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9,(4):123-132
朱有燉的杂剧创作并刊刻于元刊杂剧与《元曲选》之间,在我国戏剧形态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也为认识宾白不全的元刊杂剧提供了参照。朱剧揭示出"楔子"本指套曲之外的一两支曲牌,可与元人的论述相印证。朱剧不分折,但剧中却常有"××一折了"的提示,与元刊杂剧相同。朱剧中往往在两个套曲之间插有歌舞、弹唱场面的提示,这反映了元末明初北曲杂剧的演出形态。廖立、廖奔的《朱有燉杂剧集校注》,治学态度严谨,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元末明初杂剧的剧本形态,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2.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刊刻最早的元杂剧选本,也是最早的戏曲刊本.它保留了元杂剧体制、内容、版本最原始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元杂剧分折的不规范,题目正名使用的不规范,诸宫调形式的影响等.若以戏曲的标准衡量,某些作品在许多方面还没能达到今日戏曲史所云之规范.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择取《西厢记》传播史上影响较大的八种版本,从其文本形态、版本特征的描述中,凸显明清《西厢记》刊本演变的大致历程.大致而言,残页本、弘治本年代较早,传奇因素的渗入并不明显,还基本保留了元杂剧剧本体制.徐士范本依循传奇体制刊刻《西厢记》,此后以传奇体制刊刻《西厢记》成风,只有凌漾初本、毛西河本在努力回归《西厢记》的杂剧体制.依循传奇还是回归杂剧不少《西厢记》刊刻者颇感茫然,于是又出现一些既保存有元杂剧体例特征,又带有传奇因素的混合型刻本,如王骥德本、金圣叹本.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虬髯客传>在明代颇受曲家们关注.凌濛初即以这一题材,先后创作了三本杂剧,并因此而获得了时人高度的赞誉.本文综论其现存二种<北红拂>、<虬髯翁>的创作时间,红拂女、虬髯翁各自的性格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与艺术上的优劣得失,旨在对作为戏曲家的凌漾初,有一个更恰切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在古典戏曲研究史上,清初杂剧始终处于尴尬的地位。相对于整体上颇受冷落的清代杂剧研究而言,与明代中后期杂剧一脉相承的清初杂剧应该算较受关注的一个点,无论在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清中后期杂剧研究所无法相比的,这或许可算是它的“不幸中之幸”,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总结了清代北京地区说唱文学发展的初期、中期、后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认为清代的说唱文学处于我国说唱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传承了许多具有地域性的曲种,艺术形式上发生裂变与整合,节目流派纷呈,名家名角辈出。在清代中期和后期,北京的说唱文学发展尤其具有时代特点。此外,文章还归纳了清代北京说唱文学研究的五点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晟 《浙江学刊》2012,(4):73-80
诸宫调是一种以唱为主的说唱形式,元杂剧剧本四大套曲的音乐结构很有可能与歌唱有四节的原理相通。在北曲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中,音律有固定的程式;元杂剧剧本以四折为结构也受制于"一人主唱"演员声带的承受限度;元杂剧一个宫调下的套曲,所用韵在同一韵部,且一韵到底,非常严格,因此元杂剧剧本长度必须受到制约。南戏曲牌联套自由组合的随意性,使得它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安排和调节音乐旋律、设置唱段;南戏"多角均唱"的演唱体制,使其在歌唱上不存在演员声带疲劳问题;宋元南戏填词,并没有严格的韵律规则,作者任意为之,一套曲牌中时有换韵,韵辙则常常由一韵旁入它韵,这样在选择押韵时就宽泛得多,因此在篇幅上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8.
途径之一 :实行村民代表联系村民的制度 ,解决事前直接民主根据村民居住的状况和人口的多少 ,按照便于联系的原则 ,每五至十五户划分一个代表小组产生一名村民代表后 ,规定该村民代表固定负责联系这五至十五户村民。每次村民代表会议召开前 ,村委会提前将会议讨论决定的问题通知村民代表 ,村民代表必须及时召集本代表小组的村民就会议将要讨论的问题广泛听取意见。村民代表出席会议时 ,必须如实、完整地将本代表小组村民的意见反映到村民代表会议上。这样 ,每一位村民代表与会时就不只是代表自己 ,而是代表本小组的全体村民。这种形式的村民…  相似文献   

9.
近来有机会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的王季思先生校注的《西厢记》,在“重印说明”中说明王先生在这次重印中,又对校注文字作了一些修改。然而我感到在重印本中还存在些问题,需要与王先生商榷。 甲、标点方面: 一,在二本一折中有:“长老在法堂上高叫: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鸳鸯与他为妻”一句。在这里,我认为王先生的标法有失。原因在于王先生可能将“断送”视作动词来标点的。其实,“断送”一词在这里已成为名词,作“赠品”解,与“房奁”一词并列。这在元人杂剧中是个习用语,诸如关汉卿的《王闰香夜月回春园》杂剧第四折:“…  相似文献   

10.
徐渭经历奇特 ,又往往表现出“畸”的心理状态 ,导致他人格上一些病态特征 ,也激荡了他性格中的反叛因素 ,形成了他进行艺术创作时的独特心理机制。《四声猿》对真性情的写意式抒写、对世俗情怀的酣畅表达、对身世悲愤的刻意展扬 ,以及徐渭对杂剧体制的独辟蹊径的创造 ,都与这种心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形式之语言底蕴申小龙中国诗歌在历史上有过多次体制上的更迭,这种更迭的原因无不在于实际语言的发展。因为一种诗歌体制总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体制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固定的规范,无法自由改变,语言与社会生活却在发展。诗人要表...  相似文献   

