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州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省发改委、省统计局从1997年开始对各市进行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温州都排在第七位之后,2003年列第九位.这与温州作为浙南、闽东北中心城市的地位很不相称.对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温州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复合系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当前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的常用模型在城市间比较应用中存在的弊端,根据复合系统原理,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子系统协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因子分析、系统协调度以及系统发展系数的多系统协调性评价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的构建及研究方法、步骤进行了探讨,为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经济、资源系统发展水平及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南京市经济、资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性进行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综合发展水平,建立了系统协调性评价模型.基于南京市经济、资源系统的1985-2004年的数据资料,对南京市经济、资源系统进行了评价分析,这对南京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与经济协调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科技与经济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两大驱动力,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建立了一种评价科技与经济协调性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协调性的协调度模型,从国家整体和省级地区两个层面探讨了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西部地域广阔,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及其协调性的区域差异显著。文章立足于在总结和结合实际的前提下所构建的针对西部人口、经济和环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对我国西部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发展以及三者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综合评价方法与耦合协同思想相结合,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社会、科技与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相关系数标准差、集对分析和耦合协调度综合测评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的方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差异上,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东南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高,西北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在时间演化上,各区域在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  相似文献   

7.
李刚 《中国统计》2012,(8):20-22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称为区域PREE系统。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青岛如何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关系,事关率先科学发展和实现蓝色跨越的全局。因此,本研究拟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实际,建立PREE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探究PREE系统协调性动态演变过程及其与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PREE系统优化及可持续发展对策。一、全市PREE系统评价指  相似文献   

8.
构建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机制及其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从评价值来看,2010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介于0.216~0.331之间,协调发展类型涉及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而且勉强协调发展类型占总数的76.9%,这说明江苏省各个地级市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协调发展层次;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整体上表现出苏南地区高于苏北地区的趋势,即经济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二者之间呈现较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2006年全国31个省的数据,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和快速聚类分析时中国区域城乡协调水平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比较中国各省份的城乡协调水平差异可知东部城乡协调整体水平最好、中部次之、西部城乡协调水平最低,并得出经济和社会协调性是影响城乡协调性的主要因素,同时城乡之间的生活状况和空间布局同样影响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功能的评价,包括不同层次一是微观层次,如对现有企业的评价、拟建项目的评价;二是中观层次,如对某项环境政策或重要措施的评价;三是宏观层次,即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度的综合评价.文章在集中讨论宏观层次评价的基础上,首先对国内外已提出的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分别加以考察,然后加以比较,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有关看法.  相似文献   

11.
南京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南京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其核心是资源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在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以适应人类整体发展的需要。可...  相似文献   

12.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永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资源、科技和教育的和谐或协调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但应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变化,还要能体现出系统的发展潜力和趋势。基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实践问题,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陕西省2000—2008年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的协调程度,在选择了相应的代表性指标后,利用投影寻踪方法对指标进行降维分析,根据投影函数值对2000—2008年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总体协调性进行评价,并采用灰色关联度等方法针对经济—环境、经济—资源、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陕西省当前在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与模糊分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其关键是协调,即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简称"EC·R·EV")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和谐、协调、步调一致地向前发展.该复合系统发展是否协调,需要用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分析方法来加以研究.在以往的协调发展评价方法中,都是通过对若干统计指标的综合计算,形成一定的标志数值,以得到直观的、整体性的评价,然而这些方法一般只适合于排序,很难进行深层次分析.本文应用统计分析法,给出协调分级标准,然后应用模糊分级评价方法确定协调满意度的级别.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经济系统的江苏协调发展指数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根据1999~2007年统计资料,确定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中的分布密度函数构建关于协调度的计算公式,并求出基于经济系统的江苏复合系统的协调指数。最后根据系统协调度指数的动态分析,其结果呈现U型,即优质协调-协调-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台州市经济较快发展,但土地资源却迅速减少。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计算模型,对台州市9个县(市、区)的协调性和资源一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得出:要提高台州整体区域协调性和协调发展指数,就要加速发展仙居、天台、三门的经济发展,提高其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要降低椒江区、玉环县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必须严格限制耕地的继续占用,提高它们的协调性等结论。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对经济和环境效率的科学评价对于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文章采用物质流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将物质流分析过程作为理论研究的整体框架,借助于改进后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X省的经济和环境效率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市场发育程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为形成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资源富集地区的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使用方向距离函数研究了榆林市、延安市、铜川市3个地区的环境技术效率,并分析了影响环境技术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区域间环境工业协调性极不平衡,延安、榆林工业发展与环境关系较为和谐,铜川工业与环境关系严重失衡;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重要的在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是当今重要的课题.文章在阐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和协调度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经济综合水平指数与环境承截力综合指数的协调度测度模型,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1990~2005年统计年鉴、全省及各地市州环境公报等各类统计资料,测算出1990年以来湖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度,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试验模式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亢  陈传美 《统计研究》2003,20(10):12-4
一、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自然演变模式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自然演变模式是按照历史发展水平 ,假设不加人工干预地使系统顺延发展而设计的模式。本模型中的自然演变模式是按“八五”时期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布局顺延发展 ,不作大的调整进行的。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自然演变模式演变结果如表 1反映了自然演变模式下江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情况。1 人口 :至 2 0 1 5年 ,江苏省人口将达 7838 31万人 ,较 1 995年增加 772 2 9万人 ,年均净增加 38万人。2 资源 :从土地资源看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到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