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人类在现代性烽火的灼痛与兴奋中不能自制。伴随现代性的退守与攻防,一切迷惘的观念或较微弱的知觉都是在跳动的语言中浮现。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现代性膨胀在语言、符号无恐的演练中重置。隐喻、象征、异形、虚拟和游戏作为现代性语言的形而上学法则,承载着现代性的迸发与活跃的倾泻。与生产性语言的确定性结构相比,后现代语境下诱惑性语言的不确定性链态更加难以辨认与定位。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并非是片段、零星的,在其晦涩的语言观阐释中包含着对现代性进程的独特体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本雅明把马克思主义辨证批判的思维方式融入到对语言的思考中,看到了语言背后的现代性问题。或者说,他是在借语言问题,展示了一幅现代性语境下人类语言堕落的图画。他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堕落,而是更深层次的人的堕落。对于本雅明来说,正是翻译摧毁了现在堆砌在堕落的人类语言上的废墟,使纯语言的光芒在翻译这个“深海采珠”的过程中逐渐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早期的视觉现代性启蒙中,视觉语言与审美艺术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了视觉现代性的启蒙革新。决澜社是中国现代视觉艺术史上第一个自觉吸收并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语言成果、锤炼现代艺术精神的学术性社团,在促进美术多元化风格及各种流派的形成,促使视觉语言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中国早期民众的视觉现代性启蒙影响深远。决澜社为我们提供了体察中国早期现代视觉经验的基本路径,其活动及经验已成为现代视觉艺术借鉴与反思的基点。  相似文献   

4.
启蒙运动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能力,是人类主体意识和理性能力的觉醒。由启蒙运动引发的现代化,逐渐出现了理性的分裂和人与生活世界的分裂的现代性危机。面对现代性危机,哈贝马斯试图提出一种新的理性理论即交往行动理论来化解现代性危机,来弥合理性的分裂和现代社会的分裂。他的交往行动以语言为媒介,希望利用语言的包容与整合作用来达成共识,而且他主张语言交往的程序优先性和原则性。为了更好地保证交往行动的现实性和合法性,他又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人们在现实生活世界的语言交往中,使用自己的理性进行自我表达与回应,从而形成交往理性。交往理性以语言为媒介、以现实世界为背景,通过理性的互动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统一,从而化解理性的分裂和人与生活世界的分裂的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市场的“现象消费”、“喜剧消费”与北美市场的“西方转向”、“剧情片转向”形成相反的消费倾向,如此,当下中国电影在北美乃至整个海外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折扣现象。在电影语言现代性已经实现的情况下,减低甚或消除文化折扣的关键就在于故事。作为艺术媒介,当下中国电影更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作为认知媒介,在现代性反思、后发现代性国家的价值迷惘等全球性议题中,应当表现出思想的现代性、精神的现代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延安文学在对文学语言的颠覆性实验中确立了"工农兵话语",并通过对其权威地位的确立,创造出新的文学话语体系。鉴于此,"工农兵话语"既是对"五四"后其他文学话语的转换,也是文学现代性重构中话语的转向。作为文学表意实践活动的话语,"工农兵话语"在语言表达和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三点:语言的革命进化观,语言的经验实证观,语言的实用目的观。三者之间以"工农兵语言"为扭结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关系,遂使"工农兵语言"成为具有某种先锋实验性的语言资源,进入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视域。从文学现代性重构角度看,"工农兵话语"是特定历史语境下顺时应势的"革命"选择,其中有合理的一面——文学现代性重构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和现象级存在;同时,由于它谋求的是建立整齐划一的话语言说和写作秩序,从而一定程度上漠视了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艺术涵容度和审美表现力,以及发展的诸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以新诗文体为例,首先论述译诗集中体现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特征,引领中国新诗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进而认为翻译诗歌是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推动力,反映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诉求;最后从具体的角度出发,分别论证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形式、精神情感以及先锋特质、颓废色彩等现代性因素与翻译诗歌之间的关联,从而说明翻译诗歌在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各种文学运动和思潮中 ,2 0世纪中国文学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民间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积极倡导和重视民间语言在作家文学中的运用。在民间语言的文学价值被发现和重视的历史过程中 ,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权力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等呈现出新的特征。民间语言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广泛运用 ,对促进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文化遗产"观念产生于"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历史语境。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中,作为语言的符号、作为权力的符号与作为消费品的符号成为遗产的三种符号化形态,存在于遗产的被命名、申报与评审、开发与利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语言革命”成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突破口。“语言革命”总是与本土的“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性是理解“现实”的过程。白话文是走向“现代”的“启蒙”工具。主张废除汉字和拼音化,是当时全盘西化论的组成部分,最后却不了了之,可以看作中国接受“西化”的一种限度。  相似文献   

