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叙事是对创伤的抚慰和治疗,因为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美国华裔文学中普遍存在个人、家庭及族裔创伤经历。小说《骨》中作者伍慧明通过"莱拉"这个人物对自身创伤记忆的叙述,使得那些被压抑进美国华裔后代潜意识的创伤体验重新浮现,使她们能够在痛处哀痛,以此释放那些影响着自己当下生命的过往感受,重新获得生命的自由;特别是揭示了美国华裔小说的创伤叙事与族裔历史、其他华裔的心灵自传和历史拷问之间的同质互文关系,并可以从中反思小说的个体叙事在历史和文化创伤愈合过程中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历史书写是杨照小说的重要母题之一,在《暗巷迷夜》中作者一方面批判了官方历史书写的虚伪本质,揭示出整个官方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和压迫性,一方面通过几个二二八亲历者的回忆,试图以民间记忆的觉醒来重绘那段历史,但是却在各种声音中陷入“历史真相”的失忆症,象征着民间记忆的迷失,从而反思解严后台湾历史书写浪潮的本质化、狭隘化的倾向。其中充满着对于历史与记忆的哲理化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外学者围绕《拉格泰姆时代》的小说结构、小说主题以及小说人物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事实与虚构的杂糅、小说的怀旧主义和种族身份的探讨、叙事视角和结论的不确定性。这其中既包括对多克托罗作品的整体评价,也包括对《拉格泰姆时代》的后现代特色的集中分析。总结国外《拉格泰姆时代》的研究特点有助于挖掘国外研究的前沿视角,进而推动国内《拉格泰姆时代》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叙事 :从神话到小说” ,讨论了现代小说通过对神话的改制 ,走出消费社会狭隘的个人经验 ,重新把集体经验和集体记忆引入小说叙述的可能性 ,以便使小说具备当代文化史的重要功能。一般说来 ,神话与集体经验相对 ,小说与个人经验相应 ,而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所要做的是建立一种个体的批判的神话诗学 ,是对集体经验和集体记忆的重新“引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叙事风格的小说突破了正史或者追求正史风格的传记式文学作品,在新的探索中走向与此对立的个人记忆,并通过文本介入个人经验的想象从而与历史接轨。在《米》中,苏童以对历史边缘人物的洞察,颠覆了20世纪理性主义衍生出来的历史观,或者说对人的欲望本能的发现补充了阶级论的历史观,描述了边缘人生存的困境和人在历史中的生存恐惧和绝望。  相似文献   

6.
苏萍 《兰州学刊》2011,(4):213-215
《奇鸟形状录》是村上作品中的一个鸿篇巨制,尤其是其对于历史记忆的叙事方式吸引众多学者的目光。在作品中,一方面村上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虚构若干情节,颠覆了历史记忆,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政治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拧发条鸟"这一隐喻式的事物将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紧密联系起来,又利用不断重复转换几个叙述人称和随之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将《奇鸟形状录》中的现实横线和历史纵线缀连起来,将历史记忆重建,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完整的历史记忆。可以说,颠覆和重建是《奇鸟行状录》中的历史叙事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7.
刘建梅 《云梦学刊》2011,32(4):95-98
《重生》是当代英国女作家巴克1991年出版的第一部战争题材小说,描写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中的战争规约对人造成的压抑,探讨人如何摆脱精神困境的重生之途。战争规约中对男子汉精神的期许和战争正义性的期许给参战军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造成"弹震症"的发生。小说通过里弗斯医生的治疗过程强调了个人的本真意识,即"回忆性意识",并通过重建个人叙事形成与上述传统意识的对话,进而突破人们意识中传统价值观的牢笼,认清战争与人性对立的本质,重新获得精神的救赎。  相似文献   

8.
侯桂新 《云梦学刊》2011,32(1):95-9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知青小说对前期作品中的理想主义进行了彻底解构,最具代表性的文本包括孔捷生的《大林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大林莽》对理想主义进行反思和质疑,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与历史的关系。《黄金时代》以性为突破口,强调个人话语,通过将人物行为非道德化的手段,瓦解意识形态对个人的压抑,客观上解构了知青小说的理想主义叙事。  相似文献   

9.
对于《堂.吉诃德》的写作动因,中外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堂.吉诃德》是以骑士小说反骑士小说,实际上,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用骑士小说的形式,以反骑士小说的名义寄托自己伟大的理想,宣泄心中的情感,展示卓越的才华,叙述多舛的命运,摆脱生活上的贫困。因此,本文试从作者自身的角度,采用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重新探求其写作动因,希望能为《堂.吉诃德》写作动因的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说《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中,朱利安·巴恩斯在表现记忆和历史时采取了一种相互关照的视角,将个体记忆和历史纳入同一视野之内进行思考,对个体记忆和历史采取了一种类比的写法。在巴恩斯的笔下,个体记忆与历史呈现出一系列的共同特征——碎片化、主观性、多面性、真实框架下的虚构细节和原始真貌的不可重获。为了彰显个体记忆和历史之间的这种同一性,巴恩斯在叙述中采取了一种双重结构,即表层叙述的记忆与深层叙述(或潜在叙述)的历史结合互见的手法,而在叙事方式上则采取了第一人称限制性叙事,同时采用多角度叙事模式,即一种多重式内聚焦。巴恩斯对这种叙事方式的选择蕴有哲学和社会学的深刻含义,契合并彰显着记忆和历史的本质特征——一方面个体记忆与历史相互渗透并相互构建,个体记忆的构建有赖于一定的社会框架;另一方面记忆和历史都是立足于当下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共享当下性和重建性两种特征。  相似文献   

