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清代嘉兴文学家族丛生,地域文学独具特色,文学家族内部教育模式促成地域文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家族内部,传统家族文学精神召唤起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重视家学、以儒为业、传承家族文学精神成为家族成员的自觉意识。在延展家族文学影响力上,母系教育融合了传统家学和外家文学资源,丰富了文学家族的"优良品性"内涵。清代嘉兴鲜明的家族文学特色,对江南文化和文学地域特色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传统武术对于我国总体发展与体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与价值,其是承载了我国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与武术技艺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社会,一方面人们淡化了对传统武术的关注,但国家层面则提高了对其的认识与重视;另一方面网络环境因素催生了传统武术师徒传承模式的异化与分化,形成了传统武术师徒传承模式、武馆与武校模式、学院教育模式、网络传承模式等多种传承路径。应当提高审查标准、实现主体体系化重构、加强不同传承模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不同传承模式的价值与优势,消除不同模式中蕴含的风险因素,实现互联网环境下中国传统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有效、科学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佛山是目前我国唯一获得"中国武术之城"称号的城市。"佛山功夫"享誉中外,武术地位甚高。但佛山武术文化的开发利用力度不够,其传承与发展存在些许不足。要立足于佛山武术文化发展现状,直面困难与挑战,推动佛山武术传承模式的改进,探索佛山武术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佛山琼花会馆是最早的粤剧行业会馆.又是清代反清秘密组织天地会的根据地.近代佛山武术的发祥地,但由于琼花会馆早已平毁,史料匮乏.人们对琼花会馆的认识十分有限。正因为琼花会馆与天地会及佛山武术之间存在联系,因此.通过利用研究界在佛山武术研究方面的成果,可从新的角度就琼花会馆及其建筑的始建年代、型制与规模及被焚年代作了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5.
供给侧改革在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佛山乡村文化资源丰富,不仅具有特定地域的文化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和市场拓展空间。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佛山乡村经济的增长动力。通过调研掌握佛山乡村文化资源内涵,应用创新理论,寻找合适的、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为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扬武,一个近年来凭借苗族蜡染传统手工艺声名鹊起的苗族乡镇,其蜡染手工艺的传承以家族传承、口传身授为主,且传女不传男。在当前旅游开发、国家扶贫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当地手工艺人的市场销售与推广意识得到普遍提升,主要以微信、政府培训活动、各种展会为主要市场推广方式,但在实际市场销售中方式过于单一且效果不大。合作社、个人家庭作坊和微型企业是当前扬武苗族蜡染应对市场经济发展出的主要传承形式。技艺传承、市场推广、生存需求是影响乡村手工艺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1950年以后,叶问到了香港。他没有谋生的手艺,只会练武,就在香港开了一家武馆,以这个为生。叶问教徒弟跟别人不一样,他知道怎么用几何原理和力学原理解释他的武功。比方说,咏春拳里边直拳多,怎么解释呢?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他用一些现代科学知识解释。李小龙拜叶问为师,这  相似文献   

8.
阳圪塔村现存碑刻主要是关于清代乡村庙宇建设的,透过它们可以看出该村在清代数百年的历史变迁。这些碑刻反映了三个社会现实:一是多族姓杂居是当地社会常态;二是该地家族实力在科举推动之下出现了数次转移;三是在清代中期社会稳定,经济相对繁荣的大背景下,频繁的宗教活动带动了乡村商业的较快发展。另外,从阳圪塔村碑刻上也可以看出,现实需求的多样性导致当地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状态;当地妇女为了世俗需要也积极组织起来,通过捐施和募化资金等方式参与乡村庙宇建设。  相似文献   

9.
母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社会家庭普遍重视母教。清代海宁查氏家族是一个享有盛誉的文化望族,家族女性多受到良好教育,学养较高。家族中诸多优秀的母亲或是助夫教子,或是在夫亡后身兼严慈课子读书,努力从道德和学业两方面对后代进行教化。海宁查氏家族母教不仅对家族文学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而且对家族的诗学观念和创作手法也有所影响,对海宁查氏文化世家的兴盛有重要贡献,其文学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望族”因其社会影响的关系,一向在家族史中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提出“科举家族”才是清代真正的望族,主要利用《清代硃卷集成》中的科举家族世系与事迹资料,从家族教育、婚姻行为、师生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清代科举家族形成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1.
