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最震撼人心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女主人公塞丝时刻受奴隶制的摧残,社会环境扭曲了黑人母亲的母爱,它逼迫母亲用独特的方式来拯救孩子们。本文通过分析塞丝扭曲的母爱,进而探索其社会根源,即美国特殊的黑人奴隶制所带来的沉痛创伤。宠儿是塞丝永远的梦魇,而奴隶制则是黑人永远的梦魇。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是描写黑人女性在奴隶制下痛苦的内心活动和被践踏的人格的一部巨作,本文认为主人公塞斯杀女是万不得已的事,并阐述了美国黑人奴隶制是黑人母亲畸变母爱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秀拉》是她倍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里,莫里森探讨了黑人男性与女性的关系问题,分别给他们注入了新的特质,使得他们不再是传统作品中的角色,尤其是女主人公秀拉更成为黑人文学史上一朵最鲜亮的黑玫瑰。通过对小说中两性的重新解读,我们也能理解黑人妇女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她们抗争与寻找自我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一位著名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宠儿》是其巅峰之作,故事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小说着力描写了一位黑人奴隶母亲痛苦的弑婴行为,揭露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奴隶制对母爱的亵渎与扭曲。本文将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塞斯弑女的行为,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深沉母爱和造成这种畸形行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以炽烈的语言和高度的叙事技巧表现了奴隶制在黑人心灵上的创伤,同时,作为一部黑人文学作品,《宠儿》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丰富的黑人文化蕴涵。本文从鬼魂、群体、口述、语言等方面探索了《宠儿》所蕴含的美国黑人文化,从而说明了《宠儿》是一部如莫里森所说的"不能更改的、无可辩驳"的黑人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所罗门之歌》是非洲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受到白人奴役的历史过程中,黑人的文化不断受到冲击,黑人也在白人文化的腐蚀下渐渐丧失自我,但托尼·莫里森始终坚持恢复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正是象征着黑人对自己文化历史的一种追求和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可和复原。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黑人妇女这一弱势群体的观照与关怀,讲述了在黑暗残酷的奴隶制下被扭曲了的母爱:贝比·萨格斯爱得迟钝而麻木;塞丝的母亲爱得放纵而毁灭;塞丝爱得浓烈而疯狂。《宠儿》成了一部书写黑人奴隶母爱悲歌的不朽力作。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其长篇小说《殿堂》中塑造了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知识女性形象,虚拟出现实社会不可能存在的黑人女性的殿堂。美国黑人妇女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和白人,甚至和黑人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其原因主要有四:奴隶制规定了女性奴隶的工具属性,种族主义歧视,性别主义歧视,黑人女性麻木灵魂的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一反传统黑人小说,在文本中添加了一位对女主人公塞丝的命运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以“他者”存在的白人姑娘——契约奴爱弥。虽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白人不可能善待黑人,但是爱弥所做的一切颠覆了传统的观念。通过对爱弥名字和身份的剖析说明了她在小说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爱弥的叙述眼光更直接地突出了黑奴所遭受的痛苦和屈辱。  相似文献   

10.
小说《秀拉》中,托尼·莫里森塑造出一群在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夹缝中挣扎生活的美国黑人。虽然故事以黑人女性为中心,但被评论界长期忽略的黑人男性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四类黑人男性形象,揭示出主流文化浸淫下的黑人男性无法获取身份认同,只能沦为社会边缘下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1.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它展现了奴隶制给黑人奴隶带来的悲惨遭遇以及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重现了黑人奴隶的血泪史。残酷的现实使得黑人极度渴望解脱,向往自由。在没有尊严充满压迫的日子里,获得自由是他们活下去的动力和目标,为自由而活着是他们普遍秉承的生存伦理。同时,残酷的现实使得黑人对亲人的爱无法正常地表达,导致黑人世界的家庭伦理走向极端化。通过对黑人奴隶的伦理异化和道德困境的刻画。莫里森表达了其倡导黑人民族摆脱伤痕累累的历史,重新建构民族文化,寻求伦理回归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在《宠儿》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在揭露美国万恶的奴隶制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了黑人同胞与生俱来的爱的天性。通过分析小说中两性之爱、血亲之爱、自爱与友爱等爱的表达,我们可以了解美国黑人如何在生存的夹缝中坚守艰难的求爱之旅。而作者也正是通过爱的多方位的表达,弘扬着黑人同胞爱的传统,呼唤着整个社会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13.
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极具历史意识,十分关注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历史的忽视与抑制.她的获奖小说<宠儿>通过挪用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用小说这种形式对奴隶制进行反思.关于这部小说的大多数评论是分析女主人公塞丝作为一名母亲因受奴隶制的压迫所表现出的畸形的爱,将人生经历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来解读塞丝的多重身份能更深刺更全面地揭露美国黑人奴隶制对女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4.
白色菲勒斯统治对黑人女性身体的摧残是导致塞丝弑婴的根本原因,也是把众多奴隶母亲推向杀死孩子边缘的主导因素。奴隶制下黑人女性身体的被掠夺间接摧毁了黑人的男性气概,使他们在精神上处于被"阉割"状态。奴隶制废除后,身体上获得自由的前奴隶在精神上仍未摆脱白色菲勒斯统治留下的阴影。但黑人女性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通过不懈努力进行了权力反转,对白色菲勒斯的解构实现了最后的合围。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黑人奴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自述>中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为自由而进行的努力奋斗的过程;指出道格拉斯在这部自传中,不但揭露了奴隶制的残酷本质而且揭示了奴隶制得以维持的秘密奴隶们总是被迫保持文盲状态;强调了道格拉斯的重要思想:知识是从奴隶制度通往自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关注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命运.爱是她创作的基本主题,但其作品中也不乏乱伦情节的描写,乱伦的背后揭示了美国黑人男性复杂的内心体验:心灵的扭曲、爱的缺失或掠夺以及赎罪心理.  相似文献   

1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对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悲惨生活状况的生动形象的描摹,展现了细致微妙的人物特点和厚重而深远的思想价值。本文在黑人女性主义的视野下,通过分析黑人女性的生活悲剧和痛苦际遇来揭开托尼·莫里森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以此再次深刻认识《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结构和话语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著名黑人文学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传递了白人主流文化审美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造成了一代黑人自卑、自我仇恨、自我迷失的尴尬境地。通俗易懂的主题通过多文本的叙事结构、多声部的话语策略彰显了作者对白人霸权文化的批判,对黑人自身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它讲述一名黑人女孩佩科拉为得到周围人的关爱,迫切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女孩才有的蓝色眼睛,并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命运。文章试图从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中的三界理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佩科拉的主体心理结构,并说明佩科拉的疯癫实际上是主体在象征界中构建主体失败和完全异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宠儿》作为托尼·莫里森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部小说力作,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双重迫害下的悲惨生活。作品集中展现了以祖母贝比.萨格斯、儿媳赛丝、女儿丹芙为主线的三代美国黑人妇女是如何认知自我,并努力找寻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以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美国黑人民族是如何在找寻迷失自我的同时,塑造了黑人更加成熟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