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革命性的艺术运动中,现代雕塑创作正向着古典标准展开挑战,并不断提示人们关于"现代雕塑"的突破性思考和理解。而公共环境艺术是一种人类在空间环境中有意识的连续营造美的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多元化的,并由若干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有机组合而成的活动。现代雕塑在公共环境中的合理运用,将起到美化和协调空间环境的作用,使环境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相似文献   

2.
论当代景观雕塑介入公共空间的有效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下,艺术的接受者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变.以当代景观雕塑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在介入公共空间时,就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介入公共空间的有效方式的问题,即怎样有效介入公共空间更有利于当代景观雕塑的策略化生存,并使其艺术传播力达到最大化.于是,关注公共视读效果,实现艺术家与公众、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交流与互动,已成为当代景观雕塑有效介入公共空间的趋势,今后可能成为一种普泛化现象.运用接受反应理论、传播学等方法论来阐述和诠释这种有效的介入方式,可以使当代景观雕塑在公共空间的语境当中,在不断扩大其艺术传播力的过程当中,真正有效地实现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雕塑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是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及空间表现确立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时代精神,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公共雕塑的表现和特征,文章从广义的空间造型艺术出发分析了具有公共性质的雕塑作品,并从中总结出相关的特征和联系,以形式分类的方式系统的阐述了公共雕塑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公共环境雕塑与城市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公共环境雕塑对市民休闲娱乐空间的美化,对城市文化个性的塑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时代的呼啸而来,引发了从当代艺术创作到公众接受反映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当代艺术创作愈加呈现出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外在形态.作为公共艺术当中的呈现形式,一些景观雕塑的创作亦呈现出具有投机色彩的"奇观化"倾向--彰显着突兀效果的视觉外形,取代了原本内在的应当凸显的精神内核.这也使得当代景观雕塑艺术家们,面临着应当如何把人为视觉和自然视觉平衡融合,如何使作品在公共空间中达到"凸显而不突兀"状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一件艺术品随着放置场所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解释。现代金属雕塑因与环境结合而产生了新的含义,把注重艺术与公共环境的相互连惯性称之为环境艺术设计。现代金属雕塑与公共环境的结合,不同于把所有作品放在一个地方的传统博物馆,他自身就是有生命的空间、是有机空间。它参与建构和谐的生活环境,可使公共环境变得绚丽多姿,展现丰富多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雕塑注重与公众的互动、与环境的协调变化 ,它是根据艺术家的想象力和环境空间的诸因素 ,合理地进行构想设计 ,创造出一个与公众环境互动协调的艺术空间来 ;同时 ,强化环境的特质 ,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城市公共雕塑与公众、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城市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军垦雕塑以各种实体的三维立体形象,将兵团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面貌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于公共空间,是传承和弘扬兵团文化的载体,传递兵团的历史使命,引导兵团社会的价值取向。挖掘军垦雕塑在兵团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兵团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Web2.0时代开辟了双重公共空间:社会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虚拟公共空间打破了社会公共空间中阶层排列结构,不同阶层主体源于"深层心理感知",按"我者"镜像与"他者"镜像原则,在虚拟公共空间对流、重组、互动。中国虚拟空间在多数暴力与商业侵蚀双重侵略下同时呈现公共性异化,导致"沉默的螺旋"。网络理性的建构与过滤,使虚拟公共空间逐步回归到理性"公共场域"。  相似文献   

10.
超越“雕塑”这一常规公共艺术品形式,首先阐述了具有交往空间的公共艺术品是能为人们提供交流场所的公共艺术形式;其次从精神和物质层面阐述了这种公共艺术品中人与人、人与公共艺术品、公共艺术品与所处场地的互动方式;再次介绍了这种公共艺术品兼顾座椅、公共车站、移动厕所、游乐场甚至文化走廊的设计可能;最后提出这种公共艺术品应该借鉴建筑空间理论、环境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的相关讨论,并建议应关注大地艺术和装置艺术中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陶瓷雕塑界的大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刘远长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  相似文献   