刑名幕友在清代的法制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清代刑名幕友在清代司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刑名幕友之间法律传承的特点来说明刑名幕友之间的这种法律传承是清代法律教育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以地域、家族聚集为特征的杜诗学研究生态是清代杜诗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理顺清代的地域性、家族性诗人群体的杜诗学研究情况,对清代杜诗学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清代浙江海宁陈氏家族诗人群体及其师友们的创作和研究,为清代家族杜诗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后家族势力的复活,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很多困扰。在村委会选举、乡村重大事件的处理中,家族之间为了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不断地进行博弈,干扰了乡村自治的正常秩序。在乡村治理中,要削减家族的不利影响,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家族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制度建设、增强民主意识、宣传教育等手段,增加家族之间合作博弈的机会,引导村民自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14.
佛山武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山武术产业潜力巨大 ,但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 ,佛山武术产业应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的 ;利用佛山武术运动的优势 ,充分挖掘武术产业资源 ;实行“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和灵活多样的经营管理模式 ;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 ,以优惠的政策鼓励投资武术产业 ;适当引进经营人才。扶持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佛山木版印刷源于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清初成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基地之一。从清代中叶起,佛山和广州、潮州一道,成为广东刻印书籍的三大中心,也是广东最重要的商业化木版印刷品集散地之一。在以往对佛山木版印刷研究基础上,发掘历史资料,考察访谈印刷遗迹和印刷艺人,对比分析木版印刷制品,可以发现,佛山木版印刷地位的形成,是和明清时期佛山对木版印刷的现实需求、良好的手工业环境和商业环境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桐城桂林方氏家族是江南著名的世家大族,以科第仕宦、研习诗文、治学习艺等著称于世,在其长期发展延续过程中积淀而成深厚的家族文化。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五世方法因靖难发作毅然殉难,此忠孝节义之举为后嗣敬仰,积淀成为方氏世代传承的精神意志的象征;方氏家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表现在重视教育、诗礼传家、勤学著述、编纂家族遗书等方面;方氏家训、家学、家风的传承也为家族的稳固与兴盛奠定了基础。作为个案研究,探析方氏家族的文化特征,为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清代书院类型主要有四种: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以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为主的晚清西学书院。清代书院的教学宗旨都突出了德育的要求,并且各有一定的特点;清代书院还十分重视具体教学制度对学生德育的功能,如在选拔教师时,注重考察其德行表现;注重祭祀制度对学生的德育功能;注重学规章程对学生德行的塑造作用。考察清代书院的道德教育,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成功教育与培养后代子弟是晋商持续五百多年辉煌的重要原因。晋商后代子弟的教育以私塾式的家庭教育为主,分为两种类型:为入仕而准备的儒学教育和服务于商场的职业教育,并且辅之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家史教育。如此的教育模式,既磨砺了子弟的品行,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应对变幻莫测市场的能力,为以后的顺利接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延续了家族的商脉。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育是指乡村地区的教育,即县级行政区划以下的乡镇、村落的教育;它包括乡村的学校教育,也包括乡村地区其他的非正式、非正规的一切文化、风俗等教育活动。乡村教育主要以广大乡村地区的学龄儿童和村民为教育对象,旨在以教育为主要手段,促进乡村儿童和村民的自我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社会建设。纵观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历史,"为农"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乡村教育在国家与乡土社会的相互博弈中向前发展、传统文化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完善的乡村教育制度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教育与乡村发展相结合、乡村教育发展应充分考虑当地教育特征、民办教育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优质的师资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书院主要有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以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为主的晚清西学书院等四种类型。清代各类型书院在办学宗旨上都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具体教学制度也充分体现道德教育功能。这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诸多的启示:要注重发挥我国传统经典文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者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发挥礼仪仪式和规章制度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