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电影《赵氏孤儿》根据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改编而成。元杂剧《赵氏孤儿》现有元刊本和明刊本传世,无论是以“孝”为主导的元刊本,还是以“忠”为纲的明刊本,都保持了“义”的思想,通过舍生取义的群体行为唤起我们崇高的悲剧美感,其道义担当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的。然而,电影《赵氏孤儿》狭隘地把当代意识等同于个人主义,颠覆了元明戏曲始终不变的“义”的思想内核,英雄群像坍塌,悲剧美感被消解。  相似文献   

2.
"赵氏孤儿"型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以各种形式在小说及戏曲中出现,明清两代是"赵氏孤儿"型故事的繁荣阶段。当代金庸先生是最擅长利用此类模式的大家。  相似文献   

3.
《赵氏孤儿》的电影改编,将换孤从主动变为巧合与误会,这导致程婴的形象从忠肝义胆的大英雄降格为善良的小人物;他主动以孤儿为代价,刻意让孤儿与屠岸贾相亲相爱并在成年后砍杀了屠岸贾,程婴以此得到一种畸形的报复快感,如此便对程婴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反转,再加上整个电影中叙事逻辑上的大量疏漏,导致整个《赵氏孤儿》的电影改编失败,这也映射了当下整个武侠大片在内容和价值取向上的困境与焦虑,这种困境与焦虑将持续影响武侠大片的美誉度和长久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元代南戏《赵氏孤儿记》的重要价值及版本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戏《赵氏孤儿记》产生于元代后朝,是以元刊本杂剧《赵氏孤儿》为参照写定的。今存较完整的富春堂本、世德堂本《赵氏孤儿记》是从南戏向传奇过渡中的作品,这一点可以从其剧名和结构特点上看出。在今存赵氏孤儿报仇故事的几种南戏和传奇版本中,其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九宫正始》收《赵氏孤儿》本、《风月锦囊》载《大全孤儿》本、富春堂本、世德堂本、传奇《八义记》。这些版本按其承继关系又可分为两个系统。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赵氏孤儿”故事经过《左传》、《国语》等载录,到司马迁的《史记》,业已基本形成。最早把“赵氏孤儿”题材创作为戏曲的是元初的纪君祥。他的被誉为元人四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杂剧,奠定了这一源远流长、传唱不衰的传统剧目的厚实的基础。纪剧之后,出现了这一剧目的众多的戏曲改编本。本文拟专论《赵氏孤儿》杂剧的南戏改编。  相似文献   

6.
《新天地》2010,(12)
●2011年贺岁电影预报动作片《让子弹飞》,讲述了北洋年间南部中国乱世枭雄混战的故事。导演:姜文,主演:姜文、葛优。历史片《赵氏孤儿》,讲述了平民草泽医  相似文献   

7.
在《史记·赵世家》中,赵氏孤儿的故事充满了政治斗争的险恶和个人智慧狡黠的光芒;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叙写了春秋时期晋国臣士屠岸贾残杀贤臣赵盾全家,并搜捕赵家的孤儿赵武;后跟赵家有情的民间医士程婴和老臣公孙杵臼,共同商谋救出该儿,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了灭门之仇的故事.这部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悲剧故事不仅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文化,同样也在国际的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著作之一,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推动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作为《赵氏孤儿》传播载体和媒介的改编作品《中国孤儿》,从改"家族斗争"为"文明冲突"、"忠于道义"与"忠于明君"并存、改"封建道德"为"理性启蒙"、改"悲剧结局"为"喜剧结局"四个方面,表现了对中国文化的顺应及中西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赵氏孤儿”主题故事最早见于《左传》 ,后为多种戏剧 (戏曲 )作品展现 ,几乎每一次改编都赋予情节新的发展和变化。 2 0 0 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话剧《赵氏孤儿》 ,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同时扩展在舞台表现上显示出某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深层原因是情节的扩展与变化 ,外在表现为人物置换和与之相关的主题转移。  相似文献   

