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2 毫秒
1.
“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元典,凝结着该民族在以往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并将该民族的族类记忆和原始意象第一次上升到自觉意识和理性高度,从而规定着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向;又通过该民族特有的象征符号(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及民族修辞体系)将该民族文化的类型固定下来,并对其未来走向产生至远至深的影响。元典因其首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思想的深邃性而成为该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现代化是传统的转轨过程,元典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扬弃和变异,同时,现代化又与元典精神保持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现代文化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有一种复归和发扬文化元本的趋向。这一创造性阐释元典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而正是这一过程决定了元典的不朽性。  相似文献   

2.
元典精神的近代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典是距今两三千年前“轴心时代”的创作物,包藏着民族精神的基元。这种“全息性文化基元”某些部分的新生,取决于后来时代提供的条件。考察近代思潮对元典精神的承袭发扬和扬弃创新,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记忆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具备跨越历史时空的穿透力。中国文化元典正是将中国原创的古典智慧凝结成系统性、深植性和可塑性的文化记忆,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延续的精神命脉。在数字力量的驱动之下,元典数字记忆的传播要素在已有基础之上将深化整合,元典价值的重现将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多方面拓展出新的可能。历史上的元典文献、资料、图片,以及与元典相关的碑刻、建筑、雕塑、艺术品等可通过数字化迁移形成“经典文献记忆”;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元典文化,如国学修习、风俗节日等可通过数字化的文字记录、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形成“活态传承记忆”;网络空间中直接生成的元典数字信息及相关的记忆实践,例如社交网络中的经典赏析、记忆征集、分享互动等,则可通过一定的信息保存机制和互动传播机制构建“数字原生记忆”。随着大众媒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融合演进,曾经以人为主导的数字媒介逐渐过渡到以数据驱动的新型智媒阶段。智媒平台所具有的数据整合、自动化生产、精准传播等功能,可为元典的数据存取、知识呈现、可视化表达等实践提供更具关联性、延展性、智能性的记忆图景,既能成为元典数字记忆再造的关键路径,也从另一...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先驱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性质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性质的探讨,西化派持否定或批判态度,东方派持肯定或褒扬态度,李大钊则超越西化派与东方派的论争而提出"第三种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派从肯定或褒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弘扬民族精神,而西化派则从否定或批判传统文化的视角重建民族精神,可谓是"殊途同归"。李大钊提出的"第三种文明"即"苏俄文明",预示着中国近代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近代民族精神向现代民族精神的转型。五四先驱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性质的探讨,是一次巨大的思想启蒙和对文化现代化的追寻,在唤起中华民族自我觉醒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今天探索和认识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创造了后世士大夫无法彻 底摆脱其影响的原创性经典--元典.自春秋战国以来绵延两千余年的传统士大夫在元典精 神的影响下,形成了"言必称三代,文必据元典"把元典神圣化的元典主义.自从元典神圣 化以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便成为一种笼罩士人的普遍心理.在元典主义的统治下, 任何与元典精神相异的思想都被斥为"异端邪说","标新立异"也被视为"异端邪说"的 同义词.元典主义直接选择了它的文化模式儒家文化的一元化权威;以道德为中心的传统 文化;重义轻利,崇德尚力的理性文化等.这种元典主义在维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和延 续性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首先,它束缚了知识分子创 造、求新的步伐;其次,元典主义造成中国近代文化的封闭性与排外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而缺少促成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与新陈代谢的新的 文化因素,而与文化的现代化失之交臂,使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步履维艰;最后,元典主义一 手树立的以儒家为独尊的一元文化权威,使近代文化转型缺乏可以互补的选择机制,使近代 文化转型走不出元典的"轴心"而转型不彻底.所以说中国的元典主义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失败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藏族的民族性格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性格是民族文化沉淀的显示器,又反过来影响和决定这个民族对待新文化的态度。实现四个现代化,我国各民族皆面临着一种新文化的挑战。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剖析和考察藏族的民族性格。追索那些影响这些性格形成的背景因素。瞩目精神领域,探讨藏族在精神世界方面迎接与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宗教与民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宗教,还是对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古今中外历史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过自己的宗教,一定民族的社会生活蕴育、产生了该民族的宗教。宗教产生以后,又在各民族的发展中逐步壮大,并对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精神生活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在当今世界,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的关系依然错综复杂,不仅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影响着世界政治,令世人关注。因此,研究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拜读冯天瑜先生的《中华元典精神》是十几年前的事。当时,作为一名文化史专业的研究生,对文化讨论中的诸多问题充满兴趣而又疑惑不解,《中华元典精神》在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发展脉络及中外文化交互关系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其后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中,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因职业的缘故,我也接触到不少不同价值取向、各种流派风格的学术论著,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因此增添了新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以反对愚昧的封建文化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几乎从它诞生的那刻起便处于一种尴尬的二难处境中。一方面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以世界现代文化背景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彻底批判和全面反思,在彻底的自我否定中重新思考其自身的符号体系、价值判断和生存方式,实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入侵又使这种文化选择难以持久,救亡反帝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要求使文学难以孤独纯洁而行,必须在特定的时候,排斥西方的价值体系,回到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寻找民族文化精神的凝聚点。启蒙与救亡便如两个强音,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交替着…  相似文献   

