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泠泠月光不喧自鸣──耿林莽散文评析吕鸿钧新时期文学史,如要开设散文诗专章的话,肯定会有耿林莽浓彩重墨的一笔。因为他对中国散文诗的贡献有目共睹,说他是中国散文诗坛扛鼎作家之一,应不为过。但读书界也不会忽视了他的散文。对林莽先生而言,散文是仅于散文诗之后...  相似文献   

2.
(一) 散文诗创作,“山东是一片沃土!”柯蓝曾兴奋地说过。 蔚蓝的大海边涌出了张岐、耿林莽,还有孔林…… 孔林的散文诗,不是波涛的流韵,也不是南国的叶笛。他的散文诗是能发出浑厚之音的巴松,是吹奏深沉之曲的单簧管。是飞奔的马蹄踏过留下的深深的足印,是北国的飓风卷过山谷留下的久久的回响。  相似文献   

3.
体现我省文学创作最高水平的“贵州省文学奖”1996年9月底在贵阳颁奖。我院徐成淼教授的散文诗集《燃烧的爱梦》获银奖(金奖空缺)。评者指出:《燃烧的爱梦》“将古典的浪漫情怀和现代人的开放心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唱出了一代人的情感和心声。”《燃烧的爱梦))1992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后受到文学界普遍好评;著名作家郭风、叶文玲、戴厚英、邵燕祥、许淇、宫玺、耿林莽等曾写信或著文表示赞赏,多种报刊发表评论或赏析文字予以肯定。徐成淼教授从事散文诗创作和理论研究多年,有《星星河》、《摇曳的火焰》、《散文诗的…  相似文献   

4.
林莽的诗歌创作始于“白洋淀”时期,从起步期开始,他的创作便体现出“诗画相通”的艺术特色,包括在日后成熟期的创作中,与美术构思深深相通的画面美都一直是林莽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一系列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林莽完成了思想上的自我启蒙,创作上对现代主义有所吸收。八十年代中期,林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革命”,捕捉绵密、细微的日常生活之美,并逐步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尽管如此,人们对林莽的印象却仍大多停留在白洋淀时期,对林莽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自觉”问题不够重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完整地考察林莽的艺术自觉,有助于使研究者注意到文学史研究的局限性,对于反思先锋诗歌的艺术追求和社会激进思潮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文论"自然"范畴的内涵可以从美学追求、创作论和风格论的角度予以概括。美学追求方面,以浑然天成为特征的自然美是唐人最高的美学追求;创作论方面,唐人以"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为理想的创作状态,并认识到"自然"并不排斥技巧,不排斥构思创作中艰苦卓绝的锤炼;风格论方面,唐人以为,"自然"是一种以"不露造迹"为主要特征且容涵"绮丽"、"怪奇"、"平淡"的诗文风格。文论史上,唐人首次将"道"与"技"联系起来论述,认识到构思创作中的锤炼是作品"自然"风貌和自然浑成之美的产生基础,肯定了"人为",丰富了"自然"的内涵。这标志着唐人走出了六朝文论的思辨氛围,开始关注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这是"自然"理论的一次"转向",这一"转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世"自然"理论的讨论范围与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6.
从“变与不变”的哲学观点看翻译的“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问题可以从某个特殊的方面概括为"变与不变"的问题,而翻译也可以从"变与不变"的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不论是从中国佛经翻译开始的"文/质",或是从西方翻译界传入的"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这些翻译理论从本质上都可以归纳到"变与不变"的问题上来,因为它们都紧紧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即:翻译中什么需要变化,而什么不需要变化。具体的翻译实践更是将"变与不变"的观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徐亚东 《南都学坛》2004,24(4):54-57
周大新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恒定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他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守护,另一方面是对女性及其命运的持久关注。它们共同构成周大新小说创作的"不变"。而他小说创作的"变"则主要表现为他吸收新的艺术因素,在叙事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艺术变革,以更好地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江西大塘客家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大塘客家方言中"子"尾的构词形式有"单音节+子"、"双音节+子"两种形式。其中"几+形容词+子"的形式较为独特,词性不变,词义不同。大塘客家方言中"子"尾有成词、转类、变义以及增义四种功能。  相似文献   

