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汉的使者校尉与屯田校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先后在西域创立了使者校尉与屯田校尉,在西域屯田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使者校尉直隶朝廷,代表朝廷处理西域事务,兼司屯田,屯田校尉则上隶于敦煌郡,主管屯田.后来成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的西域都护的全称即都护西域使者校尉,戊己校尉则乃屯田校尉脱离敦煌郡改隶朝廷的历史产物,其全称实乃戊己屯田校尉.  相似文献   

2.
西汉玉门关设置于汉武帝元封三年,最初的位置在汉酒泉郡西部、敦煌郡的东部;汉武帝太初三年至四年间,为了征伐大宛战争的需要,由玉门关军正任文迁徙到敦煌西部,大约在西汉阳关的位置;汉武帝后元年间迁徙到敦煌郡西北一百六十里的地方,而原来玉门关所在的关隘改名为阳关。从此以后玉门关成为一个军事关口,凡是汉朝政府出兵西域或者接受西域投降等与军事有关的事务,都经由玉门关;而西域诸国使节进入西汉必须经过阳关,阳关成为一个通使为主的关隘。  相似文献   

3.
一公元六○七年,隋罢州置郡,恢复了汉代设置的敦煌郡,属县为敦煌、常乐、玉门。当时的敦煌郡包括酒泉以西、伊吾以东的辽阔地区。唐初分瓜、沙二州,沙州属县为敦煌、寿昌。敦煌县城在今县城西,西有阳关,东有玉门关,是通往西域的交通枢纽。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记玄奘法师过玉门时说:  相似文献   

4.
阳关故城     
《中文信息》2008,(5):72
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作诗“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相似文献   

5.
汉玉门关与西域南北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玉门关应在今布隆吉乡的南面 ,亦即汉代的冥水岸边。同时 ,提出了汉代通往西域的南北道的起点问题。当今布隆吉古城即玉门关 ,过流沙 ,至新疆哈密、吐鲁番为西域北道 ;自布隆吉古城向南约 40公里 ,为汉阳关。阳关位于南北两条山脉的中间平川地带。由此西出 ,即为通往敦煌之道路。沿敦煌至罗布泊的古亭障 ,是通往西域南疆之路 ,即西域南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汉简,论述了西汉时期汉人进入西域的不同方式,对屯戍士卒的 构成,吏卒更代制度,汉人留居情况,以及西域汉人的郡望,做了全面探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近年新出土的敦煌悬泉简材料和传世文献相参证,对西汉西域渠犁的屯田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渠犁屯田首开于汉武帝时,重开和扩大在汉宣帝时,其性质为军屯,并就其组织和管理系统作了探讨.进一步认为,渠犁屯田是西汉在西域推行河西屯田经验的一次成功尝试,为汉代及以后历代王朝经略西域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马振颖  黄瑞娜 《西域研究》2023,(4):80-86+168
敦煌新出土的隋大业八年(612)《鄯善郡司马张毅墓志》,是敦煌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隋代墓志之一。该墓志为考古发掘出土,墓志内容涉及北朝至隋时期敦煌张氏家族、西域历史、府兵制等诸多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志主有可能为隋大业五年平吐谷浑后所置鄯善郡的第一任司马,志文记载可补史籍之阙。  相似文献   