11.
第六代导演张元执导的电影《看上去很美》摈弃宏大叙事,选取幼儿园“小人物”方枪枪的教育经历为叙事对象,反映了在现代性规训的过程中,理性、权力、秩序对人的肉体灵魂的全面规训。它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育模式入手,表现出了对现代性文化的深切焦虑。从规训与秩序、惩罚与监视两个层面对《看上去很美》的镜头语言和危机焦虑进行论析,有助于理解张元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思想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已被深深地陷入现代性运动之中,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在反思与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剖析资本主义文明实质的过程中,马克思具体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他认为现代性根源于现代生产,资本逻辑在现代性生成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对现代性进行了多方面阐释。在现代性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不是一个狭隘的对资本主义进行功能主义批判的制度分析论者,而是一个辩证的批判者。在当前中国全方位的历史、文化、社会转型过程中,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内在价值,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建构无疑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虽未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在他的思想中渗透着对现代性的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性与世界历史思想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在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言说中,世界历史因现代性的发展、困顿而形成与终结,现代性也伴随着世界历史新的开始而重生。  相似文献   

14.
战后台湾设计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设计艺术学内沉式的概念流变、图像视觉语言分析、视觉传达教育理念变革为内容,探讨和梳理了台湾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由传统的“工艺”、“图案”诸概念逐步迈向现代设计的历史脉络。分别从日据时代“侵略的现代性”、美援时代“西化的现代性”、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与设计实务中的现代性进程三个方面探讨了台湾艺术设计现代性的另类表述。  相似文献   

15.
论闻一多诗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诗学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语言观和形式现两个方面。语言观上他既对诗性语和实用语进行了明确区分,又充分注意到了汉语的自性;而其本体论的形式观、一元论的形式观和有意味的形式观则充分体现出了他形式观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以语言哲学为凭借,分析在当代语境中作为社会话语的文化对以历史文化为本体的国家进行形象塑造的可能性。并在对人类现代性表达路径的证悟过程中,探讨文化与政治体制互动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卫中 《南都学坛》2013,33(3):45-48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最早的探索者和使用者,但是关于鲁迅文学语言的现代性发生尚未受到充分的关注。事实上,从1903年至1918年,即鲁迅早期从事翻译、创作的阶段是其语言建构最重要的探索期。拿其1918年以后的白话文作品与早期白话译作的语言(《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相比,能够发现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变化。鲁迅这个时期虽然主要使用了文言,但是他正是在这个阶段完成了其语言向现代性的转型,也为其以后真正转向现代白话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面对复杂的现代性问题,哈贝马斯并未因现代性使科学、道德、艺术与生活世界相分离并按照各自逻辑发展的特点而全盘否定现代性。他认为,工具理性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生活世界的再生产功能产生了破坏,科学的发展虽然在控制自然方面能力有所提高,但影响并破坏了以语言交往为主要功能的社会整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确立交往理性的权威地位,将工具理性容纳在交往理性当中,克服启蒙理性所产生的生活世界问题,启蒙谋划仍是项未完成的工作。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现代性救赎,实际上是对启蒙思想所强调的“理性”的重新理解,是种由“工具理性”向“交往理性”的哲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裂变延异于“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社会景观中的马克思文艺现代性研究是冲决传统单以社会经济学维度涂鸦原典而深陷泥淖的反拨而采取的新举措,马克思文艺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诗意裁判以及语言牢笼三个向度上。艺术生产是现代艺术“何以是”的内在隐忧;诗意裁判则是马克思肩住“生产”带来文学堕落的疗救;词与物的裂变,构筑了马克思现代语言观。从三个向度上以期马克思文艺现代性批判得以澄明。  相似文献   

20.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王德威在2005年出版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论》中提出了“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一个论断,遭到众多国内学者的质疑.对质疑进行质疑立足于发掘王德威论断背后现代性的深层含义,从而警醒学者走出争论新旧文学时间界限的狭隘误区,思考王德威所表达的真实观点——孕育五四文学现代性的晚清文学,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发展多样性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