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关于宋代台谏制度发展演变的第一阶段,即北宋前三朝的状态,我已专文讨论①,本文则对第二阶段,即天禧元年(1017)至元丰八年(1085)间的台谏制度进行探讨。本来,从天禧元年至乾兴元年(1022)二月的五年多时间,应属前三朝范畴,但因天禧元年的别置台谏...  相似文献   

2.
朋党之争与宋代政治息息相关,且贯穿了整个大宋王朝的政治发展史。仁宗时期的党争是宋朝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党争,对后来熙、丰时期的党争产生了较大影响。两宋时期,随着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的加强,监察制度也进一步发展。宋真宗时御史台与谏院合二为一的趋势逐渐形成,这使得宋朝台谏的职能远远超过了唐朝,面对党争——宋朝政局动荡的最直接反映,台谏在党争中的作用亦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在系统考察王安石与反变法派台谏官的斗争、王安石运用台谏的措施、台谏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等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王安石变法成败与台谏的密切关系,充分肯定了王安石不避矛盾,不恤人言,大胆使台谏为变法服务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宋代台谏制度发展到仁宗时期,形成了建员少、事权重、选择精的三大特点。本文仍从这三个方面,就哲宗至高宗时期的制度变化及实施状态进行考察。其结论是,此期台谏建员少、事权重的特点并无根本性变化,但选择精的传统却未能坚持,台谏官入选的资格要求被彻底放弃,皇帝亲除之制也演变为宰执拟除。台谏选任之制的变化,为宰辅控制台谏并进而操纵时局开了方便之门。至秦桧独相,本为加强皇权而设的台谏已完全成了他的工具,天子的“耳目之官”成了他的爪牙,台谏制度权力过高的隐患至此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5.
以荆公新学为基础的熙宁变法,虽然有明确的纲领和赵项皇帝的坚定支持,但行法十多年仍以失败而告终。变法失败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王安石"排斥异己"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就是很重要的一条。之所以排斥和打击异己,直接的原因是"新法"颁行过急、变法派言行不一而产生了重大失误;诿过于人、排斥异己的重要表现是破坏了对皇权有一定制约功能的"台谏制度";而台谏制度的破坏掩盖了变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当这些问题发展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的时候,十多年的变法就不得不被废止了。  相似文献   

6.
南宋初建,与宋高宗削除诸将兵权、"决意和戎"处于同一政治过程的,是选择秦桧"专执国命"。绍兴十一年宋金和议的签订,标志着宋高宗和秦桧达成了更加稳固的政治同盟。秦桧执政时期,形成了台谏官员特有的升迁路径,先为特奏名、53岁考中进士、七年后通过担任台谏官迅速升迁至参知政事的董德元的个人仕宦历程,是南宋初期以来台谏群体的典型代表。对南宋时期台谏群体的考察,可看到南宋时期"执政免,即以台谏代之"这种特有的政治模式形成背后,是两宋宰执群体来源的变异,以及南宋时期台谏文书制度的变化。这对于南宋出现的权相政治,有着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北宋前三朝台谏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台谏制度是我国中古时期颇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所谓“台谏”,乃御史(御史台官)与谏官(两省谏官、谏院谏官)的合称。自秦、汉以来,御史为监察制度的主要执行者,而御史台是一个纠弹百官、肃正朝仪、鞫治诏狱的事务丛脞的职能机构;谏官职在规谏人君、议论朝政得失...  相似文献   

8.
北宋一代为加强君主集权、限制相权,防止内重外轻的局面,实施台谏合一的监察制度。遂使台谏权力扩张,参预朝政、弹劾百官、针砭时弊、纵横捭阖,不仅对新政变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造就出一批直言敢谏的名臣。其中,包拯在台谏“举刺不避权贵、犯颜不畏逆鳞”,惩贪倡廉、奸邪必摧、安民固本、体恤百姓,深得朝野赞叹。然而台谏虽对朝政改革有积极作用,但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党同伐异、干扰君权,终滑向朋党泥潭漩涡,为皇帝所不容,最终导致庆历新政、熙宁变法举步维艰、前功尽弃。而包拯之所以能成就一代台谏名臣风范,皆因其绝不攀附援引、营私舞弊,“故人亲党,一皆绝之”。故能受到皇帝青睐信任和同僚好感,以至黑脸包公形象留传青史。  相似文献   

