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新现象学的主要观点:可感的身体、身体的动力机制、情境、原初当下和展开当下、气氛、主体性,其次介绍了新现象学对若干心理疾病的解释:身体动力机制、个体情景和主体性的紊乱。在新现象学的心理治疗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将现象学与心理治疗以及认知科学相联系的合作方式。新现象学提供的动态化和主体化人类图景,可以成为理解、探索和治疗心理紊乱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诗的语言、阐释的价值、虚无主义进行具体的考察.认为对诗的大部分误读都是对语言厚实性和丰富性本质的漠视,诗的语言表达了不可言说的真理;对文本的阐释都具有开放性、相似性,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任何一种阐释都无法代表本真;对虚无主义进行了正本清源,肯定其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一般的研究角度出发,诗歌阐释体系使得诗歌本体研究呈现出一种中心话语状态,而弱化了诗歌的前提和基础——诗语.所以,在失衡的诗歌研究体系中,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研究角度来平衡整个诗歌阐释体系是当下诗歌研究的关键.而陈仲义先生的新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的突出亮点是将失衡的话语研究“解放”为诗语研究;在价值坚守下做诗语细部的延展;展现了审美突破下的阐释创新.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揭示了在贫乏时代,荷尔德林诗在克服语言的技术化,把语言保存在其纯粹性之中,实现诗与思的合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诗作为接受的尺度,意味着思想对语言的倾听.诗人是存在之家的守护人,只有在语言家园中,才能实现诗意的居住.  相似文献   

5.
尝试从前验的观点,对文学理论概念———“原初诗”作出界定:“原初诗”是前验世界的无名状态向经验世界的有名状态转化,但又没有完全实现这种转化的过程中生成的一种诗性“语言”。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编码方式与诗情的关系,侧重探寻了戴望舒诗的四种编码方式与诗情抒发的关系及对当下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具体阐释了香草美人意象对诗情抒发的背景托举功能,阐释了诗节、诗行、诗句长短的变化对诗情灵动性的影响,阐释了判断词、连词、回环句的大量使用使诗情的律动有迹可寻,阐释了标点的超常规使用所产生的奇异的表情功能。  相似文献   

7.
华莱士·史蒂文斯的"中心诗"构想始于"二战"之际,成型于战后,延伸到1950年代,目的在于摆脱浪漫主义、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以现实结构为中心参照物建立起一套精准的诗歌理论,倡议现代诗人去创造同时满足理性和想象力的当下之诗。该诗学观着重讨论了"诗与我们的关系""部分与整体""往昔与当下""想象与虚构""最终的现实"等问题,重新思考现实与现代诗歌的关系,认为当下现实既是多样、流动、瞬息万变的,又是单调、贫乏、重复性的,每一时刻的所见之物无时无刻不在进入一种新关系之中,而现代诗歌应该做的是重视与我们直接相关的东西,视每一部分为中心所在,对相对立的、同样真实的最新现实进行阐释,用语言符号构筑出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实际世界的中心处,达到所见、意识、思想与语言的同时在场。  相似文献   