9.
对于西汉中垒校尉是否“外掌西域” ,传世文献记载不同 ,后世研究者观点各异 ,本文引敦煌悬泉汉简 ,认为其确有此职能。  相似文献   

10.
余太山 《西域研究》2005,92(4):16-24
本文对裴矩《西域图记》的成书时间、撰写目的及所述敦煌至西海间所经诸地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1.
孙占宇 《西域研究》2006,(3):105-110
1991年以来,学界对敦煌马圈湾汉简中有关王莽征伐西域战争史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物考证、文字释读和史实考订等方面。基本认定这批汉简是当时参加战争的五威左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等人在军事失败后向朝廷奏书的副本。这批材料的出现为我们了解这一西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并为我们解决一些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阳关是西汉政府经敦煌郡通西域这条东西交通干线上的关键关隘。通过考察发现阳关得名可能与西汉敦煌郡移民实边政策有关,即阳关最初或为侨置地名。而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的说法可能是后来赋予的文化含义。又据敦煌文书记载推测太初四年李广利第二次伐大宛后,玉门关自酒泉郡西移至敦煌西部的后世阳关位置。至后元元年,玉门关北移至小方盘城一带,这一关隘才被命名为阳关。阳关承担着迎送接待使者、使客和安置降民、传递文书信件、发放俸钱及物资等相关职能。至于以阳关为治所的阳关都尉是敦煌郡南塞的组成部分,阳关都尉下辖的候官目前能够确定仍只有雕秩候官。阳关都尉拥有单独上书中央政府之权,而其下属司马常在都尉空缺之际代行其职。阳关都尉与南塞其他边防机构构成了防范南山羌的统一的防御体系,并且在这一体系中阳关都尉地位关键,甚至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疆石窟寺中的音乐造型十分丰富。整体而言,西域石窟寺音乐造型有两大体系:以龟兹为中心的西域体系和以高昌为中心的中国中原体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两种体系又有交叉和互相影响。本文结合西域历史和佛教发展史对西域石窟寺中音乐造型的来源、属性、功能和乐器形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杨蕤  车昌洋 《西域研究》2024,(1):127-137
宋代的地缘关系影响到中原士人对西域地区的记录和书写,对宋人笔记中西域信息状况的考察是洞察宋代西域地区的重要视角。宋人笔记重点关注了西域地区的僧侣往来、佛教传播、物产异闻、于阗美玉、地理形胜等物象,既有对当朝史实的记载,也有对前朝旧事的回忆,对这些史料的梳理不仅扩大了宋代西域的史料视野,还弥补了正史未能详载的缺憾。在记录手法上,宋代士人继承了历代仕宦文人关于西域书写的基本传统,并在记述立意上体现出“蕃处中国”的文化追求与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5.
王旭送 《西域研究》2012,(2):134-135
刘安志先生论文集《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域史研究》2011年2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收入16篇论文。其中既有宏观的新认识,如《唐初对西州的管理——以安西都护府与西州州府之关系为中心》、《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  相似文献   

16.
郭院林 《兰州学刊》2009,(7):189-193
西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沟通与防御成为其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唐代西域诗歌不仅有践履此地而生的边塞之情,而且包括中原诗人对西域的想象。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诗歌意象主要表现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而和平主题下的西域主要有欢快歌舞的异域风光。这些意象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即历史意义、西域民族文化交融以及民族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7.
清代西域诗中"毡"意象出现频繁,其种类丰富,毡房、毡裘、毡车、毡帷、毡毯皆是西域生活必需品,这些诗歌间接反映了诗人所处的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状况,折射出内地诗人生活在西域的各种复杂心境。该类诗歌中亦有大量民俗文化信息,是研究西域文化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18.
刘艺 《西域研究》2001,(1):70-77
本文旨在历史、文化和比较视野中重新审视杜甫及其西域诗.他的西域诗从反战、爱民思想出发,对战争充满悲伤、担忧,这与岑参等人充满激情和乐观精神的反映盛唐气象的边塞诗形成了强烈反差.这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背景的.  相似文献   

19.
《西域史地文物丛考》是马雍先生(1931—1985年)的自选集,共收有关古代西域史的论文十七篇、书评一篇;目次也是他亲自编定的:一、《从新疆历史文物看汉代在西域的政治措施和经济建设》,二、《西汉时期的玉门关和敦煌郡的西境》,三、《新疆巴里坤、哈密地区汉唐石刻丛考》,四、《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作亭诵》,五、《东汉<曹全碑>中有关西域的重要史料》,六、《东汉后期中亚人来华考》,七、《古代鄯善、于阗  相似文献   

20.
赵喜惠 《船山学刊》2015,(2):95-101
西域乐舞大量传入唐朝,乐舞作品主要有《胡旋舞》、《胡腾舞》等,乐器有羯鼓、筚篥、鸡娄鼓等。此外,大量西域乐人也纷纷东来,他们也把西域乐舞艺术带入了中原。这些进入中原的西域乐舞对唐代乐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