9.
宋代的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监察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中央监察系统通过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和御史台权、扩大御史监察范围、精简谏官人数、扩大监察职能、御史机构与行政机构相互监督、封驳官与台谏共享监察权 ,将秦汉以来的御史纠弹百官与言官谏诤君主合二而一 ,形成台谏合一体制。在地方建立了监司与通判两级监察体制 ,使监察体制更为严密 ,并为其后的元、明、清代多层次的地方监察体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明代政治体制内部专司监察言谏的部门(简称台谏),对当权者的腐败,包括在皇帝怠荒政务,生活奢糜;朝廷吏治浊腐,士风颓废;横征暴敛,鲸吞民资等方面,发挥了监督与制约作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统治集团的权力作为监督的中心,击中当权者腐败的要害;反腐败的斗争坚持不懈,具有一贯性;台谏队伍中不乏具有忠于朝廷、敢于谏诤、顽强抗争素质的官员。因此,台谏的反腐败斗争在明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编王安石年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一岁 十一月十二日,王安石生于临江军,时其父王益为临江军判官。顾栋高《王荆公年谱》谓王安石生于天禧三年九月二日,误。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曰:“王安石传,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八。王明清《挥塵录》言,国朝名公·多(?)于六十六,介甫亦其一也。吴曾《漫录》谓介甫以辛酉十一月十二日生。李壁亦言介甫生于天禧五年辛酉。自天  相似文献   

12.
台谏之横使之成为宋朝掀动政潮之地 ,而文官集团作为宋代政治的支柱 ,它们的分裂与重组 ,与台谏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此入手进行研究 ,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首先 ,台谏固然使人主“不至于偏至之谗” ,但它更多的则是引发文官集团分裂的直接动因 ,也使宋朝不能长期保持其政策的一致性。其次 ,这种现象的生成 ,与宋代的政治制度有关 ,与宋代人主的人本思想及其宽容的性格有关。另外 ,言官动辄以道德苛咎别人 ,但儒家队伍必须依靠纪律的约束 ,而不是道德的力量。故而 ,台谏与事功本身却是毫无补益的。  相似文献   

13.
御史"关白"制度肇始于唐,终结于宋。从成因上看,御史"关白"制度在唐代主要受宰相专权及宦官秉政的影响,宋初以降,君主独裁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以文治国"的理念思维、"务行祖宗之法"的意识形态乃至宋仁宗个人对台谏的倚重使"关白"制度走向终结。"关白"制度为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之"变异",必将在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的进一步成熟后退出历史舞台,使御史职能之运作回归常态,此即御史"关白"制度之演化逻辑。藉由暴力潜能、意识形态、知识存量、特定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四要素,便可解析其历史动因与演化逻辑。对北宋时期的台谏政治和御史弹劾制度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为当下的制度建构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4.
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所副研究员刁忠民著述的《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一书,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已由巴蜀书社于1999年5月出版,全书约20万字。 宋代的台谏制度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一特殊政治制度。它将秦汉以来的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合而为一,并形成了御史和谏官的集团势力,成为与宰辅并列的两大政治势力,是宋代皇权与相权这种天平上最重的砝码。而既往的研究往往将其列入监察制度的范畴,这显然是有局限的。在《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一书中,作者从“建置”、“事权”、“选任”三个方面,分三章十六节对宋代…  相似文献   

15.
台谏与宋代权臣当政贾玉英宋朝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发展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也出现了蔡京、秦桧、韩胄、史弥远、贾似道等权臣。宋代权臣当政的背景和原因虽比较复杂,但无不与台谏(御史和谏官)有密切关系。本文在系统考察台谏与权臣的上台、权臣控制台谏...  相似文献   

16.
北宋中叶诗歌的政治化、议论化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其中,科举考试的改革、台谏制度的完善、崇重气节人品的风尚、疑古惑经的思潮与注重人事的精神对这种诗歌风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少年随父宦游,立志报国,自比夏禹的大臣稷和契(“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北宋王朝的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印书太平天国出版了多种书籍,统称“诏书”,又称“圣书”,也称“天书”。后代学者称之为“太平天国官书”,或称“印书”。从辛开元年(一八五一年)起,太平天国开始刻书。癸好三年(一八五三年)以后,在每书卷首都附“旨准颁行诏书总目”。到庚申十年(一八六○年)止,“旨准颁行诏书总目”共二十九部。除《钦定制度则例集编》外,现已  相似文献   

19.
[提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不断解放思想,重塑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年锐意创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和治国理政经验。本文基于系统整体视角,提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制-规范-认知”三维制度环境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权的数量变迁趋势、高频词变化特征等进行分析,将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演化历程划分为以精简事权为主的迅速推进期、以规范事权为主的间断过渡期、以事权类别调整为主的重心转变期、以“放管服”结合为主的系统改革期四个阶段,并根据三维制度环境分析框架阐释其演化逻辑,发现中国行政审批制度事权改革模式具有政府职能转变“一条主线”,权力格局重塑与治理效能提升“两个统筹”,创新制度环境与深化改革双向互动的特征,为进一步优化中国行政审批制度事权改革模式,推动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宋真宗东封西祀浅论仝晰纲,迟少丽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在庞大仪卫扈从下东封泰山,四年,又以隆重仪式抵山西宝鼎(今山西万荣县)祭祀后土地抵。大赦天下,一时轰动。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像秦皇、汉武等少数达天下大治的帝王才亲赴泰山行封禅大典,宋真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