11.
巴赫曼的长篇小说《马利纳》反映了作家对历史和战争问题的审视和反思。小说通过描述女主人公的战争创伤在战后社会始终无法克服的痛苦体验,反映了个人历史记忆与集体历史记忆的对立,从而揭示了战后奥地利社会主流意识排斥和遗忘二战历史的集体性心理。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乔伊斯以斯蒂芬的“自我”塑造过程为框架,以在小说文本中为读者预设信息空白为策略,巧妙地实现了小说文本还原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真实的功能。尽管该小说没有直接叙述历史事实,然而小说处处体现出历史语境,处处渗透出历史的凝重,历史事实时时以小说文本“注脚”的形式浮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极具历史张力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3.
“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论库切小说《耻》的寓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非作家库切(J.M.Coetzee)一贯重视历史、政治与小说之间的关系,常借助小说表达他对“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思考。在《耻》中,库切带着极大的困惑描绘了全球性的病症——教授的社会属性与个体需求之间的矛盾,偷窥的欲望与保持隐私的权利,坚守与逃离痛苦,生命的消解与亲情的丧失;通过南非白人后裔面对窘迫的处境做出的或然选择,展示出以个人对抗社会秩序的重新整合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从这个角度看《,耻》可以被看作一部关于南非后殖民主义的政治小说,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寓言式解读的诱惑。  相似文献   

14.
南非作家库切(J.M.Coetzee)一贯重视历史、政治与小说之间的关系,常借助小说表达他对"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思考.在《耻》中,库切带着极大的困惑描绘了全球性的病症--教授的社会属性与个体需求之间的矛盾,偷窥的欲望与保持隐私的权利,坚守与逃离痛苦,生命的消解与亲情的丧失;通过南非白人后裔面对窘迫的处境做出的或然选择,展示出以个人对抗社会秩序的重新整合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从这个角度看,《耻》可以被看作一部关于南非后殖民主义的政治小说,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寓言式解读的诱惑.  相似文献   

15.
郭力 《中州学刊》2005,(4):227-233
女性散文中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的诘问与探询中追问个体生命存在的绝对价值和生命权利,抗拒集体记忆对个体记忆的阉割.以个人生命时间复活历史场景,历史叙述因为生命细节的介入而使凝固的历史时间呈现出人性色彩,言说对象复活为有血肉的生命,这样的写作立场,决定她们看重的是对历史的精神释义过程,是以自我的生命经验烛照人类的普遍经验,从而达到对历史本质真实的理解.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个人记忆,强调了生命体验的重要性,它使人在对时间的追忆中不断返回自身,认识自我,确立主体,并在精神向度上体验生命自由,实现生命对家园的寻找.  相似文献   

16.
小说语言的语气、词汇意义以及语篇衔接的分析可以引导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语言外的社会意义。以《公司人》为文本来看,小说通过其中人物交往、人物的言语和思想以及发生的事件等的叙述来表现其主题,在陈述与对话语气、词汇意义、语篇的衔接手段等方面都体现了语言功能在语篇谋篇方面的作用,体现了语言功能在为传递语篇的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17.
作为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之一,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学意义,更传递了狄更斯对19世纪英国底层民众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用人物群像的手法深刻描写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英国底层人民生活画卷。《雾都孤儿》不仅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也为完善后来的英国文学添砖加瓦,并使狄更斯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作家之一。通过分析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并对小说中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可以促使读者对社会改革深思,让更多人体现出自己善良的一面,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田旭雯 《殷都学刊》2011,32(1):89-92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作为一部19世纪中叶的经典小说,在叙述学上,与其他众多的经典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其叙述层次。本文主要分析《当代英雄》的叙述层次,考察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当代英雄》中叙述层次的安排对小说叙述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的代表作《霍华德庄园》和《印度之行》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代、政治特点以及作品中主要人物进行深度剖析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准确地揭示小说作者福斯特自身的思想嬗变和文学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刘湘兰 《文史哲》2007,(2):153-158
唐修《晋书》由于大量取材于小说的缘故,自成书之日起就受到许多学者的诟病。其实,《晋书》采用大量的小说史料,可以使叙事风韵摇曳,人物精神生动,犹如“颊上三毫”,体现了小说史料在《晋书》修撰中的“细节”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中,《晋书》作者也艺术地运用小说史料,那些看似闲散之笔的小说史料,正是曲折隐晦地反映历史真相的珍贵细节。《晋书》对小说材料的取舍,有着深刻的意义,这或许正是《晋书》作者的“春秋笔法”。总之,《晋书》中的小说史料可以使历史叙述更圆通、更完整,正像是“肉死象之白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