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对由文化构织而成的社会空间中文化资本与精英之间关系的探讨,可建构精英流动的一种可能的机制。并以此分析了近现代中国精英流动的状况。在文化资本作为社会分析中心的现今,精英、教育与文化资本越来越紧密,在现代的、工业的与资本主义的社会中,教育系统显然已衍生出另一种资本结构,成为影响阶级区分与精英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这是因为,教育不仅提供给人知识上的增长,还包括在生活各层面的品味方式的传承。人因教育影响其生活消费的能力,不同的教育让个人展现不同的品位,创造出不同的生活。由此,我们可能进一步用此框架分析当代社会的精英流动机制及可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明星为代表的偶像对青少年粉丝群体—迷群—愈加呈现出家庭和学校教育所望尘莫及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借鉴迷群相关特性有助于提高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发现迷群认同主要具有如下特征:理想自我的投射、释放焦虑的安全阀及满足归属感的避风港等。迷群还具有两种积极的社会效应:想象共同体和公益孵化器。同时迷群也暴露出如下问题:网络暴力蔓延、侵权违法案件频出;极端行为凸显、扰乱公共秩序;资本操控、诱导消费。为减少负面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可采取如下措施:培养正确价值观、提高自身素养;加强关爱、增加线下生活吸引力;强化资本监管、处置不法行为。  相似文献   

3.
农村消费结构冼化是全国消费结构优化优化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存在以下问题:营养结构不合理;恩格尔系数偏高;享受型、发展型资料比重偏低;精神文化消费比重偏低;愚昧消费,人情消费依然盛行。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品消费,是指消费主体通过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文化商品以获取精神需求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青少年的身心的特点、国内文化从业人员对西方文化的模仿和话语平移、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等原因,在青少年中形成了消费西方文化的热潮。这股热潮在开阔青少年的视野、拓展其知识和丰富其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情操起到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基于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测算2011—2019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基于此,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同时借助分位数回归方法来检验在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不同分布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有明显促进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确是刺激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另外,受教育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均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有明显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抑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北大清华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为契机,从消费文化和认同的角度立足探讨以消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流行文化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欢度圣诞节作为青少年消费文化的主要内容,更多的体现了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发展倾向和特征,比如他们过分依托于接受潮流文化、消费文化和快感文化,而对传统经典却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漠视等。所以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养成需要培养独立的、稳定的自我认同,而以消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流行文化将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他们的认同倾向。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学的文化资本概念为分析出发点,基于经济学视角探讨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是指消费者拥有的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它形成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属性,决定了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偏好结构。消费者文化资本积累的来源包括家庭、教育、社会交际交往,而文化消费更是重要的积累方式,收入水平、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产品创新是影响消费者文化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受学术界与大众关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二者的融合既有“工具技术”层面的融合,也有“内容价值”层面的融合。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出发,结合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前沿成果和中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诉求,探索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与内在契合性,捕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新媒体艺术的更新意涵,寻找城市公共空间与新媒体融合的策略和创新之道。研究认为,加强宏观设计、开展系统研究、艺术化处理二者融合关键问题等策略是加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新媒体融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媒介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益深远。作为媒体文化受众最多、表现最活跃的群体,青少年深受媒介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性、功能性等影响。媒介文化的虚假个人化、开放性、渗透性、价值多元化等特征对青少年造成了国家认同危机、国家观选择混乱等负面影响。因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国家观,加强与完善新媒体的管理,增强青少年辨别信息的独立思考能力,大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化资本化的出场是文化逻辑与资本逻辑的耦合统一来实现的,在理论上表现为一个文化与资本逻辑不断演进和文化与资本形态不断演替的历史过程,产生了乡土文化资本这一文化与资本的新形态,而在实践上表现为通过资本介入乡土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产生了乡土文化产业这一新业态。乡土文化与资本这一历史性“相遇”无论各自存在的基础条件还是价值诉求,从一开始就以伦理的悖论弥漫在乡土文化的“生产-消费(购买)”过程中:乡土主体自觉与权利伦理失衡;乡村美学复兴与情感伦理失落;市场意识培育与资本伦理失度。乡土文化资本化的伦理约束旨在强调,资本逻辑的超越和人文本位的回归辩证统一,探索乡土文化资本更具适应性的实现方式和制约形式。  相似文献   

