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科学解读,从思想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厘清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迷雾,对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十分必要。要辩证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公平正义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与继续深化改革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民主法治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正确的政治导向。  相似文献   

2.
关于和谐社会辩证性规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作为一个辩证性的范畴,是指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和谐相对于斗争存在,在不断解决冲突和斗争中生成,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便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对立性和同一性作为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充分考虑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的复杂性,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解决.矛盾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和不平衡性,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坚持方法上的具体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侧重于否定性、革命性、批判性倾向来理解辩证法的实质,是传统意义上矛盾辩证法的一个基本特征的话,那么,阐扬马克思的和谐辩证法,确立以和谐为主导的辩证思维方式,则是顺应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应更加重视矛盾同一性在社会发展中作用,重视同一性在社会运用中具体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阎丽红 《理论界》2009,(6):30-31
和谐社会仍然有利益矛盾与冲突,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间出现利益矛盾具有必然性,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利益矛盾问题,是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前提条件.化解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和谐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化解重在机制建设,一个结构完善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解决机制能够协调、整合整个社会的利益差别,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早日形成.  相似文献   

5.
辩证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系统的整体相协调.应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哲学的新视角观察与分析辩证矛盾问题,惟有如此,才能发现以往矛盾论的缺陷,较全面地阐述辩证矛盾的含义,才能将辩证矛盾论与现代系统论结合起来,将辩证矛盾论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的合理思想结合起来,将辩证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结合起来,将辩证矛盾论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发展契机,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条件,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是辩证的关系,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两者有机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周来祥 《东岳论丛》2005,26(5):150-152
“主客二分”不等于二元对立,也不能因为辩证思维承认矛盾的对立而将之说成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辩证思维承认矛盾的对立,也认识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和谐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方面创造了彻底解决和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现实基础,一方面又开创了辩证和谐发展的大时代。  相似文献   

8.
论“实践辩证理性”范式中的否定之否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质是“实践辩证理性”,基于这一思维方式来研究哲学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探讨也应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并非在经验意义上、在任意维度上确立起来的,而是在“实践辩证理性”的思维方式中,获得哲学辩证论的学理分工与定位的。作者认为,否定之否定原理与“实践辩证理性”的整体观密切相关,正是宏观的哲学视野使得哲学辩证论有必要从事物发展相对完整的全过程中去理解和把握其总体趋势与基本道路。文章在明确了否定之否定原理的研究对象之后,还对否定之否定的动力、内容、形式与特点等理论问题作出了一以贯之的阐释。文章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基本阶段与“自然阶段”、基本形态与非基本形态等作出了明确的划界,从而,在否定之否定问题上,把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实践辩证法在“实践辩证理性”的哲学范式中统一了起来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性视野下,中国改革发展观经历了具有否定之否定意义的三重转换:以民族独立为主题,以激进革命为手段的道义性"追赶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富强为目的,探寻体制性财富增长的功利性"渐进改革观";当代"以人为本"、以建构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共识性"科学发展观".这三重发展观的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约束条件和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需要在治国理念上进行变革,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发展宪政,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宪政,宪政所提供的制度,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内蕴与宪政建设的旨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宪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宪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笔谈,从宪政的内容、法治政治、宪政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怎样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宪政发展等问题,期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相似文献   

11.
宪政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需要在治国理念上进行变革,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发展宪政,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宪政,宪政所提供的制度,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内蕴与宪政建设的旨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宪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宪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笔谈,从宪政的内容、法治政治、宪政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怎样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宪政发展等问题,期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需要在治国理念上进行变革,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发展宪政,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宪政,宪政所提供的制度,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内蕴与宪政建设的旨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宪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宪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笔谈,从宪政的内容、法治政治、宪政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怎样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宪政发展等问题,期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社会正由传统走向现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集聚了一些矛盾,如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等。如果不能成功化解这些矛盾,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就是要化解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这些矛盾,为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此,我们将分两期刊发"构建和谐社会"笔谈文章,从不同的视角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构建途径,以期对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政府公共性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社会正由传统走向现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集聚了一些矛盾,如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等。如果不能成功化解这些矛盾,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就是要化解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这些矛盾,为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此,我们将分两期刊发"构建和谐社会"笔谈文章,从不同的视角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构建途径,以期对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论和谐社会中契约秩序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社会正由传统走向现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集聚了一些矛盾,如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等。如果不能成功化解这些矛盾,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就是要化解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这些矛盾,为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此,我们将分两期刊发"构建和谐社会"笔谈文章,从不同的视角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构建途径,以期对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方向保证作用、价值导向作用、精神激励作用、社会力量凝聚作用、规范调控作用,它表征着社会主义精神动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强化,为此,必须加强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以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要把主体间性理论真正整合进实践唯物主义的体系之中,首先是要从根源处探明主体间性的实践生成问题;而要探明此问题,思维和存在的矛盾运动是实践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中可选择的一种理论视野.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在思维和存在矛盾运动的视域中,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的辩证否定,具有与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性转向"不尽相同的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18.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运动所引起的自己发展、自我完善的辩证过程。实现这一辩证过程的形式,就是构成事物的矛盾统一体,经过两次否定,使事物在高级阶段上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产生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19.
罗尔斯公平、正义原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石,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夙愿,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从矛盾的视域解读,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化解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过程。因此,为了有效地化解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想状态,就应该详细分析和谐社会构建的动力支点——思想互动、政治理性、社会自治的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