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爱米丽的玫瑰》与《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均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短篇小说,爱米丽和韦瑟罗尔奶奶分别作为两部小说的女主角,在人物形象、阶级地位、家庭背景方面看似差异较大,但在后内战时代背景下,两个女主角均折射出了女性的悲哀。分裂的自我与自我压迫为其共同悲剧诱因。两位女主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权社会作抗争,并逐渐觉醒出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及反抗强弱等级存在一定差异。虽然两位女性所具备的女性意识难以与社会阻力相抗衡,但这种觉醒与抗争意识体现出了当时美国中产阶级女性真实的生命,也为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及相关人物描述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女性迎来了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社会局势对女性角色定位有了新的需求,女性政治意识觉醒、女性社会价值重估、女性家庭角色重塑和女性主体意识增强等,都是近代女性在实现自身角色诉求过程中带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女性社会角色意识觉醒主要是由于社会观念的变化、西方"天赋人权"说的传入、女性刊物的创办、妇女社团的兴起和女子教育的发展等推动.  相似文献   

3.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看,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主人公艾德娜的人格发展中存在着缺陷。《觉醒》中主要的人物角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劳伯特是超我的化身,花花公子厄络宾则象征着人格中的本我,而艾德娜本人则象征着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超我和本我之间进行调节。由于超我发展不够充分,艾德娜的自我调节最终失败。此外,在艾德娜的觉醒中尚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她的觉醒止步于爱情,没有意识到女性解放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问题,导致了她的解放之路的最终夭折。  相似文献   

4.
在场域理论视野里,《生死场》揭示的是礼俗社会妇女亚文化圈里的妇女生存经验。前部分揭示的是在超稳定社会结构中女人的身心处境及其文化根源,中间是这种生活状态的简单循环,后部分表现的是超稳定社会结构被打破后女人的极端处境及其反抗的种种可能和结局,前后结构浑然一体。《生死场》还是一个文体探索的超前文本,主要用了有别于经典现实主义的原生态小说、非典型化手法和非情节化技巧。由女性循环视角织成的循环镜像使小说呈现出一幅女人悲惨世界的全息图景,表现了创作主体女性意识和文体意识的觉醒。小说的主角是“整体妇女”,而王婆是此雁阵结构的主角,她是一位未自觉地向男权社会复仇的幽魂,她的由抗拒宿命而走向宿命的曲折道路,昭示的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礼俗社会妇女的悲剧。萧红以她对女性“精神奴役创伤”的独特揭示、对妇女如何参与个人与国家的双重解放的深刻思考,而介入了现代文学国民性改造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5.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09,(7):153-156
蒋子龙的小说创作始终关注并跟随着社会的改革,而女性作为时代变迁的一个表征,在其小说中也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形象嬗变。从改革初期被遮蔽了自我特征的平面化的女性,到转型期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女性,再到近作中所塑造的立体的鲜活的女性,时代与观念的变化,使得作者在小说中不自觉地对菲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6.
《觉醒》与《寡妇赞歌》都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主人公觉醒后开始身份建构为线索的小说。两部小说在叙事手法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但两位主人公基于相同目的的身份建构之旅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试比较两部作品中促进主人公觉醒的相似积极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她们的影响,从而解释其身份建构结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其女性形象丰富多彩,独具品质,呈现出群体自主意识觉醒的特点。女性的个性解放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从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经济、社会风尚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紫色》和《灿烂千阳》两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呈现了黑人女性和阿富汗女性所面临的深重苦难以及她们的抗争历程。女性之间的关怀互助是女性的觉醒关键因素,而与男性展开平等合作、寻求和谐美好的解放之路是两部小说对于女性解放的共同阐释,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胡丽心 《晋阳学刊》2008,(4):106-109
清代女性弹词小说是在外部社会环境、内部文体发展、创作主体因素三种合力的推动下兴盛起来的,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其产生背景的特殊性决定了女性弹词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依赖性。当它所依赖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复存在,文体本身和创作主体也随之发生变化。晚清社会的动荡不安、仓促而焦灼的时代节奏使女性弹词小说同样也由合力的牵制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0.
艾丽丝·沃克作为美国当代文坛颇负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笔锋着力于美国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压迫的形象。其小说《紫颜色》揭示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对黑人妇女求解放、求平等的积极意义。小说文本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体现出黑人女性主体身份建构,反映出黑人女性人物在父权与夫权制桎梏中的觉醒与抗争,以及寻求和建构女性自我主体身份的过程,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追寻自我、建构自我的奋斗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空间》的主题构建中,空间表现形式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理空间中,男权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女主人公多丽遭受压抑和制约;精神空间中,多丽得到帮助和支持,女性独立意识逐步觉醒;第三空间中,多丽彻底摆脱对过去的依附,最终创建独立自由的人格尊严.多丽在这三种空间表现形式中的艰难历程,是其寻求女性独立意识的成长过程,也由此展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女性生存现实的思考和关怀。小说《浮现》充分表现了阿特伍德对女性人物生存状态的忧虑与思考,以及对女性觉醒、抗争、自我重建的心路历程的关注。女主人公返回大自然,试图逃离父权的控制,寻找在现代文明中迷失的自我,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独立自主的意识,在潜意识中探索女性精神世界的路迹。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自主意识觉醒是这一时期妇女解放的内容,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多种具体表现和特色形式。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和考量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各种表现形态和她们的生存状态,以对各种业已觉醒的女性意识和自主意识作一番论析。这种自主意识主要表现为人格意识上的独立自主和自强自立,权利意识中的平等自由,以及救亡强国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等。  相似文献   