10.
1958年以来,《赵氏孤儿》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由单一至多元的繁荣趋势。相关成果主要涉及故事源流、主旨思想、版本流变、当代改编、跨文化视域、后世祭祀等诸多领域。总结归纳这六十年研究情况,对未来继续推进《赵氏孤儿》的学术探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自春秋赵氏家族兴衰的"赵氏孤儿",历来为史学界文学界重视,并演绎出多个版本。本文通过对史记、杂剧、话剧等几个版本《赵氏孤儿》的分析比对,从"惩恶扬善"的基本精神礼制建构,到"士为知己者死"的文人精神礼制丰富,进而到现代因个体意识苏醒而对生活之"荒诞"、"虚无"的界定,探寻中国古典精神礼制的建构、丰富乃至崩塌的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算得上跨文化传播的先驱,两个多世纪前流传到西方,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伏尔泰将之改写为<中国孤儿>.<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除了"搜孤""救孤"这一基本点相同之外,其他如时代、剧情、人物、结构、结局、创作意图等各方面都作了极大的改动.<中国孤儿>是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国语 《新天地》2011,(2):28-29
2010年岁末的电影市场,纷繁热闹为历年之最。仅以贺岁片而论,便有《赵氏孤儿》、《大笑江湖》、《非诚勿扰2》和《让子弹飞》等四部,谁是票房市场老大?观众似乎更看好由姜文执导、投资2亿元的《让子弹飞》。这部雄性巨制的电影,阳刚之源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马识途老人,因为《让子弹飞》的剧本改编自他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两部作品的主题虽然同为复仇,可是复仇的内涵以及复仇执行者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并且复仇之后的哈姆雷特和赵武容易被学术界所忽略,故对两部作品中的复仇进行解读,记录下由复仇引发的思考,希望能对《哈姆雷特》及《赵氏孤儿》故事的研究献上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金陵瞭望》2010,(30):75-76
临近岁末,一年一度的电影贺岁档即将拉开大幕。虽然今年贺岁档的首部大片《赵氏孤儿》要在12月4日才与观众见面,但几部将集中在20天内上映的国产大片已经展开了宣传攻势。《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岁末票房大战究竟花落谁家。已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相似文献   

16.
"扶轮"考     
"扶轮"原为军事术语,它的原始意义是为乘车的主要乘员担任护卫,引申义是舍身报恩,六朝以后演绎为一个传奇性的故事情节,《赵氏孤儿》杂剧中的相应情节即由此而来.对"扶轮"这一典故的来源考索及演变过程的分析,证明《赵氏孤儿》的本事不能简单地断为出自《左传》或《史记》等史书,其更为直接的创作素材采自历代小说话本与其他表演艺术.  相似文献   

17.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18世纪的英国至少有3个《赵氏孤儿》的改编版,分别是1741年威廉·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一出历史悲剧》、1756年托马斯·富兰克林翻译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1759年亚瑟·谋飞的《中国孤儿》。这3个版本借鉴了原作不同的情节,表达了改编者不同的诉求。考察这3个改编版本,可以揭示中国戏剧与英国戏剧的融合,让我们在一个侧面了解《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相似文献   

18.
电影《赵氏孤儿》戏剧冲突的设置体现了陈凯歌的文化理念和审美取向,他不仅希望扩大的自我视界在历时性层面上成功地实现与前人视界的融合,还欲凭借现代艺术手段与公众传媒的力量去影响大众的理解和评判,从而在共时态的层面上达成更为广泛的视界融合。然而陈凯歌的艺术实践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在处理道义与人性的文化冲突时顾此失彼,力不从心,是其改编不算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外戏剧发展史上,复仇是个永恒的主题。西方戏剧在这一主题上,侧重对剧中人物复仇前后的心理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细致入微的刻画。文章以《美狄亚》为例,并将其与《赵氏孤儿》中的复仇比较,试从心理分析出发,看欧里庇得斯对人性的关注及其原因,以及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赵氏孤儿》是我国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创作的著名杂剧之一,它在舞台演出上获得巨大成功,响誉中外。但专力研究《赵氏孤儿》的学术论文却很少,本人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近二十年探讨《赵氏孤儿》的文章进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历史与艺术、主题思想和元明刊本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