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从语言角度、文化角度就英语隐喻的可译性进行翻译,对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翻译时,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要求译者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中必要的地方进行变通处理,以确保古诗意蕴的准确传递。本文从分析阐述古诗《梅花》几个英译差异入手,通过实例分析几种变通方式,探讨改译理论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语言差异,隐喻在这两种语言的转换极为困难,甚至不可译。文章从汉英音韵差异的角度,从隐喻的音韵美感、双关隐喻以及隐喻拟声词的翻译探讨了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结构分析入手,并用等效翻译原则重点分析了汉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认为在隐喻汉译英时,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为:等译、过译和欠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借用英汉语语气隐喻对比研究的有关成果,指出了在古汉诗英译中正确理解原诗语气隐喻对于再现原诗神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异化策略成为大多数译者的首选,然而归化策略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典型实例,通过对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斯、闵福德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析这两种策略在字词、句式和语气三个层面的具体运用及运用的度的把握,以期对提高中国典籍英译质量、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看古诗英译中的变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歌翻译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古诗英译。这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语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作为承载古诗意境的古汉语的句法更加灵活多变。因此,要将这些经典之作完美地移植到语法严谨的英语中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译者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中必要的地方进行变通处理,以确保古诗意蕴的准确传递。本文拟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上所存在的差异入手,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古诗英译中的几种变通方式。  相似文献   

9.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语言差异,隐喻在这两种语言的转换极为困难,甚至不可译。文章仅从汉英语言形态差异的角度,从汉英字、词形态差异,句子以及篇章层面的意合与形合差异入手,探讨了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0.
汉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汉诗英译是中国古典文学对外传播方面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但直到目前,不论是汉诗英译理论还是实践,都存在诸多分歧和问题,制约了汉诗这一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造成"外译作品、内销为主"现象频生。在简要分析诗歌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方法论层面提出了意境再现、典故异化、音步等度以及格律化的汉诗英译四原则,可望对汉诗英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及语意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两者方法的根本分歧是交际翻译法强调表达效果与原文和谐统一,而不是语意的对等.本文以杨宪义、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中的文化语汇的翻译为例,简要分析了语意翻译及交际翻译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以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分类法理论为基础,依据张南峰教授修改的适用于汉英翻译研究的分类框架,探讨了商业广告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介绍了英文广告汉译时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并结合实例论述了如何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来指导商业广告英汉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3.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社会学的视角诠释翻译现象,凸显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和译者的主体性。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是译者在受制于多元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选择、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社会活动。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择当译之本",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目的语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考究了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著述的社会活动,指出鲁迅翻译科学小说的取材适应了中国"科学救国"的翻译社会环境,翻译策略的取向实现了汉语世界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4.
翻译批评是翻译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评价监控翻译质量,也可把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反馈给翻译理论家,以进一步完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所以开展积极的翻译批评是保证翻译质量,繁荣翻译事业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运用后殖民话语构建我国的翻译理论话语是国内翻译界正在探讨的一个课题。对佛经翻译、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以及当代翻译文本的分析表明,翻译过程是本土文化的抗争过程,译者通过翻译文本审视外来文化,从而达到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扬弃。  相似文献   

16.
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由来已久,翻译理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在回顾了现有翻译单位的前提下,论证了翻译单位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描写性概念,进而从符号学的视角,提出了符号关系这一符号学翻译单位,论述了它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性,描述了翻译的过程,指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通过重新构建与原语文本相对应的符号关系来实现原文信息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再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小议公共场合标识英译之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公示语翻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源,同时探讨了如何依照公共标识的社会功能和语言特色规范公示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浅议《围城》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的民族在对称谓语的使用及表达上都有其各自的系统和规则。因此,称谓语的翻译不仅是语码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间的交流。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然后通过对《围城》人物对话中称谓语的英译进行分析,阐述了中英文化差异对称谓语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深入探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围城》英译本称谓语翻译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指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李霁野是我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译著丰硕,但目前学界很少有学者考究李霁野的译介活动。鉴于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可操作性,从“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考究李霁野的诗歌翻译,以其译著《妙意曲》中的诗歌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究其诗歌翻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所彰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及其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李霁野的文学翻译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委婉语翻译的常见手法--直译字面意思、译成汉语委婉语、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和省略忽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