10.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均有不同的体现;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在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着导向、熏陶、实践、整合规范等功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当前,要通过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并与公民道德教育、文明修身教育、“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从西学东渐到孔子学院——文化全球化视域的中国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交流是世界发展的结果,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和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主动参与是明智的选择,而平等开放的态度则是民族文化在全球化中实现现代化而又能保持民族特性的保证。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内容仍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追求,以辩证科学的态度纵贯古今、沟通中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这也将是一个吸纳与奉献的永恒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一样,民族精神的发展演变也遵循一定的规律:一方面,民族精神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及现实条件的影响和作用,与外部条件的联系使之在发展演变中遵循着外部制约规律;另一方面,民族精神在本质上属于人类精神和社会意识范畴,它在发展过程中又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律。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规律为基础来考察,我们认为,民族精神发展的外部制约规律集中体现在它受到民族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及其程度和水平的制约,而民族精神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则主要表现为其在盛衰之间更替、在适应中实现超越、不断传承和取舍以及在既定条件下发生临界性易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凤凰涅般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度爱国。它塑造了英雄中国的形象,是民族意识的深度觉醒。它重估民族文化自我,勇于埋葬民族文化旧我,锐意创造民族文化新我,不仅在文化上具有历史意义,而且还有现实意义,对于反叛、清除封建文化,对于推动民族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启示性。同时,它对文化保守主义也是一种否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产生冲突,而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又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个案分析和比较分析法,探究广西桂林地区瑶族聚居地—红岩村和柑子槽的现代化进程与民族文化保护状况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文化认同是在现代化背景下提出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民族文学在认同建构中必然伴随着诸多的困惑。困惑产生的原因有历史的因素、民族文化的差异及民族文化身份的深层诉求。  相似文献   

16.
西南民族地区在五普时即已出现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这是继该地区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贫困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而又出现的人口问题。这一问题已经和可能将要产生的负面效应无疑会对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口安全环境建构、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等产生严重影响。同时又因区域文化、生境等客观存在,其失调特征与原因有着比汉族地区更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阿库乌雾的诗力透彝族文化的深处,写出了民族生命的本源美和力量美,并在宗教文化的溯源、思考中,显示出一种元初客观真实状态及多元存在观念。哲学的深思与现代艺术观念的结合,又促使诗人走向预谋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形象的重构,其终极目的是圆成一个民族现代生存精神与艺术精神完美同构的梦。在艺术美的追求上,诗人力图以出走而后回归的视野来审视民族历史文化,在丰富多彩的意象组构中,昂扬着一种来自民族文化深层的阳刚之美。其艺术手法多样,艺术风格独特。  相似文献   

18.
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丹果要实现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必须首先解决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而充分发挥民族教育的调适功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民族教育”一词,在我国教育史上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朝鲜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最初反映。它所蕴含的民族原初意识既含有骑马民族的刚健因素,也具有农耕文化的智能因素。这两者形成一股文化合力,表现为“现世乐生”而又不专极端的民族精神。它是一种高扬生命意识的精神,也是一种积极乐天、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成为朝鲜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源泉,使朝鲜民族及其文化显现出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雾海中的灯塔——鲁迅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这个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出现了告别鲁迅、否定鲁迅、甚至猛烈攻击鲁迅的现象。它成为一股颇为强大的潮流,使鲁迅面临空前的挑战。但是,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另有一些人带着前所未有的情感凝望鲁迅,并向他聚集。鲁迅成了一种支撑,一座精神灯塔。他们从鲁迅那里所获得的,主要是人格力量和精神支撑,是独立人格和斗士风骨,是直面苦难与鲜血而决不闭上眼睛麻醉自己的精神,是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以及坚定、执著地为人的价值和尊严而奋斗的精神。令人遗憾的是,鲁迅对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反省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已经给人类带来灾难并威胁着世界安全的时候,在某些政治力量往往以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之名为维护自身特权而抵抗文明潮流的时候,鲁迅的文化努力对名民族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