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动物叙事”通过与动物相关的叙事,加深对社会、人性、精神文化等更深层面上的探求。王祥夫的小说运用“动物之镜”,呈现人与动物的生存状态,观照复杂多变的人性,映现传统自然家园的衰落。无论是对生命存在价值及意义的探讨,还是对复杂人性的探究,或是对生态问题的关注,都传达了浓厚的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从而使作品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李倩 《南都学坛》2006,26(3):49-50
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在他诸多作品中不乏有较多的情爱描写。在沈从文的审美视野内,性爱是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一种象征,他主张一部伟大的作品,总能表现出人性最真切的欲望。他肯定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情欲,反对生命的被束缚,反对虚伪的道德观念,反对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某种倒退。沈从文以唯美而又犀利的笔调向人们揭示了“美在生命”的哲学意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显福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韩一一1990年,在重庆举办了一次“李显福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重庆市副市长窦瑞华、市政府副秘书长贾培基发言对李显福的创作作了高度评价,与会者指出他“以出神化微之笔把我们带入天使不能涉足之地”,这标志着他从“四川十大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的报告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长足的文学部类。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报告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有异军突起之势,这类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真是盛况空前;其锐利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已经在当前的四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艺术水平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报告文学开始作为一种成熟的文体,从散文中“脱胎”而出,取得了无可争议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认为,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人们灵魂的空虚与血性生命的死亡。他致力于通过对完美性关系的探索,倡导达成心灵狂欢的“酒神”精神。通过对生命概念的分析,探讨了体现在劳伦斯作品中独特的生命观,并对这种生命观的根源做了深入研究,从而在更加深刻的层面解读了劳伦斯的思想及作品。  相似文献   

7.
作品通过一个女性莱尼及围绕着她的众多男女“他们”的生活,反映了德国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纳粹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另一更为重要的主旨在于表达自己对生命存在模式的思索,对理想人性的追求。这一追求与思索是通过人物莱尼和“他们”的生命状态的描写而表达的。但其间又流露了作者思想的矛盾与迷惘。最后笔者提出了“生态人”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从出生到死亡,苦难陪伴着人类的成长.在现当代描写苦难的乡土作家中,阎连科是不可绕开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其作品中的苦难是无法抗拒的“天灾”给人们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苦难,是无力抵抗的“人祸”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折磨.阎连科的苦难叙述,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身体状况和对生命的感悟密不可分;阎连科进行苦难写作并不是执着于对苦难本身的叙述,透过苦难写作,是人们对于美好人性的执着追求,是在面对苦难的一系列抗争和努力背后的“不抛弃、不放弃”,是仍然要怀着“希望之心”活下去.  相似文献   

9.
在沈从义的全部创作中,呈现出一个生命诗学的基本构架,这是其创作最为显明的标志,也是其创作独特性的根源所在。“生命”与“牛活”,“人性”与“神性”,“人事”与“人生”是沈从文生命诗学的三对基本范畴,联结沈从文思想与创作的各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柯岩以她诗人的气质,也把她的诗美带进了报告文学。她的作品,让生活以本来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由人们自己去品尝生命之泉的甘美,领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用坦诚的心灵,于情感上撼动着一代人的心。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报告文学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倾向。通过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所显现的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性、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人类生存意识话语的关注与表现的探讨,归纳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池田先生在其“佛即生命”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蕴涵人类普遍价值之生命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规范,进一步在“生命的尊严”基础上拓展了人类幸福的建构以及环境伦理思想,最后又统一在世界和平价值理念之中。由此,他的生命伦理思想从“生命尊严”这一根本出发,融合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具体层面上对伦理规范的理论考察。而池田先生“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应用生命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命的世纪”,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3.
当代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作品以科尔沁沙地的生活为题材,表达了他关注生命生存状态即以尊重生命、和谐共存为主旨的生命理念。永无休止的欲望和肆无忌惮的攫取带来现代人人性的搁浅,因而在敬畏自然中走向对自然荒野的回归和融入,成为人性回归的必然选择。尊重自然、尊重非人类,构建和谐环境是其生命哲学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由于“尊严”概念含义模糊,麦克琳、赫斯特等学者提出了“‘尊严’概念无用论”的观点,主张从伦理学词汇表中将其剔除。这种观点遭到国内外多数学者的反对,因为“自主性”等概念仅仅是与之有含义交叉,但无法涵盖或代替“尊严”概念。“尊严”概念的价值就在于它表达了人类使用其他语言不能表达的重要价值内涵,它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帮助人们对抗工具理性的泛滥并拯救人性的迷失。  相似文献   

15.
在老庄看来,人的生命以“道”为根源,由“道”到“气”演化出人生命的自然之性,而现实中人又承受着社会的樊笼、难名的孤独、外在的诱惑、死亡的阴影等诸多痛苦,所以人们要贵生、顺生、柔弱不争、少私寡欲、逍遥无待来养护生命,故老庄关于人之生命的终极关怀,在今天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16.
纵观报告文学之发展史,几乎所有报告文学作家及其评论家,无不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本质特征。这足以表明真实性对于报告文学的成败与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对于如何理解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以及在写作中如何体现真实性的问题,始终是报告文学争论的焦点,迄今仍有分歧。有人主张在报告文学写作中,允许作者“适当虚构”或“略有虚构”,认为这种“有限虚构”是出于艺术加工的需要而无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生命教育中涉及三大重点问题:生命困顿问题、生命意义问题和生死问题,推进生命教育是提升学生及全体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宋代画评中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画评家倡导的“胸中士气”和“心胸的涵养”是艺术心胸的成就,强调的是个体人格的建构,体现了自我生命的确认;立品和载道则是基于作品展开,在作品与创作者及天地宇宙关联中生发作品的价值意义;而“大其心”“观生意”“尽物性”“比德”等品评思想彰显的是天地之大德,凸显了宋代艺术伦理的大生命视域。  相似文献   

19.
低贱出身和民族身份,使生长于京都的萧乾在成年时渐成一种文化上的自卑,并内在地认同于京派作家的文化倾向——乡村人文精神。他笔下的都市下层人物的生命形成是由乡村塑造的,具有健康活泼的生命强力和人类的各种优秀品质,以此构成了与都市“文明”、“讲究”的对峙。因此,京派作家乡村与城市对立的共有主题在萧乾那里变衍成都市下层与都市中上层的对立,从而使其作品在京派文学的共性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个性  相似文献   

20.
庄子哲学中“道”既存于本体世界又存于经验世界,这造成了“道”在两个世界的“割裂”,从而相应地分成“道之真”和“道之气”两个方面,进而,这种“割裂”被带入其人性论中,造成人性的“割裂”,则其人性相应地分成“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这两方面相互制约和斗争,构成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庄子在《渔父》中提出“法天贵真”思想,分别从本体层和经验层来解决此人性矛盾,从而既使“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人性论图式,又使得生活在经验世界的个体人超越为体道真人。最终,在人性和人生两方面实现了由人向“道”的回归,也使庄子哲学得以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