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是中国的本教,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道教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妇女一直是积极的参与者、迷信者,同时也是牺牲品。正是有了中国妇女的积极参与,从而在道教思想中形成了“重阴阳,等男女”的倾向;也正是因为道教思想中的这种倾向,因而对中国妇女的诱惑更大,毒害更深  相似文献   

2.
东岳信仰源于对泰山神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多重义涵,后成为道教山岳信仰的表征之一。日本阴阳道借鉴道教东岳信仰,崇拜以"泰山府君"为首的天神地祇八百万神,把泰山府君信仰贯穿于日本各类祭祀活动中,并使原本属于阴阳道土御门家的"泰山府君祭"逐渐发展成隆重而热烈的国家祭祀。本文以阴阳道的泰山府君信仰为例,来探讨道教东岳信仰的多重义涵及其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伊斯兰教经典作家们继承了伊斯兰教的传统团结思想,在"感主恩"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发展出具有中国伊斯兰特色的团结思想:其一,尊崇真主,尊崇国家并重的思想。其二,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相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三,真主前定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伊斯兰教上述团结思想通过宗教信仰、宗教节日、知恩图报、和谐相处、交往平等影响回族群众。这些思想与民族团结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巩固和增强了回族群众国家认同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在我国流传了数千年,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十分深重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美感划分上。中国古典音乐具有阳刚与阴柔两种美感,将两种美感相结合则会形成平和中正的和合之美。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古代乐曲的阴、阳之美,并重点分析阴阳调和在乐曲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以大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和道教贵柔守雌的传统为背景,唐代女冠创作诗歌的现象盛极一时.不少诗歌作品受这一时期审美风潮的影响,热衷于使用道家、道教的术语、典故,致力于表现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飘逸出尘的人生理想,体现出浓郁的道教美学情怀.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句名言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也有的认为这是对道教的否定。文章认为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影响力是广泛和深远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个判断是有事实依据的。从鲁迅的文章和言论中,随处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痕迹,所以鲁迅与道家思想是有着不解之缘的。  相似文献   

7.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中"也是很重要的范畴。以往的一些研究,主要是立足于《老子》或《周易》中的"阴阳"思想,或者《中庸》中的"中"的思想,而对于"阴阳"与"中"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则讨论者不多。新近公布的清华简《保训》中,同时谈到了"阴阳"和"中",值得我们探究"阴阳"和"中"的关系以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说,但三教实际上又不可等量齐观。就伦理道德层面的功能与作用而言,佛教和道教确实是不可与儒教比肩的。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便在伦理道德上自觉地选择了"儒学化"这一路径。道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走向与佛教基本上如出一辙,即在伦理道德上亦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儒学化"的道路。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的"儒学化",主要体现在阐述忠孝思想作品的撰写、忠孝思想的提倡、戒律与"五常"的会通、以忠孝作为宗派立教之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太平经》的"夷狄"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最早的经典之一,其"夷狄"思想代表了道教早期的民族思想,具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后来的道教在此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从天人感应的视角出发,以宇宙命理对应人间秩序,提出"道"的概念,作为其最高哲学范畴,此概念被视为宇宙与人间万物的终极根源。道教的阴阳观把事物分成阴阳两性,并通过二者的相互转化、和合,最终达到"天人合一"、"道通为一"的境界。与道教相近的是,犹太教的造人神话提出了把男女两性作为相辅相成的两种属性,从不同侧面建构出耶和华的完整形象,体现了阴阳结合的两性观。为早期道教经典著作之一的《太平经》也揭示了两性之间的联系,而《旧约》作为早期犹太人的经典著作,反映了犹太民族"两性观"和"婚姻观"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对两个作品文本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对阴阳结合的两性观和婚姻观与神、人之婚约试作初步阐发和比较。  相似文献   

