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合观是和合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和合翻译学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从"意"、"诚"、"心"、"神"、"适"的维度对翻译本体观、翻译伦理观、翻译认识观、翻译审美观、翻译文化生态观等主要翻译研究课题进行系统分析与阐释。通过对翻译过程、翻译属性、译者修养体系以及译作评价体系的理论探讨与建构,初步建立起和合翻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大致经历了语文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主要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三个阶段的研究。鉴于翻译研究的混乱局面,我们试图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普遍语用学引入翻译研究,作为翻译学建构的哲学基础,以期为翻译学建构提供合理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为了真正揭示翻译活动中客观的内在规律,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必要对翻译进行研究,建立起翻译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系统的翻译学,以便对翻译进行多视觉、多方位的探讨.而要建立系统的翻译学,关键在于:认识翻译学中的系统--翻译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  相似文献   

4.
奈达翻译理论是一种建构在20世纪60年代对《圣经》翻译的实践研究基础之上且被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已经"过时"了的翻译理论;而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是构筑在生态学基础之上且被许多中国学者认为是当下的"热点"译学理论之一。通过对这两大理论在文本选择、语境、译者因素以及文本转换等维度之比照阐释,我们发现,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下不仅没有过时,还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及强大的生存力,在某些方面比生态翻译学还略胜一筹。最后,基于奈达翻译理论的视角,文章对生态翻译学今后之建设提出美芹之献。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翻译理论框架对翻译研究工作的合理分工具有主要意义。霍尔姆斯的翻译研究框架能够涵盖当前翻译研究的各个领域。根据这一框架 ,中国翻译学的研究重点应该侧重描写翻译学基础上的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6.
描述翻译研究将翻译置于译入语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的概念,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地位,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学科化,因此,目前在中国大力加强这样的翻译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图里的《描述翻译学》和赫曼斯的《系统中的翻译》两本著作为例,对描述翻译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作为理论翻译学的重要补充,描述翻译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在翻译理论研究的整体推进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贯通融合性.它以生态学作为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确立了生态思维与翻译活动之间的有效契合,并通过生态取向的整体主义方法为翻译活动提供一种新思路,它所独有的生态范式和生态结构,赋予翻译活动整体的研究视野,这使它与传统翻译学形成鲜明对比,为当代翻译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和路向.  相似文献   

8.
该文回顾了翻译在中国所起的重要作用 ,论述了构建翻译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讨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的构想。在讨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翻译学的构想部分 ,笔者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 :1)构建翻译学要结合中国的翻译实践。 2 )中国翻译学研究范围应划分三大块 :科技翻译、学术翻译和文学翻译。 3)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构建中国的翻译学  相似文献   

9.
基于科学翻译学理论对科技日语翻译进行研究,探讨了科学翻译学三大原则语用价值、语里意义、语表形式对科技日语翻译的理论指导性作用,结合科技日语特点举例分析具体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语用价值原则可提高译文在文化、术语及表达三方面的可接受性;语里意义原则可最大限度还原科技信息,实现内容的可接受性;语表形式原则可使译文更符合译语表达习惯。采用全译策略可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具体可采取增减、转换、分合等翻译策略,有效提高科技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0.
翻译学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体系框架包括翻译史、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应把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建设,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诠释了许渊冲的诗词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研究表明,许渊冲诗词翻译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弱汰强留"、以及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等生态翻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翻译学》作为一部翻译学的概论性著作,在我国翻译研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综述全书的基本内容,再回归历史、还原语境,以翻译学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评述《翻译学》一书的学术特点和时代贡献。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已成为翻译学发展的新增长点,也促成当代翻译研究的范式转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范式。生态范式开启了本体论、方法论、人本论与目的论等若干新的问题域转换,充分彰显了生态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在当代翻译研究中具有深远的范式效应:它消解了翻译研究的简单性思维模式,建构一种整体的复杂性思维模式;推进了翻译理论、翻译模式与翻译实践有效的方法论融合;对争论的分析和辩驳为生态翻译学的生态进路提供了有力辩护与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翻译学的长足发展需要建立并完善自己的元语言(metalanguage)。翻译学发展过程中术语的形成和厘立是这一学科科学化、合理化的表现,是翻译学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本文阐述了当前中国翻译学术语使用的混乱状态及原因,以事实为根据指出中国翻译学术语走向规范的条件已具备。文章列举了在中国规范翻译研究术语使用理应包含的三方面内容,即:对传统译论中的术语进行系统科学的解读,规范传统翻译学术语的使用;规范现已引进的西方翻译研究术语的使用;规范将要引进的国外翻译理论中术语的翻译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指出旅游资料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现状,根据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论述如何正确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提高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质量,以期对旅游资料的英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实用文本翻译的语用等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实用文本在经济建设及国际交流中起着越发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实用文本的翻译在翻译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宏观生态理念和微观文本操作的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实用文本如何通过选择和适应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层面真正实现语用等效。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实用文本的翻译实质即是译者在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着重参照"读者反应"这一重要因素进行"选择性"的适应和"适应性"的选择,从而达到适应选择度最佳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这一译学理论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文化转向在扩展研究领域、开拓研究思路的同时,也使翻译研究的边界日益模糊,因此,我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文化转向对翻译学的影响.面对文化转向研究的现状,研究者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明确译学的任务,更新译学观念,拓展翻译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是用生态学的视角,借以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理论,对翻译实践中的实质、方法、技巧、标准等加以解释,从而建构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新途径。生态翻译学作为新兴的翻译视角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文章将模因翻译论与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即适应选择论进行比较,进一步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说。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主体性研究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模式,重点研究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人为本,因此可将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翻译主体性研究。通过尝试,我们看到翻译是交际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是语言文化交流和译入方语言文化建构过程。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翻译主体。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的创作意识、译者的认知意识和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操纵意识、读者的接受意识。对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意识的研究,汇成翻译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翻译学的规范性,意为翻译学就某一文化中翻译应该如何实施制定规范,翻译学的描写性,则是翻译学对人类经验世界之中由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构成的翻译现象进行描写。关于翻译学的描写性和翻译学的规范性之间的关系,翻译学描写派和翻译学规范派展开了长期争论,两派各执一词,至今未有定论。实际上,从严格的学科意义上讲,翻译学既具有规范性又具有描写性,二者之间构成平行共存、互为补充、彼此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