、监护状态令人担忧、学习状态不容乐观等,认为在农村建立寄宿学校是解决好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的一种有效尝试.寄宿学校弥补了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培养了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和感恩意识,为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一些恶性事件屡见媒体。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未全面到位和社会良莠不齐文化思想的渗透,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安全意识、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学业等方面教育的缺失。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四方应共同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打工潮”导致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妇女问题。从生产机制上,部分农村留守妇女面对照抚重责、疾病困扰和婚姻危机等多重并长期存在的困境。从再生产机制上,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男女的不同期待,使得男女在接受教育时存在差别,加之城乡二元体制和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不平等,导致农村留守妇女的困境:在家庭内部资源的分配倾向于男性、婚姻功能的不健全和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的分工模式等方面。困境留守妇女的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治理工具,通过社会工作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能够对当前社会结构和留守女性的传统文化观念进行介入,有效提高留守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话语权,促进社会平衡。  相似文献   

19.
社会疏离给农村留守老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消极影响。以抗逆力理论为指导,分别从个体、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疏离进行了社工干预实践。经验发现,“抗逆力”在社会工作中是一个强调联合个体与社会、微观与宏观的概念,可以在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逻辑层次上,有效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内部保护因子和外部保护因子,提高农村留守老人抗逆力。在干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疏离的过程中,应该秉承“社区为本”的理念,避免问题化取向,坚持优势取向、系统性介入、持续互动,以及理论与实践并重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家庭亲子教育缺失、代管教育无效、亲子沟通不畅;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政府介入滞后等原因,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不尽如人意,行为模式存在偏差,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安全存在隐患。为此,新时代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更是学者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