9.
陈染以极其唯美的笔调表达了创作人物的孤独和忧伤,使她的创作呈现出浓厚的忧郁美。陈染表达的忧郁不仅是个体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而且是一种深刻的思索与探询。这种高贵的忧郁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深度。本文主要分析陈染创作人物的忧郁情怀和忧郁气质,解读陈染创作中独特的忧郁美。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之“典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典雅"特征很重视,当前学界多认为"典雅"与儒家经典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相关,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里却有一层更重要的内涵被忽略了,即"典雅"是"六义"的体现."典雅"不只限于对儒家思想内容的学习,也不是要学习经典质朴的文风,最主要的是要学习经典的创作原则,即文有"六义",概而言之,是做到"文质彬彬",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情"、"体"、"势"是《文心雕龙.定势》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情"囊括了创作主体的创作目的和思想情感;"体"则涵盖了文章和文体的形式及其特征;"势"则不仅是文章体裁、体式和风格的综合,同时也昭示了形成文体、文章风格的必然趋势。"情"沟通了"体"与"势"。针对"讹势"而发的"定势",不仅是对齐梁诡巧文风的批评,也为后世文学创作确立了文学创作的规范和要求,而"师古"是"定势"的重要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就应该结合大数据时代的新情况,在坚持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根本目的、主要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素养、教育方法、主体结构的变化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变"是"不变"的实践智慧,"不变"是"变"的本质彰显,"变"与"不变"辩证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3.
"文如其人"观念在中国文艺理论的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印迹。关于"文如其人",大体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强调作品思想内容与作者道德人格的一致,一是强调作品风格与作者气质性情的一致。这两种观点均无法揭示作品和创作的真正本质,均不能带来对作品和创作的更深入地理解。以道德人格或气质个性统一"文"和"人",既是束缚了"文"和"人",又是曲解了"文"和"人"。  相似文献   

14.
从"创作体验法"内涵解析严歌苓创作的独特性,并结合严歌苓近年作品《妈阁是座城》《老师好美》《补玉山居》深入解读严歌苓创作所呈现出的风格,其风格主要表现为人物身份的自我放逐模拟、环境氛围的自我感染熏陶、情境映射的自我取材演绎;以严歌苓作品创作为线索,探析其在这种创作方式背后蕴藏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驱动力"、情境体验的"暴露欲"、文学体验的"整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继承与创新两个角度论述了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的"骈文化创作倾向",全文论述角度更加偏重于这一时期书信体散文文体形式上的发展与创新,而这种发展与创新主要是从语言句式的对偶、四六句式的对仗、音韵声律的和谐以及用典技巧的运用四个方面来加以体现的。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使读者对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骈中有散,散中有骈,骈散相间"的文体形式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美"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内容上追求科学性,形式上讲究艺术性.为达到这一要求,设计板书必须把握一定的"度",即信度、广度、深度、强度、密度、范度、美度、角度、速度和态度.这是不变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彭燕郊是中国现代继鲁迅之后在散文诗写作上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作家。他的众多散文诗"以思考代替抒情",并让思想有了诗性的音乐化了的形式,体现出了思想和音乐相交响的新的艺术形式。这类作为诗的散文诗,与一般的诗化散文有很大的不同,它非常关注自身的结构和肌理,尤其是内在的节奏感。彭燕郊的这类散文诗体现了现代诗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宋代书法家不仅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多建树,苏轼重自然,黄庭坚重韵味,米芾强调率意等等。但透过这些不同的表述,我们发现宋代书法理论有一个总的精神,那就是"尚意",这既是宋书创作的美学追求,也是宋代书法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的说法在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知道,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语体"散文或象征主义散文诗的源头,尽管称高长虹为"散文诗集的开先河者"与事实不符,却完全可以称他为开创者之一。通过比较《朝花夕拾》和《土仪》的写作、发表、结集出版情况可以知道,如果《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闲话风"的创作潮流的说法属实,那么开创现代散文"闲话风"创作潮流的系列文章应该是高长虹的《土仪》而不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