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督教从犹太教分裂而来本身就意味着是对旧伦理的否定和对旧秩序的反抗,而并不仅仅是对旧信仰的教义修正这样单纯的宗教目的或宗教意义.基督教的教会及各种“异端”都一直进行着宗教伦理和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变革实践,并且展开竞争.基督徒虽然在生命价值理念上都是面向未来天国的,但是在现实具体生活中生命价值实践的志趣上却相去甚远.清教主义的宗教生活方式切合了基督教早期的宗教情感和信仰诉求,所以清教主义基督徒对教会的宗教伦理和宗教生活秩序都持反对态度;救赎是他们的生命价值所在,洁净的宗教生活是他们的宗教生活所系.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与毛姆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对毛姆小说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表现在思维方法、形象塑造、性恶论、情欲描写、叙述风格等多个方面,研究基督教对毛姆小说的影响,可以加深对毛姆创作思想与艺术技巧的认识,对于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毛姆小说提供崭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原罪是基督教的观念,是人在基督教的上帝面前的精神处境。尼采以谱系学的方法追踪负罪、惩罚、良心谴责等与基督教原罪意识相关的伦理观念和宗教观念,指出这些观念源于怨恨者的心态,是虚弱生命的表达。而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不同,冒犯是希腊人在诸神面前的精神处境,彰显的是人的强健与高贵,希腊人的悲剧艺术正是这种精神姿态的显现。通过这种比照,尼采意图回归古典,恢复生命本身的神性。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的社会福利观在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思想为背景,以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通过分析、比较二者的宗教福利思想,认为早期基督教的宗教福利观从奥古斯丁到阿奎那发生了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5.
宗教使用网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宗教在线研究最早应该在1995年,其中主要是对基督教网络传播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抽样与统计、内容分析、量化对比、田野调查和采访等。关注的前沿问题主要包括基督教网络传播的工具空间、基督教网络组织形态、基督教网络移民、基督教抵制网络传播、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权威、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虔诚、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修辞、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身份、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价值等九个方面。这些研究通过对照线上宗教和线下宗教,认为权力、权威和控制问题已经影响到宗教团体的核心利益与价值,在线活动在信仰和实践方面正在挑战传统宗教。  相似文献   

6.
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从早期社会改革的实践者到晚年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徐訏以其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把宗教关爱的目光投向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徐訏的很多作品传达出强烈的宗教感,在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的交融中抒发对于人性与心灵深处的探询和对于人生哲理的宗教式感悟.  相似文献   

7.
白先勇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人终极命运的极度关切,有比较浓厚的宗教情结.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在多种宗教色彩的相互渗透中,他试图从宗教的视野关照生命的本相.  相似文献   

