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语文教材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语文教材编写工作贯穿其一生。他对语文教材的性质、功能、编写和使用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材观。语文教材观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语文教学、教材编写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语教材都是从传统教材体系中孕育、演变而来的。我国的语文教材从古代发展到现在,由未独立成体系到自成体系,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轨迹。从中折射出我国语文教学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为今后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程标准》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是,在我国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没有很好领会“例子”思想,许多师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课文问题的分析讨论上。将课文中一段段完整优美的语言转化为一个个问题,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模型,主要是打破传统的知识型教材体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建构人本化教材新体系;强调教材服务于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功能,加强教材的实践性特征;注重教材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建构语文与生活的教材新模型。语文教材的人本化、整合化、生活化与活动化等几种文化建构模型,是语文教材文化建构新理念的必然所指,无疑有助于推进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教材是供学生学习和阅读的核心课本。从广义上讲 ,教材还包括同教学活动有关的一切文字材料。教材有三大功用 ,一是供学生阅读 ,二是供学生查阅 ,三是供教师授课参考。对于数量十分庞大的 20世纪西方文学而言 ,文学史就是整个教材的核心构成 ,其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挑选、阅读和学习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文本。写作文学史 ,首先需要转变文学史就是由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课本的固有观念 ,其次需要打破写作文学史的讲义式模式 ,三是需要遵循丰富、客观、系统和适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三年制(卫生类)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要开发出一套适应发展、合乎需要、定位准确、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三年制(卫生类)高职语文精品教材,必须从学生做人、专业学习、学生就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出发,使之兼备工具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教材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语文”教材出版多多,各有类型,各具特色,是编者们对“大学语文”定位不同认识的产物。《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精”、“求新”,而不必“求全”、“求广”;选文与中学教材允许有少量重复,但教师要讲出与中学课程不同的套路。体制的问题是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据此对原语文教材进行了修订.新教材体现了知识与科学性、思想道德与文化内涵、认知与心理规律相结合的特点,但忽视写法指导,语文实践活动过于简单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9.
10.
在语文教材中,单元的确定和安排要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的要求以及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语文教材的单元形成于语文教育活动展开之前,其价值的实现是在语文教育活动过程之中;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单元的安排是否合理;语文教材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媒体。  相似文献   

11.
国民外交源于人民主权思想 ,是国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和自身权利 ,谋求国家发展 ,争取世界和平而以非官方的身份从事的对外交涉和交流。 2 0世纪初中国国民外交的勃兴 ,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 2 0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外交有着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和多种活动方式并行的鲜明时代特点 ,并且因其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而呈现出多种特殊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早期我国以“立人”为核心的美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早期我国以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为代表的以“立人”为核心的美育思想,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倡导个性的发展。他们抓住美育情感教育的本质,培养人们崇高的情感;以美育的超功利性和普遍性特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趣味,其最终目标是塑造人们高尚完美的人格,实现审美化人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上承古代隐逸文化传统,下接当下文学风尚。它承载了多重的文化意义,为文学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向度和研究可能。隐逸派作为现代文学的典型存在,与佛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现代隐逸文学研究为隐逸文化和隐逸文学的丰富性提供了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起步与转型阶段.作为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史研究学者,王国维与胡适在纯文学观念、文学史观及文学史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在文化立场、学术背景与治学路径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中西碰撞、新旧冲突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文学史研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必然境遇.从这一意义上说,王国维与胡适在文学史研究上的差异,呈现出中国文学史研究现代化进程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年的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分子在力图以自己的意志改造中国时,深刻反思和检讨了中国传统的性别伦理道德。他们以救亡为出发点,把传统“女德”与国家命运、政治进化、妇女解放联系在一起,对扌甘制和禁锢广大女性的传统性别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提出了富有时代气息、具有男女平等的新型女性道德。这些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传统性别文化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其表现的锋芒锐气,不仅震惊当时,在今天也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史的前半叶中国美术有3个集中地: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地域的美术发展状态各有不同,北京注重传统文化的整合与建构,出现了一大批传统派的领军美术家;上海注重艺术实践和艺术市场的结合,倾心于在美术理论与美术出版方向;广东地域的美术家更注重对现代美术的探索和实践,展现了强烈的现代性姿态。但是,由于素来对广东文化的偏见,广东美术对20中国美术史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和普遍认同,这与时代的文化观念、研究意识、成果媒介皆有关系。笔者系展示广东美术的轮廓,谈其中所潜藏的美术研究话语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主要探讨孔勃改革的深层原因、性质和影响.作者认为,改革是19世纪法国共和派反对教权主义的延续,是激进派的政治斗争策略.改革导致的政教分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解散教团和关闭教团学校却是过激的.  相似文献   

18.
无政府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前后曾一度盛行,特别是在广州,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中,无政府主义曾独占鳌头,影响甚广,不仅是一种社会思潮,而且发展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我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现代学科教育的新阶段.语文教育研究者在研究语文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开始了对现代语文学习的研究,在语文学习目标、语文学习原则、语文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新学的兴起和大量外来语输入,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梁启超、革命派和无政府主义者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评价,虽在理论上也各有偏颇,但又在语言文字上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贯通.各派社会主张的相互辉映,反映出中国社会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