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方文化传统对女性与文明之间关系的定位是将女性之精神性宏扬为拯救文明的“天使”,同时将她的肉体性贬低为导致文明堕落的“魔鬼”。英国诗人艾略特借用这一传统中的典型意象符码 ,在长诗《荒原》中构建“岩石夫人”与“风信子女郎”两组女性人物 ,表达“天使”理想在现代社会的失落和由此造成的精神贫瘠、“荒原”般的生存状态。艾略特对传统的借鉴是由诗人的创作观、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三方面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徐坤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几部小说集中关注女性命运,有《女娲》中对传统社会女性作为繁衍种族工具以及自觉由被吃转向吃人这样一种女性历史命运的关注,也有《狗日的足球》等小说中对当下女性生存处境的描述,女性不管是在历史还是在现实中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徐坤对女性在男权社会命运的关注更多的是揭示一种现实.  相似文献   

3.
徐坤的小说从现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现状出发,以学者的睿智追究着知识女性话语失落的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困境,以女性的敏感叙述着知识女性突破男权话语围困的艰辛与尴尬。知识女性作为特殊的群体,具有极强的主体意识与性别意识,但以"性"为突围的主要手段,又恰恰暴露了她们对自身认知的局限,随之而来的困扰与神伤也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4.
人间的天使--西方男权文化中的"正面"女性形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强权制的父系时代确实比温婉的母系时代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男性却把占人口二分之一的女性作为自己的对立面竭力压制其发展,结果造成了两性的畸形发展.具体表现为两点就现实生活而言,妇女在历史上始终处于"他者"地位;与之相对应,在西方文学中女性也只是一个被创造的物体,一个空洞的能指.西方男性主义文本着力塑造的"正面"女性形象大都是"天使"、淑女,而实际上她们只是男性审美理想的体现,完全远离了女性现实生存本质.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擅长描写旧文化背景下女性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和殖民文化背景下女性尴尬失落的生存状态。本文即是通过对曹七巧和白流苏两位"悲剧"女性形象的描述,来解读张爱玲作品中所渗透的女性意识,进而分析造成她们自身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论台湾新闺阁文学对婚姻自主的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林 《东南学术》2002,(6):141-145
台湾女性文学中的闺阁话语 ,是历史、性别政治的产物 ,也是文学的现实。它从一开始就极力避免女性主体边缘化的走势 ,拒绝阳性书写的价值指导 ,拒绝向父权文化的文学观念屈服 ,坚持把女性自身的真实命运放在作品的中心位置 ,较为充分地展示出在两性婚姻关系中男性的霸权地位 ,揭露了封建婚姻戒律对女性身心的无情摧残及对女性自我的全面否定 ,凸显出女性争取婚姻自主的必要性、合理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悲剧精神体现为悲剧主体为追求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在面对生存的困境与挑战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牺牲或抗争精神。欧茨小说《大瀑布》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历程,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人与社会的对立冲突。在此通过剖析小说中两位男性主人公吉尔伯特和德克的悲剧精神的形成历程,探讨悲剧主体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牺牲和抗争精神,感悟欧茨通过小说对现代悲剧精神的思考和探索来表达其对现代人生存与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8.
欲海中的寻梦者——兰草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敏 《阴山学刊》2002,15(4):28-30
兰草的小说,以现代商业化了的城市为切入点,以其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敏锐,从多个角度表现了现代城市女性的生存状态,并以此表明作者对女性主体意识、生存理念和自我价值等问题的看法.作者善于在情与爱的叙述中凸显城市女性的欲望、梦想和痛苦,并藉此引申出关于人类生存和前途命运的重大而残酷的话题.兰草的散文,则是我们得以觅见其心灵轨迹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王秀臣 《北方论丛》2001,1(4):95-102
解读张雅文的作品每每令人感动。小说《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以女性的独特视角,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处境及其生存意义。女性争得自身平等、解放的途径首先在于女性自身生存意识的觉醒,但女性问题又不是女性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男性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女性主义”只有和“女性关怀”联系起来,构建起一个和谐的两性世界,才是真正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早中期(1837-1870年)的家庭意识形态话语是规范与约束当时女性尤其是中产阶级女性行为的主导力量,亦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后世的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再现.追本溯源,此意识形态与19世纪初英国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崛起息息相关,构建了中产阶级的“家庭理想”与中产阶级女性的“家庭天使”意象,是中产阶级对严肃道德生活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此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日后又将为英国中产阶级女性所用,推动着她们积极改变自身命运.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中“色彩词”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两种语言里 ,都有很多表示色彩的有趣词汇 ,它们在文学作品里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都起着很大作用。本文试图对英语中几个最常见的表示色彩的词 :red ,black ,white ,blue,yellow ,green加以探讨 ,指出它们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下所包含的不同含义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12.
中国番荔枝科囊瓣木族植物叶表皮形态的观察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荔枝科囊瓣木族Saccopetaleae Hook,f.et Thomson植物,中国有5属10种,其中囊瓣木属Saccopetalum Benn.,属独活属Miliusa Lesch,ex A.DC.,蚁花属Mezzettiopsis Ridl.,澄广花属Orophea BL.等属的分类位置仍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对有争议的四个属的植物,进行了叶表皮形态的观察与比较,为正确划分它们的分类位置提供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3.
Horizon是现象学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胡塞尔的Ho-rizon是狭隘的、“平面”的。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运动进展的一个维度,就是这种Horizon不断被扩展:伽达默尔将历史的因素补充进去,提出了“视域交融”理论;海德格尔则对Horizon作了一种立体的扩展,Horizon成了人们存在的境域;梅洛·庞蒂在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基础上,指出厚度、身体、他者等不可见者都是我们存在的Horizon,丰富了存在的理论;德里达则批判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在场的形而上学,将不在场纳入Horizon之中。Horizon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现象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写作学会会长裴显生教授对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提出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新世纪建设发展的目标与任务,逐步建构了“基础写作学”、“实用写作学”、“公文写作学”三大理论体系,对建设现代先进的写作理论文化具有开拓性的功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体知”的意义——从西方诠释学的观点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知"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面对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方法,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的知识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儒家的"体知"观念则更重在个体生命的修身成德和道德实践性的充分扩展,凸显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旨趣。作为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实践型智慧,"体知"重视内在的省察,反观自我之心灵,而非一味地逐于外物;强调个体生命的亲历性和在场感,将知识的获得和生命的直接体验融合为一体,视求知为一个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体知"又包含了身、心、灵、神等不同的层面,在社会实践的场域中,不断地反思和重构已有的历史意识。就个体生命而言,"体知"是一个接受教化、融入群体的过程,又是见证人类普遍精神、存续文明脉流的不息活动。  相似文献   

