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破窗效应"体现了环境对人的暗示性纵容作用,如果放任其发展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危害,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公安院校来说尤为重要。所以,公安院校要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了解"破窗效应"的具体表现和诱发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破窗效应",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2.
论“破窗理论”与高校班级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集体建设是高校德育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破窗理论"的核心是应该建立一种防范机制和修复机制,这对高校班级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辅导员在班级建设中,不仅要避免"第一扇破窗",及时修复"第一扇破窗",更要鼓励"补窗"行为。  相似文献   

3.
“破窗效应”作为心理学效应,有其适用的客观维度,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在政府管理活动进程中,亦会受此效应影响,有时甚至是制约。政府部门必须深入分析破窗效应的机理和危害,做好及时预防,以提高政府的效能。  相似文献   

4.
破窗效应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由于信息匮乏,公众往往根据容易获知的关于社会秩序安全的外在信息符号来推断政府社会控制能力的大小与他人是否同等遵守法律,并由此对违法犯罪的制裁风险做出错误假定,从而使违法行为与合法行为都呈现出盲目性与扩散性的特征。破窗效应的可能性源于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其必要性则是因为政府执法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暴力制裁信息价值的弱化。政府可以利用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差异,通过一系列减少"破窗"的印象管理策略,如对社会环境与可防卫空间的设计、对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与不文明行为的治理、对警力象征性存在的强调,将一些关于社会秩序的正面信息符号注入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认知鸿沟,放大可能实际非常有限的社会控制能力,使潜在违法犯罪者形成他人都在遵纪守法的普遍印象,从而提高潜在违法犯罪者的风险认知,并最终减少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高校学报生态环境受到了污染.为此,引入了"破窗效应"的思维模式,认为要营建高校学报生态环境,让高校学报远离"引爆点",并使之持续健康地发展,要从体制、学风、编辑素质上齐下功夫: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规范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估机制;建立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倡导学术批评;提升学术修养,培养编辑的学术责任感,培养编辑的文字能力等.  相似文献   

6.
《源流》2007,(8)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理论,叫"破窗理论"。这个理论可以简略地表述为:如果一个建筑物窗户上的玻璃被打破,而这扇窗户又没能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破窗效应"的基本要义,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教育机制、教育策略、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四个方面来构建教育方法,探索开展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是大众传媒的研究重点。微博把关效果是指通过把关行为或把关机制作用后的自媒体舆论传播对受众所起的社会效果。根据效果研究中的时间维度视角,微博舆论传播中的把关效果可以分为短时效果的"螺旋效应"、中期效果的议程"集聚效应"、长时效果的"涵化效应",分别对应传播学效果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论"和"涵化理论",由此可以展开对微博舆论传播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主客体管理的道德与破窗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破窗现象源于从众心理和制度,是人性—道德—教育—制度—法规链,在管理上矛盾的一种表现,并有其发展和演化规律。治理或修补破窗是管理主体日常的重要职责。必须用制度、法规、道德规范和教育等多管齐下治理破窗。管理破窗永远存在,正视破窗,不断革新管理,加强道德建设,才能减少破窗,但不可能消灭破窗o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指导,对异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异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本质,特别是异化时代的艺术生产状况作了较细致的论析.本文认为异化现象具有双重效应,它在产生负面效应的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发展推动作用.在异化时代,异化浸染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体人的异化、生产对象的异化、生产关系的异化等给艺术生产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双重效应.本文还对历来分歧严重的"艺术生产"概念内涵问题发表了意见.  相似文献   