12.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12,28(4):56-60
依据所收藏清末民国石印本《杨家将》鼓词14种,它们是清代鼓词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源流和流通方式来说,《杨家将》鼓词经历了从抄本、坊刻本到石印本、铅印本的演变过程,保存了传统民间说唱文学的珍贵资料,包括民间说唱的原始风貌、大量俗字、别字和方言词汇,对于传统说唱文学、小说和戏剧、文字学乃至民俗、出版史和绘画史研究都具有很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渔小说:程式化和个性化的审美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话本小说书面化的新的时期的代表,李渔以自己的审美个性,包括自己创造的描写模式、叙事体制和喜剧性语言风格,投入到了被当时正统文坛视为“末技”,而他不以“末技”待之的话本小说领域,在至为程式化和个性化的两个极点上,架设起了推进话本小说革新的杠杆,使这种文学体式的内在文化素质和审美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也使他自己成为以生命和才华革新我国话本小说的最后一个革新家。木文发表时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14.
1954年,本文作者徐朔方先生在《新建设》发表了一篇《马致远的杂剧》,强调了剧作家思想的积极一面,而忽视了世代累积型的戏曲传统。时隔四十年,重理旧文,结论更为公允执中。作者认为;马致远的创作多半是改编,因此不能凭一本杂剧的内容来确定他的思想;但他又确有知识分子的悲愤之情,至于《汉宫秋》,更是历代艺人有意无意借史抒情的延伸。  相似文献   

15.
高科技项目自建国以来就是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国家为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国的高科技水平在许多方面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高科技行业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一直处于一种准军事化的隐蔽发展状态之中,在不少方面,我国的高技术普及应用水平大大落后于同类技术拥有国家中的普及应用水平。据中科院的调查表明,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占全部产业比重不足10%,这既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高科技自身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高科技行业迅速向民用化方面迈进,在高科技扩散普及的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产业——民办高技术产业,它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观民办高技术产业崛起的历史不难看出,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即创新,不仅存在技术创新,而且还有同样重要的体制创新。同技术创新一样,当人们感觉到存在某种潜在利润,而且在现有体制所提供的环境内或根据它所提供的机制无法得到这种潜在的利润时,他们就会要求进行某种体制创新,以便获得这种潜在利润。由于体制是由法律、规章和条例构成。因而体制创新就意味着要对构成体制的法律、规章和条例进行变革,实施这种变革对于非政权单位而言,成本往往是巨大的。因此,政府就成为实行体制创新的第一选择。  相似文献   

16.
徐渭是一个奇特的平民狂士,他禀赋超凡,自我期许极高,却不幸由于庶出,备受家人歧视,成年后又屡试不中,一生布衣,穷困潦倒,好不容易获得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却又不幸卷入一场政治风波,自杀多次,后来又因杀妻而入狱数年。不断的刺激使他的心理严重畸变,他偏执多疑,既自傲又自卑,对社会和一切外在束缚都持有激烈的对抗态度,其个性偏激狂放,思想极其叛逆。徐渭的思想个性尽显于各种文艺形式中,转化成极其奇特的艺术形态:他的书画用笔、用墨、构型、章法布局都不落俗套,极富变化,极其自由随意;诗歌风格有明显的险怪颓放的倾向,形象怪异,甚至有一些自我糟蹋之语,有时信笔写来,毫无章法可言;他的杂剧写人生失意的怨愤,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破除礼教和戒律桎梏的思想愿望等,彻底打破了传统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或用北曲,或用南曲,或北曲南曲兼用,并且剧中重要角色都可以演唱,风格奔放不羁。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经剖析了中国传统福利制度的特征与缺陷,它作为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特有的产物,在中国的改革实践中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愈来愈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出发点,即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福利制度。本文即是对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考。一、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目标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克服传统福利制度的内在缺陷,矫正职业福  相似文献   

18.
修订本《辞源》一册13页“一年半载”条,书证云:《古今杂剧·元·杨梓〈敬德不服老〉》:“将军你且耐心道那里,无个一年半载,俺众将每必然保奏将军回来。”按:《辞源修订本体例》第九条云:“书证都经覆核原书,注明书名、篇目或卷次。”验之上列书证,只标杂剧名称而失“折数”,正如引经、史、子、集各部之书而失卷次、篇名,读者难以核对原书,亦自乱其体例。考上列书证,当引自明·万历年间脉望馆钞校  相似文献   

19.
赵文学 《社科纵横》2009,(7):132-133
元人鬼魂杂剧现有17本,依题材可分为公案、爱情、忠义三类。此类作品借鬼魂外壳写人之真情,独具美学魅力,是人类抗争精神的升华,表现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相似文献   

20.
元明易代,杂剧这种艺术形式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日趋衰微,而南戏兴起。在杂剧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明初藩王剧作家朱有燉以其丰富的杂剧作品独树一帜。他的作品类型明显,与他的经历紧密相关。作为藩王,他有闲情逸致,有经济实力来写赏花庆寿剧。同样作为藩王,残酷的宫廷斗争又使他不得不借杂剧作品韬晦表忠。本文将以朱有燉的《神后山秋狝得驺虞》一剧为例分析明初政治环境如何造就了这位藩王的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