14.
《醒世姻缘传》是产生于清代初年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一部百回世情大作。虽然它主要描写了晁源与狐仙因果轮回的两世婚姻,狐仙转世成人对其夫的残酷虐待,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受到了来自父权、夫权以及伦理道德的阻挠与扼杀,从而导致素姐的悲剧命运。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故而说《醒世姻缘传》是一曲女性解放的哀歌。  相似文献   

15.
陈映真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大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只是构成陈映真小说写作模式或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在陈映真小说中,对立中的男女双方定位不同。男性常常扮演着一种理性的社会角色,女性扮演的则是一种感性的社会角色。她们善良、真诚、忍耐但有依赖性。作者对有独立倾向的女性不怎样喜欢。如此,女性永远受动于男性话语的支配,变成了男性世界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16.
《诗经》作为先秦时期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婚恋诗或通过女性对自由婚姻的渴望,或通过如性对传统社会角色的颠覆,或通过女性被弃后的觉醒,明显地映射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7.
《简·爱》是一部描述人的内心生活的世界地图和经典文本。这部带有精神自白色彩的小说再现了一个孤女在寄人篱下、饱受精神苦难与折磨的成长过程中的累累伤痕。《简·爱》既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的创伤记忆的书写,同时也渗透着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对自身创伤经历及情感体验的再现与表白。  相似文献   

18.
《雨中的猫》是一篇充满女性意识的短篇小说。作者海明威通过叙述一个简短的捉猫故事,细致地描述了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她对父权社会的抗争,深刻地批判了独断专权的男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从女性意识的觉醒看夏洛蒂·勃朗特和丁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洛蒂·勃朗特和丁玲,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女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妇女超前的进步意识,扬起了妇女觉醒的风帆,推进了妇女意识的进步,为妇女解放形象地发出了最先声,成为了英、中两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先驱。本文将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分析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夏洛蒂和丁玲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一、自我意识的觉醒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人,才会意识到人与人是平等的,妇女不再是男性中心社会一个可怜的玩物,也不再是盲目自得其乐的家庭附庸——所谓的“家里的天使”。细读(简·爱》,听到简爱的呐喊:“我不是天使,我就是我…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是一个复杂的流派,在它娱乐消遣文学观的总体背景下,兴起了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的世情小说派.他们与鸳鸯蝴蝶派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学主张,具有朦胧的文学为社会为人生的启蒙意识.在这个作家队伍内部,也走出了具有启蒙思想的觉醒者.在时代主潮面前,世情小说作家改变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化心理也出现了转型,开始了近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