8.
《论语》“去情境化”的记录方式、“断定性”的文风所形成文本空白,激发了阐释者的阅读想象和求证冲动,为意义生成埋下伏笔。诠释者独特的理论视野为阐释提供了主导动力,从而发掘出文本的潜在意义,拓展了《论语》的意义疆界。语言的历史性则促生了以注疏为主的阐释体例,《论语》阐释因此表现出非系统性和诗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诗学是诗学的原初形态之一,是批评家对创作者隐喻于文学文本中的创作诗学的逻辑归纳和理性概括。其反对理性诗学式的纯粹理性化,强调回归文学文本自身,恢复诗学的诗性思维;主张通过文本细读法和兴辞诗学法重建诗学形态,以走出当下诗学和文学批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一个融汇礼乐文化的综合文本,诗教的实际操作贯穿了人对艺术语言符号的认知过程。这是对诗教进行艺术符号学阐释的合理性依据。诗教的实现手段是艺术,艺术在中国美学体系中获得了本体性地位。这是对诗教进行艺术符号学阐释的哲学意蕴。诗教追求的尽善尽美的艺术理想,使艺术批评不能离开善与美的维度。这是对诗教进行艺术符号学阐释的实践要求。诗教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仁人",从中可以管窥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1.
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代认知科学提出的认知具身化概念旨在强调身体、动作、情境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发了认知领域具身性的研究。语言、情绪等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具身性日益受到重视。身体、情境在情绪体验理解中的重要性是情绪具身观的核心内容。通过回顾当前对于具身情绪的认识与研究进展,阐释具身情绪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并对具身情绪可能的研究前景与研究思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2.
马一浮将诗性问题还原为心性问题。他所谓的诗性既不同于维柯意义上的原始思维说,也不同于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方式说,而是指形而上者给出自身的等流性,以及形而下者回到自性的可能性。形上之心在原初的自性等流中将自身给出,这就表征为诗性时间。形下之心在诗中运思以为形而上者的着落自身腾出地盘,这就表征为诗性空间。马一浮形而上地阐释诗性的目的在于为儒家诗教实践建立形而上的基础。在他那里,诗教问题不只是面向社会的教化问题,也是面向个人的悟道问题,亦是儒家六艺之学的判教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围绕英语诗歌所涉及的一些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分别从英语诗歌用词、英语词汇外延与内涵意义、英语诗歌意象创作表达手法、英语诗歌比喻表现形式、英语诗歌象征意义表现手法等五个方面具体对英语诗的遣词作以分析,从而阐释英语诗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理思想所理解的终极实在是纯发生的原初境域,它内在地要求一种超越现成指称关系的原本的表达方式。中国的诗与汉字的“象”以及音韵的内在贯通,使其成为原初思想的本真显现和最佳表达。当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也为彰显诗的思想含义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三境诗在审美价值建构上存在差异:物境诗以美、情境诗以情、理境诗以真为其审美价值建构核心。译者如果不能正确辨别原诗境界,英译时就会产生境界降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情境译为物境,理境译为物境,理境译为情境。文章对降位的原因作出了分析:三境诗追求含蓄内敛、实中藏虚的审美效果,故多使用具有多义性、模糊性、文化性的意象语言,以及隐喻、象征、暗示、典故等修辞手段,三者都会造成对原诗境界的遮蔽,进而造成英译境界降位。   相似文献   

16.
简论艾青的忧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简要论述了艾青诗歌忧郁的丰富内涵和积极意义。文章认为,艾青善用象征等手法构成忧郁性情境意象,使其诗忧郁具体可感,而用议论性的抒情语言对忧郁作理性分析和抒发,则赋予其诗忧郁以深邃的生活哲理。艾青的忧郁是身世感和使命感的融合,是与颓废悲观绝缘的一种力与美,是与光明、乐观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美术中的十字架图式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被称为"图画的圣经"的基督教美术也应运而生.基督教美术在创作范围内建立的特殊样式,主要是十字架这一图式符号的运用.画家们对十字架这一母题在基督教美术中的意义进行了拓展,对十字架的阐释经历了"原初性"、"神怪性"、"当代性"三层演进.  相似文献   

18.
在诠释者和被诠释者之间存在着一层根本性的关系,即主体和本体之间的不对称性关系,这种不对称性意味着本体对主体的超越性,诠释学因此具有某种源始神学特质。本体指向形而上学本源意义之域,意味着自由自在的自身性存在,在诠释学情境中呈现为两阶主体,第一阶主体是自行显示的本体作为本原性主体或存在论主体,第二阶主体是诠释者主体或存在者主体。诠释者主体对于本原性主体自行发出的信息进行意义的解读和描述而形成文本,文本具有意义的层次性和流动性,其生成和存在是原初生存经验、既有文化传统和当下处境的多重作用的历史结果。中西对于主体与本体关系的不同理解和诠释,对各自文化传统的历史生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诗体包括结构、语言、形式三个方面。这样的认识中外古今皆然,本文对此作了多方面的引证阐释。但诗体又受思维形态制约,由神话思维派生的诗体更近于诗的质的规定性。中国传统汉诗之诗体有其神异的魅力就在于中国传统诗人侧重于以神话思维来把握诗歌世界。  相似文献   

20.
视觉诗艺术符号的三度根据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符号学的基本观点 ,对视觉诗艺术符号的生成机制、结构机制和审美属性等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视觉诗艺术符号的三度根据性。具有三度根据性的艺术符号是由规约化语言的客体加上非规约化语言 (二度根据性语言 )的第二客体构成。这种构成就是以具有绘画感的视觉诗的艺术符号为能指 ,其所指是新的客体。对视觉诗艺术符号进行三度根据性分析的观点能使解码者更好的把握视觉诗的语言机制和形态特征 ,了解诗歌语言的意义内涵 ,欣赏其独特的绘画美和建筑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