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小在澳洲偏僻内陆生活的经历培养了罗莎·普立德独特的澳洲土著黑人情怀,练就了她与土著人之间难以割舍的特有情结.她借助长篇小说<逃跑的安妮>将这种弥足珍贵的澳洲土著黑人情结向读者展示了出来.本文从澳洲土著黑人与白人的关系、澳洲土著黑人的性情以及澳洲土著黑人所信奉的神话传说及其所使用的语言这几方面对罗莎·普立德的这种独特情结进行尝试性地解析.  相似文献   

2.
哈莱姆文艺复兴是20世纪初美国新兴黑人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是新兴黑人知识分子从文艺方面对黑人解放道路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对美国黑人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文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作品从主题、背景到价值观都有了很大发展,冲破了题材禁区和人物模式,开始了民族的自我剖析和批判,开创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新局面,为黑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黑人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的传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澳洲的整体文化。但历史上澳政府对土著民族的种种错误政策,使土著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受到歧视和冷落,而酗酒成了土著人饥饿、混乱、绝望、羞辱的解脱。通过回顾历史,分析酒精对土著人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非洲文化的传统、被奴役的历史以及仍被歧视的现状使得非洲裔美国黑人对姓名的有无有着特殊的敏感 ,这种敏感性自然而然地影响并体现在非洲裔美国黑人的文学创作当中。从几部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小说中 ,可以探讨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学中的人物姓名 ,以及自我命名、错误命名、姓名空白和绰号这几种命名现象的文化背景、深刻内涵 ,以及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集批判种族、阶级与性别歧视于一身,建构了独特不可融合的文学特色。黑人女性小说家和女性主义批评家则用自身的实践经验书写并丰富了西方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国黑人作家追寻历史实际上是在寻找黑人的文化归属 ,美国黑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他们对历史的重新书写和阐释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对中心话语或主流文学经典的修正作用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出版的中国文学英译作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文学进入澳大利亚的历史过程进行全面的勾勒,分析中国文学在澳大利亚长期遭受冷落的原因并对某些把文学政治化的澳洲学者提出批评,同时介绍当代中国文学在澳大利亚的译介现状.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很长时间里被排斥在以男性文学为中心的所谓主流文学之外,一直处于弱势话语的地位。在经历了以自我描述为主的早期文学阶段和寻找黑人妇女身份的文艺复兴阶段之后,黑人女性文学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迎来了其发展过程中的黄金时期,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完美地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预示了21世纪黑人女性文学的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之后,多元文化主义成为主导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思想,它进一步催化了美国文化内核从单一的主流价值观向文化的多元主体转变。在文学领域中,主要表现为曾经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的非欧裔作家和学者,积极振兴民族文化、表现民族特色、争取民族话语权。大量的民族文学作品进入文学经典,彻底转变了美国文学的传统走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从长远意义来说,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加深了人们对边缘文学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的理解、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英语的地域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论述澳大利亚英语的地域特征 ,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土著语言、地域环境带来的种种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澳大利亚英语与英美英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澳大利亚著名原住民作家吉姆·斯科特的获奖小说《心中的明天》第一章为例,通过分析文中出现的吟唱仪式和死亡之鸟的神话传说这两种澳洲原住民的文化形式,说明澳洲原住民的“梦幻”世界观是作者建构原住民身份和抨击殖民统治者同化政策的认知基础,读者只有了解作者内化了的“梦幻”世界观,使之成为作者——文本——读者互动的认知桥梁,才能理解文本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而把握作品的主旨,体验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土著作家马都鲁创作的第一部澳洲土著小说《野猫下坠》描绘了土著在殖民社会的孤独感、幻灭感和逃遁感.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看,马都鲁不仅试图探讨土著混血儿的身份认同问题,突出土著文化传承的意义,还试图通过模拟欧洲白人的文学形式、语言和后现代创作手法,动摇殖民话语的稳定性,解构白人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萨利·摩根的<我的位置>为例,试图分析土著人是如何在寻找自己家园的道路上历经沉默、彷徨、好奇、言说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文章分别对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对待其土著身份和土著历史的态度进行了讨论,指出土著民族在经历了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多地文化主义之后,逐渐由自我束缚、压抑转变为主动去触动内心深处的"痛楚",揭示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身份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点画为切入点,阐释澳洲原住民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梦幻”世界观的独特之处。“梦幻”是澳洲原住民构建其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框架。他们认为始祖的神灵无处不在,在“梦幻”世界中,他们可以通过圆点等符号,永远与先祖交流。只有了解澳洲原住民特有的民族认知取向,才能更好地诠释其现代的民族叙事,更好地读懂圆点中的“梦幻”世界及解析原住民神秘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澳大利亚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探讨欧洲文化对澳大利亚文化深刻而直接的影响。其中包括土著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包括混合型文化对其文学艺术发展所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岩画为切入点,阐释“梦幻”是澳大利亚原住民接近客体,构建其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框架。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认知模式与当今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模式不同,他们认为始祖的神灵无处不在,“梦幻”时代发生的每一件事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延续到今天,并将穿越时光,延绵至未来。在“梦幻”世界中他们可以永远与先祖交流。只有了解澳大利亚原住民特有的民族认知取向——“梦幻”世界观,才更利于去深入了解澳大利亚的原始文明,更好地去诠释历史文化遗产之瑰宝——岩画,并向解开澳洲原住民遗留的众多万古之谜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从语音、语法、词汇层面分析了澳大利亚英语与标准英国英语的差异。作为英语的一种地域性变体,澳大利亚英语是基于英国英语,并融合土著语及移民语言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语言。研究和学习澳大利亚英语,对于改进我国的外语教学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30年代,面对国内外压力,澳大利亚联邦开始积极介入土著事务。1937年4月,联邦政府召集各州土著事务官员召开了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土著会议,称之为土著福利会议。与会代表就各州土著状况和土著政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西澳内维尔和澳北区库克成为会议的主导人物。会议通过了吸收混血土著的决议,不仅认可和批准各州推行的土著政策,也包含了预示土著政策转变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广义文化概念出发讨论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现状,并论述其滞后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