12.
将基于图示和类型学的“景观基因”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公共雕塑资源研究,整合“地域文脉资源-雕塑符号库-地方文化资本”的递进转化路径,从而厘清城市雕塑艺术资源的空间转化逻辑。文章对“武汉城市公共雕塑”和“荆楚文化”两者的内部逻辑联系及外部艺术空间的搭建方式进行深入探索。在充分挖掘和整合城市雕塑可采纳的文脉资源基础上,系统归类城市雕塑的景观基因符号数据库,以此推导出荆楚地域文脉视域下的武汉城市雕塑景观基因谱系图;并截取其中最主要的“中古荆楚”基因片段,按照城市雕塑景观基因“元-点-廊道-网络”的景观信息链模式展开分析;同时根据城市雕塑的空间组织类型梳理各环节的实际数据,分析典型雕塑空间风貌特征,挖掘其潜在价值,展示城市文脉资源借助艺术媒介转向文化资本的具体过程,进而提出相对应的城市雕塑规划构建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青年雕塑家熊祖超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创作出一批以"山水之魂"为主题的系列陶瓷雕塑。他将这些作品以组为单位,分别命名为《青绿山水系列》、《假山石系列》、《山水之骨系列》、《太湖石系列》等等。我们从这些命名中,不难读出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深度迷恋,他试图通过陶瓷的媒介和雕塑的手段,再造自然山水的风骨神韵,进而实现他夺天工之巧、塑山水之魂的雄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英语中"China"本意就是"陶瓷"的意思,由于中国古代陶瓷在世界上的突出地位,它成了中国的代名词.环境陶艺主要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广场、公园、道路、绿地、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公共建筑物及其他活动场地设立的室外陶艺.  相似文献   

15.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自觉视角看,受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影响,乡村公共空间呈现出一系列文化不自觉的表征:公共空间强势植入、城市文化霸权、主体偏向和公共性缺失等。重建乡村公共空间需要以"内生"代替"植入",以"乡土文化"代替"城市文化",以"主体均衡"代替"主体偏向",以"公共性重建"代替"公共性缺失",只有这样才能建构一个符合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6.
对喀什老城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研究表明,认其空间结构特征反映出城市空间"内向生长"与家屋空间"外向生长"的矛盾统一性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分立与交融的矛盾统一性。前者是喀什老城社会经济资源稀缺性与传统联合型大家庭形态交互作用的结果,后者则是维吾尔族居民生活中私密性原则与公共性原则并重的体现。喀什老城民居通过家屋空间向公共空间外溢,将公共空间引入家屋内部,形成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二分格局等空间构建方式,使互相矛盾的社会因素彼此协调,为良好社会关系的塑造创造了空间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空间的范围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其功能和特点越来越需要被界定和提升,公共艺术作品便是填充与体现特定区域审美水准的标杆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识。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石节子村为例,阐释雕塑这种公共艺术作品给乡村带来的经济表现。直接的经济表现为增加了石节子村村民的收入,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间接的经济表现在使村庄的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民的自信意识得到增强,生活品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雕塑空间语言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它改变了古典雕塑单一的空间内涵,注入了新的表现语言,从虚实相生的境界来诠释空间,从抽象几何造型的角度来理解空间,像东方美学一样从线条的塑造来表现空间,从运动的角度来展现空间,雕塑显现出巨大的视觉魅力,呈现出丰富的语言样式。二十世纪雕塑家挑战传统、突破限制的非凡勇气和独到的空间语言将对雕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雕塑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雕塑与建筑的关系问题,论述了雕塑与建筑的历史渊源以及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雕塑与建筑有亲缘关系,雕塑艺术,尤其是现代抽象雕塑艺术,对于现代建筑语言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根深蒂固的。雕塑给予了建筑灵魂,让建筑更象雕塑、更象纪念碑、建筑更具视觉冲击力,有些建筑,甚至直接追求雕塑语言。建筑与环境更离不开雕塑作品的衬托,雕塑艺术品在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让建筑更具环境包容与公共认知。雕塑给了建筑美的语言、高尚的灵魂,建筑给了雕塑生存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雕塑作为人类思维和劳动的产物,除了自身所具备的三维空间以外,还承载着雕塑家的艺术理想。观众在解读雕塑作品的时候,还赋予其不同的涵义,实现了雕塑的艺术意义。本文以中西方雕塑空间为研究课题,对不同文化创造的雕塑空间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