11.
"90后"大学生不同于以行代际,他们从小开始的自主学习使他们具一定的"相对权威",同时他们的批判能力较强,关注的焦点多元化,这些特点,加上微博的名人效应、社会效应和广泛参与效应,使得我们对这一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因势利导、利用微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还必须加强传统的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2.
媒介的影响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系统——媒介文化(Media Culture),其成为当代世界最值得关注的文化景观与当代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通过对媒介文化研究的传播学反思,发现媒介文化研究客体的重点已从大众传播变迁为小众传播或分众传播、媒介文化参与主体呈现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机构、网络与新媒体、政务媒体和自媒体多元包容的格局。在社会生活中,媒介犹如"黑洞",当前媒介"黑洞效应"主要体现为新媒体的热点效应、"媒介间性"的融合效应、消解用户意见的"极化"效应、"媒介娱乐化"的吞噬效应、文化表面繁荣的"中空"效应和"穿越"文化的反思效应。媒介"黑洞效应"深刻影响媒介文化走向,媒介文化呈现出从媒体融合到文化融合与融合文化、从优化舆论引导到践行文化引领、从提升大众传媒公信力到强化自媒体私信力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消费文化转型的激励机制与“两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文化具有引导、凝聚和激励的社会效应,实现消费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明确"两型社会"消费文化转型取向的基础上,探求消费文化转型的激励机制,以期对推动"两型社会"的构建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效应政治依据各学科具有的"重要性"或者"效应"而被归于特定的研究领域。在效应政治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学被限定在个案式的社区研究范畴之内,其研究的"效应"只能停留在"族群"的各个层级之上。人类学的现实主义则揭示出,"民族"作为一种知识,并非由科学主义式的抽象概念所构成,它同样依赖于人的经验这一社会现实,因此必须进一步考察大众在地方性的文化内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并呈现"民族"观念的种种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别风淮雨”与习非成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讹误或别字是语言使用中的常见现象。绝大部分文字讹误现象可以也应该被纠正,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字讹误都可以一纠了之。有些讹误的文字也可以由社会重新约定而习非成是。习非成是有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原因(如语言领域的"涟漪效应""怪坡现象"及语言处理的"容错机制"等)。习非成是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新农保"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对于改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地方政府补贴起了很大作用。从宏观视角对地方财政补贴的估算表明:"新农保"的地方财政补贴水平的强度,以及地区间财政补贴的平衡程度都会从整体上影响"新农保"的分配效应。从微观视角的净转移收入模型模拟表明:"进口补"、"多缴多补"、"代缴补贴"和"长缴多补"政策都能从不同角度加强其收入再分配效应;但养老保险的制度对接、税费等因素也会对地方政府补贴效应产生抵消性。因此进一步提高"新农保"收入再分配效应需要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政策配合和预算补贴强度,增强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以及减少农村相关税费等相关政策的实施与推进。  相似文献   

17.
纠纷化解机制的"嵌入"性与"乡土元素"结合,使农村"关系效应"得以呈现。松散治理结构使关系介入成为可能,有限理性村民偏好于关系并致力于社会网络的发动,基层化解平台的低效则刺激着关系的进一步延展,而成本沉积和惯性最终使关系变得不可退出。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法治农村建设,建立沉入农村的高效制度,通过提高对机制的信任、缩短关系的空间、弘扬社会网络的公共性,并致力于制度背后的新型乡村文化建设,在法治和自治结合的基础上推进基层社会治理,逐渐破解"关系效应"。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视角下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学界的重要趋势。转型中后期市场化与非市场化机制所呈现的收入分配平等化效应衰退和逆向化调节的现象,实质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脱域"社会结构导致的系统性制度失效的集中表现。因此,如何重新恢复分配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契合就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思路。依据社会学"嵌含"和"共生"的理论观点,建设分配制度内嵌于社会结构的钻石型社会形态,通过"聚合""弥合"和"和合"三种途径,重新实现分配制度与社会结构的良序契合,对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健康运转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受应试教育影响,"艺考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无形中被忽略,存有弱化现象。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就必然强化"艺考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此,学校要克服"一厢情愿"、"单兵作战"倾向和"快餐文化"影响,"养成教育"持久化、系统化、可行化、常规化,实现"育人为先";家庭应平等对话,和谐家庭教育氛围,家长该洁身自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社会要加大监管力度,发挥社区教育平台,注重社会环境熏陶,优化育人环境;学生应加强自我修养,摆脱"功利"影响,凸显主体意识。最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有效"联动机制",形成正面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20.
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不能一蹴而就,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组织能力、制度环境和社会结构,可以将"嵌入性发展"的理论架构化解为层次逐步递进、三阶段滚动式的发展策略。同时,为了更加深入考量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合作,在"嵌入性发展"过程中,将深入透析每一阶段中的"嵌入主体"、"嵌入客体"、"嵌入空间"、"嵌入策略"及"嵌入效应",进而力争从一种"顶层设计"的高度和"相嵌互动"的深度,来系统建构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发展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