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公众接受性是发展核电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获得公众的广泛理解和必要支持,是核电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近年来,世界和我国的核电邻避事件日益增多,严重影响到核电能源战略的布局实施,而公众沟通是化解核电邻避效应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核电公众沟通的重点在于:理性辩论针对核电的质疑;核能科普需要科学家走出象牙塔和公众走进核电厂;信息公开要掀开核科技的神秘面纱;在区分核电邻避效应中涉及的公众利益与公共利益差别的基础上,构建利益协调与公众参与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为个体表达意愿、进行公众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便利,互联网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新的公众参与方式,与传统的公众参与方式相比,具有新的涵义及特点,并以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出现在政治生活的舞台,在此试图结合案例,来说明互联网公众参与在政治民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及对政治民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也是衡量一国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受制于各种因素,我国公众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面临着主体困境、渠道困境、信息困境和组织化困境,因此必须从强化公众参与意识与能力、健全参与渠道、完善信息公开和组织化建设方面入手,着力保证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内涵、意义和法律依据,论述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作用,指出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实施中存在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支持、调查对象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保政务的透明度较差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中若干问题之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影响评价是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法律制度,公众参与是国内外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有效推行以及公共环境纠纷的防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有立法难以有效保障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权的实现。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的范围和类型,扩大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石油云南千万吨级炼油项目事件”引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并针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立法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相关建议和对策。希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能尽快完善,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欧洲的公众参与的过程是一项体系化的工程,其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对于公众参与的动力和热情既来自其法定职责,也来自其自我志愿。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政府进行相关立法来保障公民的法定参与权,政府公开相关信息、公示政府行为,进行有关公众参与的具体组织,对公众举办公众参与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对公众受到损害的参与权进行救济。  相似文献   

8.
公众新闻是建立在"公众"问题上的一个概念。公众新闻的任务是使新闻能不断滋养生机勃勃的民主,不只是作为一种新闻方式,而更是作为一种普通人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从美国发源的公众新闻理论,很快在我国大众传媒土壤上生长起来,这种以公众与民主政治的密切关系为核心的新闻实践在国内许多媒体的尝试下,结合民生新闻的做法,很快成为我国公共领域中重要的部分,对当地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起到重要影响。本文对比分析了公众新闻在我国的外部特征,并为其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现代行政规制改革是我国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步骤。公众参与作为行政规制的重要制度,在行政规制的完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规制公众参与模式主要有利益代表模式、合作治理模式和社会监督模式。行政规制公众参与利益代表模式主要强调分散利益的具体保护和部分公众的正义救济,行政规制公众参与合作治理模式主要强调行政规制主体与被规制主体的合作协商关系,行政规制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模式主要强调社会公众对于行政规制机关的公民监督权利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流域生态补偿中存在广泛的利益冲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利益平衡机制具有迫切的现实性,公众参与在流域生态补偿利益平衡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公众参与存在严重的法律障碍。应通过完善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和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公众参与制度实现流域生态补偿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全面开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阶段。当前我国公民法律认知不足、法治情感欠缺,公众整体性缺失法治理性精神,公众法治信仰在习惯于几千年"人治"的社会中举步维艰,直接阻碍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培育公众法治信仰、增强全民守法意识也就成为十八大之后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政府推动高效的法律运行是培育公众法治信仰的基本途径,法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媒体法治宣传的现代化,对公众法治信仰的培育也有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环境法治发展40年,也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发展和建设的40年。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由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构成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权利体系和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规则。总结经验,公众参与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公民环境权利的题中之义,是提升环境决策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调动公众环保力量的必然路径。面向未来,广义层面的公众参与应当注重提升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狭义层面的公众参与应当通过完善主体界定、推动信息流动、推进协商参与和加强社会监督等实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研究美国国内公众舆论与外交决策的互动,不仅可以看出公众舆论是如何发挥影响的,影响程度如何;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政府如何利用媒体优势影响和操控公众舆论,从而为自己的对外政策服务。本文主要论述伊拉克战争前后公众舆论与美国政府决策间的互动关系,解析在对伊政策问题上,政府对民意的重视和引导,以及公众舆论对政府决策的约束和调节。  相似文献   

14.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可以从公平和效率两个指标对建设绩效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公众参与水平对建设绩效有着重要影响。第一,公众参与水平高可以促使建设更加公平,确保公众共享建设成果。我国村干部具有多重利益身份,他们既是国家利益代表,又是村民利益代表和自身利益代表,公众参与水平的提高可以促使村干部更好地代表村民利益并克制自身利益,在推进整体增益的同时更加重视分配的公平。第二,公众参与水平高可保障建设过程更加顺利,提高建设效率。公众参与水平的提高增加公众对村干部的信任,使公众自愿配合村庄建设的推进。故在乡村建设中,可以从公众的参与权利、参与渠道和参与能力三方面着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的评价导则或规范,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并注重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在公众参与中对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国际上公众环境参与已经由社会运动,逐步实现了公众环境参与的法律化、制度化,其中的基本原则已经在国际间达成共识。环境参与在我国的发展还比较滞后,但是制度变革的诉求共振将为其提供快速发展的契机。政府和公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同等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将公众视作决策的重要平等伙伴。为此,可借鉴先进国家经验进行环境参与的机制创新,其核心是建立社区参与和风险沟通机制,政府应为此提供必要的制度性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合作视角对我国政府治理理念创新做出探究。社会合作已成为政府治理理念的新视角与新方向,这决定了政府治理要做到政府与公众,政府与民间组织、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通过积极培育与公众共同的价值观、积极开展公众反馈机制、积极完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让公众成为社会合作的重要基础;通过摆正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和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公共服务功能让民间组织成为社会合作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重构良好的政企关系让企业成为社会合作的重要支柱。在多元共治中查漏补缺,提高治理能力,打造中国特色的政府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已经成为重要基础和先要条件.通过调查绍兴市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而对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作分析,以期充分发挥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和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新闻发言人、政府、公众、媒体多重关系中,新闻发言人有着多重角色,它既是政府的代言人,又是政府与公众的桥梁,更是媒体的主要政府信息源。在这多重角色中,政府新闻发言人往往容易出现角色冲突及困境,如何真正和充分地发挥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特有作用,协调它与政府、公众、媒体的关系已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人民群众在干部选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权的基本主张,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程度,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础是公众的广泛参与,根本是公众的决定权,保障是公众的有效监督,结果是要通过公众满意度来体现;提高选人用人的民主程度、科学程度、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