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术月刊》今年第四期,发表了石梁人同志“试论道德的阶级性”一文,作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出发,对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实质进行科学的说明,并反驳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否认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的荒谬论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作者在谈到道德的共性时,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道德的共性,就是阶级性的论点,我们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愿意提出来和石梁人同志商量,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2.
刘克鉴同志的《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一文(载《人文杂志》1981年第1期)对黄振奇同志的《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一文(载《红旗》杂志1980年第2期)提出了不同意见,读后很受启发。但是,对于刘文中关于否定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意见,我们却未敢苟同,现在谈几点看法与刘克鉴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我们读了赖金良同志的《是不可知论,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文,感到该文用人类认识具有相对性原理批判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立意是好的,部分论述也确有道理。但是,它对人类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任何意义上都予以全面否定,断言这决不是不可知论,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贯思想,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应当承认,对于世界可知性原理确实存在着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的理解,把科学认识视为可以轻易获得和能够最终结束的,这给人类科学认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危害。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是得认真地究其根源。而赖文缺乏具体分析,笼统地把原因归咎于承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认为只有彻底地否认这种可能性才能克服绝对主义,这就未免有些简单化。为了说明问题,我们结合哲学史上的一些事实,探讨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根源,并就如何克服认识论中的绝对主义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学术论坛1981年第6期发表了娄永清同志的文章《唯物辩证法规律新议》(以下简称《新议》),读来启发思想,颇受教益。但文章中对新陈代谢规律及其与肯定否定规律关系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文章“不赞成”哲学界流行着的“认为新陈代谢只是肯定否定规律的一个侧面,而不是一个有独特内容的普遍规律”的观点,认为新陈代谢规律是与肯定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并列而且“有着原则的区别”,同为对立统一规律的“派生规律”。其根据有三: 首先是“内容上的区别”。文章说:肯定否定规律的任务是“揭示事物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路线”,而新陈代谢规律的任务是概括出“新旧斗争,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肯定否定规律只揭示事物发展的路线吗?不是的。这一规律不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路线,而且揭示了新陈代谢的根本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对事物中过时的、腐朽的东西的否定,事物的否定,即是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根本性质变。第二,事物的发展,在于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矛盾性,而事物内部本质的差别,即对立的最根本内容是肯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近一、二年来,出现了一些评论脂砚斋的文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篇:一篇是郝延霖同志的《没落贵族的哲学——论<石头记>的脂砚斋评》,一篇是徐迟同志的《如何对待脂砚斋》。脂砚斋是最早批评《红楼梦》的人,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位红学家。这样一位人物的美学思想,当然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因为《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古典小说,而脂砚斋的美学正是以《红楼梦》的创作实践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的。事实上,脂砚斋的小说美学中也确实包含有不可磨灭的合理的内容,其中有的直到今天也没有丧失它的意义。令人吃惊的是,郝延霖、徐迟二位同志的文章却在脂砚斋头上加了一大堆罪名,将脂砚斋的美学一笔骂倒,全盘否定。这是我们所难于同意的。  相似文献   

6.
典型是关系着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典型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然而典型的共性是什么?典型的个性又是什么?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特做以下探讨。一、典型的共性典型的共性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鲁迅先生《阿Q正传》里的主人公阿Q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当《阿Q正传》刚刚在报纸上连载的时候,许多人栗栗危惧,疑惑写的是自己,是在揭自己的隐私。冯雪峰说:“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①可见阿Q这个典型很有普遍性、代表性。那…  相似文献   

7.
卢冀宁同志认为,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的发展必呈现出继承性,而不是指事物的发展必呈现出周期性;周期性并无普遍性,它应代之以继承性(1982年第3期《哲学研究》)。事物的发展必呈现出继承性,这是不错的。因为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确如卢冀宁同志所说,“旧事物中内蕴的积极因素不因否定而丧失”,“复杂事物具有多方面的质,通常所谓的否定(质变),只是指它失去了某方面的质,其他方面的质仍然保存下来、继承下来了。”  相似文献   

8.
《学术月刊》1960年第一期发表了賈文昭同志的《試談文艺理論中几个爭論的問題》,将近几年文艺界討論的主要問題,作了概括介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許多论点是正确的。不过,关于典型問題的某些論点,我們有不同的看法,特提出請教。 賈文昭同志說:“共性无論如何离不开阶級性,分析典型无論如何离不开阶級观点”。无疑,这話是完全正确的。但作者又論述了“需要解决典型的种类問題”,却这样說: 典型是否只有阶級、阶层的典型?有没有时代、民族的典型?不少同志一談到典型,总是只  相似文献   

9.
个性与共性     
个性与共性李文初(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作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文科学术刊物,《学术研究》走过了它40年的艰苦而辉煌的路程。从50年代《学术研究》创刊时起,我便是它忠实的读者。那时我正在北京读大学,在有数的几家文科学术刊物中,每次读到新的《学术...  相似文献   

10.
张江明同志不愧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问题的带头人。我们一直在注视和学习他的研究成果,从中得到不少的教益;但也发现我们与他在某些观点上存在歧异。这里,我们打算就张江明同志原在《哲学研究》1981第9期刊登后来被收入《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研究》一书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否定之否定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文的某些观点谈一下看法,以就教于张江明和哲学界的其他同志。(一)  相似文献   