16.
埃及学的成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于19世纪20年代的埃及学,是一门研究古代埃及历史与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从19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埃及学走过了从早期的野蛮发掘到有计划的科学勘察、抢救与保护文物的历程。经过几代埃及学家的不懈努力,埃及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已经完全确立起来,埃及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7.
何姗  罗嗣亮 《兰州学刊》2006,1(8):74-76
“情”是《牡丹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该剧的灵魂。汤显祖将“情”提升到了本体的意义,在该剧中,“情”首先是一种自然意义的情,即情欲,然后才是一种社会意义的情,即情爱,通过对情欲和情爱的肯定,《牡丹亭》实际上也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理”的反抗和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正因为《牡丹亭》中的“情”有着丰富的意蕴,它才能超越以前的言情题材剧作,在戏曲史上划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屯门地名考     
屯门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一处地方,在唐代到清代香港古代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有学者主张古代屯门所指乃今日深圳的南头,并非香港的屯门。其实细考历史文献,证之于有关地域的地理特征,可以确证古代的屯门即今日香港的屯门。  相似文献   

19.
道德究竟是什么——对道德起源与本质的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是文化形态之一,弄清了文化的起源和道德在整个文化中的位置,就会基本上弄清楚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道德作为指令性文化中的非正式规范,从属于广义习俗,是由原始习俗演化而来。原始习俗形成于原始人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经验总结。道德虽源于习俗,但也存在差异,品质规范的出现乃是道德脱离习俗而独立的显著标志。所有文化之物满足的都是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只有道德是通过提供善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来为人的生存发展需求服务,其特定价值指向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人的完善。因此,道德就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之总和。它受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直接维系推动,以善恶为基本评价词,负责为人提供善的为人处事方式,以满足人处理人际关系和实现自我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文学或文化的全球化 ,主要是指在世界性的经济交往与交流的带动和影响下 ,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较为广泛的跨国性的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与共享。这已经成为世界形态的存在 ,体现为历史的必然性。文学或文化的全球化 ,在时间过程中有从无到有的程度 ,从少到多的程度 ,从交流到合作的程度 ,从被动接受到自觉拿来的程度 ,从接受别国到送去别国的程度。这种种不同的程度 ,就是文学和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限度。而文学或文化全球化问题的提出 ,就是要人在理性上认识这个限制 ,找到克服限度的方法和策略 ,求得用全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和文学来丰富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文化 ,扩大这种文化的共享 ,以更好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