11.
文化资本指的是投入生产领域进而发挥功能和效用的文化资源,简言之,即文化资源资本化。它具有三个属性:精神属性、经济属性和工具属性。M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基础扎实以及宏观政策环境宽松,使其具备孕育文化资本的良好条件;而诗歌节更为M市的文化资源资本化提供一个平台,使文化资源大放异彩。所以M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精彩纷呈,如李白诗歌节等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化;社区文化节等基层文化活动常态化;广场文化活动声势浩大。这其中文化资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文化资本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正向推动作用——培育公共人,为公共文化服务"孕育"积极主动的参与主体;吸引民间资本,使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加财政收入,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唤醒文化自觉,维持领导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农村老年妇女在初步解决温饱后,面临着许多精神情感问题,主要表现在思维单纯、价值守旧;社会隔离、代沟加剧;精神空虚、盲目信仰;情感孤单与再婚障碍等。解决老年妇女的精神贫困,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性别平等;需要政府的教育投入,提高老年妇女的文化资本;需要家庭、社会和养老院的支持,提高老年妇女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3.
择取消费文化中的“身体消费”现象来考察中国消费文化的传媒表现,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及意识形态的转换过程。对身体的消费其实显露着“肉体至上”的视觉暴力、男性文化支配下的性别权力关系和“西上中下”的西方消费文化霸权。在此过程中,传媒的意义,首先在于传媒自身即从身体消费文化中确立了男性话语载体的身份;其次,大众传媒推行的身体美学标准,使身体消费合法化、大众化、世俗化;需要警惕的是,资本参与制造“美好生活”的符号假象和幻想在有利于社会控制的同时也可能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14.
对电脑游戏的消费一直被描述成位于正统的主流文化之外的青少年亚文化形式之一,从大众传媒文化的消费理论出发,简单梳理大众传媒文化的消费者主动性与被动性,由此来探讨作为网络传媒消费的被动消费者--网络传媒游戏的青少年受众消费成瘾的原因和实质.指出教育可以考虑涉足网络娱乐领域,自觉地引导青少年受众从对传媒工业及网络知识的普及学习中完成从消极受众到主动消费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借鉴"文化资本理论",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观察和分析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征和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根据2013年问卷调查数据,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大学生文化消费和文化资本的内部差异:1)高等教育的分化即学校等级与中西文化偏好的差异存在对应关系;2)优势文化能力与优势地位群体显示出同构;3)大学生群体内部的区域背景差异参与塑造了他们对中外文化的偏好,本土文化偏好和西洋文化偏好的差别背后是城乡身份等背景和传承性差别。中国处于阶层结构定型化过程之中,不同于以往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研究,本文发现文化资本在中国大学生群体内部的不均分布,继而指向对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6.
论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文化资本理论框架内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文化能力、文化习性、文化权力、文化产品在内的文化资源的总和,文化资本的积累具有独特主体性、持续过程性和潜在风险性等特征.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资本的积累.市场、权力和教育三个不同层面的积累机制决定了中产阶级成员内部存在的文化资本数量、品位、消费偏好等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公共空间里,当代传媒致力于文化构型与知识重组的社会公共事务,人类的知识状态及其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媒专注于现象与问题、话语与范式、民主与权力、消费与教育、身份与形象等文化构型的同时,也将对知识的构型变成了一种货币在流通领域的决策与投资,而且知识分子的传统权威形象、话语方式、教育方法与审美观点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鉴于此,信息时代的传媒业、文化界与政府需重新审视包括文化决策与信息投资在内的传媒的文化构型力及其知识状态,以期正确发挥传媒在公共空间中的文化构型力,建构更加先进的文化与知识状态。  相似文献   

18.
文化政策与公共文化服务建构——以博物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形成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受到重视,但依然存在供给主体单一,供给与需求脱节,供给内容多元化、丰富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本文以博物馆为例,探讨文化政策的赋权性、交互性、均衡性、综合性导向,并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整合新的发展模式,探索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文化融入逐渐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测度指标之一。利用北京市"城中村"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对首都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贫乏、满意度不高。闲暇时间少、收入低、社交网络窄是影响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消费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加强宣传,扩大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度,经常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社区、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在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面的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崛起,青少年越来越多的活跃在网络空间,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普遍的现实,这给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主要表现在数字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传播工具、多样的传播形式、丰富的沉浸式体验。挑战表现在:人人发声对青少年的复杂影响、算法信息对青少年的过度迎合、网络活动对青少年的精神侵蚀。提升红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要有针对性地化解数字化生存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面对人人发声的复杂影响,壮大红色文化传播主体;二是面对算法信息的过度迎合,加强红色文化主动推送;三是面对网络活动的精神侵蚀,注重红色文化融入虚拟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