11.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第3期上林文金同志的《关于双重否定的几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林文)提出了双重否定颇受语言学界重视的事实,并对双重否定的含义、语言形式、表达功能三个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阐述.林文认为,目前语法、修辞著作中所说明的双重否定的含义不妥,因而"范围模糊不清",并从这一点展开论述.但通读全文,觉得正是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林文仍未能作出清晰、完善的解答.鉴于双重否定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本文拟就它的性质、范围等也作一些探讨,就正于林文金同志与语法学界.  相似文献   

12.
《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发表了陆剑杰同志的《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论与实践论的关系》(以下简称陆文).陆文纵观了在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规定性的讨论中的意见分歧,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论和实践论及其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何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核心的问题上发生对立,而形成一系列对立的哲学理解的."我认为,陆文抓住了在这一讨论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对立的哲学理解的实质,但对于陆文所提出的物质论和实践论的对立,"只是在何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的意义上才能成立,超出这个范围,便立即显现出二者的统一性",以及陆文从"导论与本论的统一"、"属性论和实体、关系论的统一"和"客体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统一"三个方面对统一性问题的讨论,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庞长富同志在《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一年第九期发表题为《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的文章中,主要的观点,就是认为物质与意识只有同一,没有对立,所以不是对立统一关系。我觉得不仅这个根本观点值得研究,而且他的全部论据都是值得研究的。第一,错误的理解经典作家的原意。庞文引证了两段主要语录。一段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的语录。一段是列宁在《唯批》中批判马赫主义的语录。以此来说明经典作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主张物质与意识“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它们之间不存在对立的关系。”其实恰恰相反。恩格斯这里不仅批判杜林  相似文献   

14.
(一) 文学典型是什么? 凡讀过几部文学名著的人,都会欣然同意別林斯基对典型的形象性的概括:典型是“熟識的陌生人”。翻譯成抽象的語言,那就是:典型是共性(普遍性)与个性(特殊性)的統一。对典型的这一概括,虽被大家普遍接受,但又普遍感到不能滿足。原因是:文学作品中的每一形象和生活中的每一現象,都毫无例外是共性与个性的統一。典型与一般文学形象、生活形象,在这里并沒有質的区別。这一概括不足以規定典型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鲁迅研究》1984年第1期发表了林兴宅同志的《论阿Q性格系统》,在国内影响很大。例如,有人说:“看来林兴宅是有意识地选择人们讨论较多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初试这种新方法论的‘刀锋’的。”有些人虽然不同意新方法论,但看了这篇文章后,也认为对阿Q形象的研究有新的突破。笔者也想略表管见,与林兴宅同志争鸣。  相似文献   

16.
在司法实践中,我国法律文书写作呈现出格式化、公式化风格,法律文书的共性特征成为法律文书的突出特征,文书写作普遍缺少个性,这与司法改革的内在需求不相符.一份好的法律文书应该是一份显示司法公正、有理有据、形象生动的公告书,它不仅具有规范的格式、特定的写作事项、完备的内容等共性的特征,同时也要具备丰富多彩的个性特色.因此,体现法律文书的个性化是法律文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保障机制,以提高法律文书写作的个性化风格.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八二年第一期刊登了李光远同志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对主张劳动力所有制的论者们的各种见解,一概予以否定。其中,对笔者发表在《江淮论坛》上的观点,也提出颇多质疑。作为“论者”,我们有责任回答这些质疑,同李光远同志进行切磋。  相似文献   

18.
《新建设》1960年6期及《学术月刊》9期先后发表了薛靖同志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的论文,文章中许多论点是值得商榷的。薛靖同志写道:“从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或统一性包含斗争性说,统一性是相对的,即辩证法所理解的统一性是相对的统一性、具体的统一性。”“而另一方面从斗争性不能离开统一性,没有统一性就没有斗争性说,斗争性也是相对的。”在《学术月刊》9期上,薛靖同志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强调指出,矛盾的斗争一方面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又是相对的并认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所肯定了的。问题真是这样吗?让我们与薛靖同志商讨一下。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刊登了方华同志《劳动价值论新探》一文,读后令人颇受教益。但是,方文(下同)依据其“总劳动投入形成总价值、即总劳动投入多少总价值就创造多少”的理论“新基点”,得出“金融劳动、科学文教劳动、行政国防劳动等社会必需、有效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因而也创造价值”的结论(在当前劳动价值论的话题中,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读后尚存疑虑,主要分歧在于:方文所谓的“总劳动”(包括了生产劳动与非  相似文献   

20.
略论职业道德的共性与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事业中,职业道德的研究,已为人们所重视。职业道德本身是一个相对独立,内容又非常丰富的领域,以它作为研究对象,构成了一门科学——职业伦理学。职业伦理学作为职业道德的系统理论,是多方面的。而搞清职业道德的科学含义,把握职业道德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是首当其冲的任务。本文,就谈谈这个问题。一恩格斯说,“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36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承认职业道德的。他们不仅分析了社会职业是否“享有充分的道义上的威望”,是否属于“可耻的、卑鄙的职业”的问题(《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