11.
《周易》阴阳合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构成中华传统德性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周易》之后的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中,诸子学说,都从各自主张出发,共同遵循《周易》的顺应天道、天人合一等思想。阴阳之道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主要有崇阳说与崇阴说两大类。儒家思想重于崇阳,道家思想偏于崇阴。儒、道两家即使有崇阴、崇阳上的偏重,也从未将乾坤阴阳截然对立,而是把乾坤阴阳视为宇宙天地的两个方面。儒家的经世致用、内圣外王思想,道家的阴阳互济、天人合一思想,无不从乾坤阴阳之道中化生而来。  相似文献   

12.
"阴阳"是中国哲学中极其重要的一对范畴,"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阴阳"说和"四因"说两大思想虽产生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却存有意味深长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两者在内涵及内在逻辑上具有互通性,在对世界谋求整体的把握和形而上层次的认识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对《周易》政治思想的研究,分析了《周易》所蕴含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的内容,阴阳对立,阴阳互补,阴阳矛盾促成变化。得出《周易》所蕴含的政治思想是在遵循“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基础之上形成的,包括顺时应变,以民为本,君臣共治为主要内容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4.
《周易》中的乾坤男女如自然之天地,处之不同,特质各异。坤卦是最纯粹的"阴",其体"虚而有容",其质"柔而顺承"。坤阴展现的女德内容丰厚广博,至今极具价值。虽历经岁月,坤阴女德的阴柔、谦逊、中孚、贞固、静守、厚广、温文等简能之德仍昭显其至则不变的恒定特性。这些不易女德内容的设定,恰好地传达了阴阳乾坤有体、合和的理念,体现古人对永恒人伦与自然万物规律性的认知与把握。这些丰盈不变的至则女德,是中国女性道德思想修养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公信仰“形成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公信仰"是我国封建社会特定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原因.关羽的"忠义"是形成"关公信仰"的内在因素;封建文化及封建统治的尊崇是形成"关公信仰"的外在因素;儒道佛三教合一,三家的尊崇电为"关公信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08,28(2):66-72
具有"政府官员"身份特性的诗人王维,由于工作与文学的双重关系,一生交游数以百计。其中,既有如"贵主"等皇室宗亲,又有如"焦鍊师"之类的道教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康太守"、"徐郎中"、"崔员外"等中下级官吏。弄清楚这些交游人物的身份与生平,还原其与王维交往经历的实况,对于系统而全面地研究王维的生平行事、思想变化、创作历程,以及于其作品的宏观论述与理性把握等,无疑都将是大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17.
道家、道教的性别观是一种强调两性和谐的性别观。在两性地位问题上,道家、道教认为男女同“道”,其社会地位应该是等同的。在看待两性之间的差异问题上,道家、道教强调“阴阳并重”,对男女两性的性别价值同时加以肯定。在两性关系问题上,道家、道教追求“阴阳和合”的境界,亦即男女两性和谐共生、构成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道教哲学则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和思想基础。本文从玄道本体论、形神人体论和类比方法论三个方面 ,论证了道教哲学“寓道于术”的特点 ,指出道教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修炼长生之道的实践哲学。这一哲学虽然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神秘色彩 ,但它的重生思想和实践精神却启迪人们去努力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奥秘 ,因而在客观上对中国哲学的深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道教对"长生久视"的努力,基督教对"永生"的追求,既是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无限向往,也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道教是世界上少有的重视人的现实生命的宗教,道教对生命价值的神圣化,虽表现为神学的描述,但重视生命,特别是现实生命的价值,无疑是符合现代人理想的.道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重人贵生"、"我命在我";基督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20.
《周易》本体论中的和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哲学明确了中国哲学的根本命题:"一阴一阳之谓道",确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模式.<周易>哲学的和谐之道,是整个中华文明和谐理论的源泉母胎,沿着"道体"、"阴阳"、"三才"三个逻辑环节连续展开,完成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从而也就完成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论,即"道"与万物和谐;"阴阳"间同济和谐;"三才"天地人和谐,并贯穿在中华文明从科学到人文,从本体到现实的文化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