8.
对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道教对"长生久视"的努力,基督教对"永生"的追求,既是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无限向往,也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道教是世界上少有的重视人的现实生命的宗教,道教对生命价值的神圣化,虽表现为神学的描述,但重视生命,特别是现实生命的价值,无疑是符合现代人理想的.道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重人贵生"、"我命在我";基督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9.
宗教权威是指教会与外部组织的互动和博弈能力及其与内部成员的沟通和动员能力,不同类型的教会其建构与表达宗教权威的路径有所不同.文章从“宗教权威”这一概念出发,在借鉴韦伯权威理论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基督教会所属类型及其具备的不同特征出发,将基督教会建构宗教权威的路径分为传统型、自主型和魅力型3种类型,并分别选取个案加以阐释,可望对解释中国宗教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德保县为例,从条件归因、信仰归因和心理归因三个维度探讨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在民族地区得到发展的原因,认为村落的自然环境及其信教传统是基督教发展的基本条件,传统民间宗教未能满足人们宗教信仰的需要是基督教发展的促进因素,而寻求心灵的安慰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基督教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新基督教右翼运动是指美国宗教特别是基督教新教中一些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宗教保守派及其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新基督教右翼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三次大觉醒运动为新基督教右翼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基要主义运动是新基督教右翼运动产生的肥沃土壤;二战后美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如科学的发展、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受主流文化排斥的群体反应和传统宗教地位的丧失与危机是新基督教右翼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从宗教中发展走出的西方社会工作出现回归和超越宗教的趋势.服务对象中宗教因素重要性的提升,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服务对象共享社会工作服务体系,都要求社会工作进行有效回应.具有基督教渊源的社会工作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转换为多元宗教介入的领域,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正视宗教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宗教与社会工作的互动亲和关系,是当代社会工作向精神性敏感发展和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论林语堂与基督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位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与作家,林语堂一生与基督教有着不解的缘分,他出身基督教家庭.自幼耳濡目染,却在成年后信仰发生转变,崇奉人文主义,而又在晚年重新回归基督教.林语堂的这一曲折变化有其独特具体的原因.在他的经历与转变中,孕育着符合人生哲理的主体辩证法.由林语堂的亲身经历而牵涉的关于宗教与人文主义关系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的公共价值观是一个应当是如何的问题,而基督教的社会性则是一个本来是如何的问题.这就是说,一个宗教体系的社会性,直接制约着该宗教体系的公共性,左右着这个宗教体系的公共价值关怀及其社会表达形式.在现代社会结构里,凡是具有社会性的,就应当具有公共性.而这个社会性,即存在于国家权力与经济市场之外的领域之中;它的功能发挥,即能使所有的宗教体系呈现出一种现代社会亟需的公共理性,一种发挥在国家权力与经济市场之外、独立自在的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一种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落后的社会里,它是意识形态中的最重要的一种,带有极顽强的保守性,其它意识形态往往以宗教为中心.基督教就是如此.就时间而论,基督教从罗马帝国时代奴隶社会起,经过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一直统治了西方将近二千年,其中约莫有一千年——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它是欧洲的最高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是怎样产生的?它并不是象资产阶级学者所宣扬的那样是耶稣创立的.恩格斯指出:“对于一种征服罗马世界帝国,统治文明人类绝大多数达一千八百年之久的宗教,简单地说它是骗子手凑集而成的无稽之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才能解决问题,对基督教更是这样”①.根据革命导师这一指示,我们必须从基督教产生和获得统治地位的那些历史条件出发,来说明基督教的产生及其发展和演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卢梭的思想同时包含了置疑古希腊历史理性和基督教价值理性的矛盾,古希腊历史理性主张征服自然,卢梭却强调顺乎自然.卢梭的自然其实是自由的同一语,恪守道德意志是通往自由的道路.基督教价值理性提倡维护人伦和谐、恪守道德意志,卢梭承认宗教作为古老自然法的神圣作用,却揭示出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现实中的弊害.卢梭推崇的更是人类社会共通的宗教感情.卢梭的思想矛盾既是西方历史理性主义的悖论,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悖论.所以,我们在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思潮中依然能聆听到其历史回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中国近现代史及东亚基督教史的视野中,讨论了基督宗教是如何被植入中国社会并在其中逐步生长的。基督教经历了三次输入中国的失败后,在具有西方基督教背景的列强对华殖民扩张时代再度传入晚清中国,且在不平等条约支持下使得传教信教合法化,开启了基督教与中国政治力量互动及其自身成长的进程。基督教得以传入并嵌入中国社会的原因在于,从外部社会环境看,从晚清到民国在不断变化的政教关系中,除了短暂间隙,基督教一直具有维持其存在的"合法"的地位;从内部动力看,基督教自身一直因应中国社会处境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社会现代性转型的改良、革命与反对外来侵略,特别是反对非基督教背景的日本侵华,谋求基督教传播和发展。基督教在近现代东亚中日韩三国中的际遇有共性也有差别。在近现代中国,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宗教传统有其补缺性。而在当下,基督教的中国化则是中国基督教存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基督教是在西力东渐的背景下传入近代中国的。因此,宗教文化与政治成为近代中国人看待基督教的两个重要视角。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曾国藩对基督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卫道"对抗到正视其宗教地位的过程;从政治的角度看,曾国藩主张承认传教特权、限制基督教约外侵权,最终希望修改传教条约。总体而论,曾国藩的基督教观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自身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论述了早期基督教是一种注重人的整体生命的宗教、早期基督教实现了对《圣经·旧约》的律法的超越、基督之死的伟大意义、基督之训等几个问题,并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早期基督教人生哲学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