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C2C电子商务中,进行交易的用户大部分是第一次交易,在交易过程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卖家的信誉情况成为买家最关心的问题,信任问题已经成为C2C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瓶颈。目前各大网站正在使用的信誉评价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对买家做出了指导,但目前的信誉评价模型计分方法过于简单,计算得来的信誉值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卖家的信誉情况。本文针对现有的信誉评价体系的不足,在E-Sporas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时间因子,提出一个改进的信誉评价模型,该模型在预防信誉诋毁和信誉共谋的同时,能够动态体现卖家的信誉情况,使信誉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李聪  梁昌勇 《管理学报》2012,(2):204-211
提出了一种面向C2C电子商务的多维信誉评价模型,该模型将反映卖家信誉的因素归结为2类维度,即交易维度和中介维度。前者包括交易时间、交易金额、买家信誉度、欺诈惩罚4个维度;后者包括商盟、消费者保障服务2个维度;模型将C2C卖家信誉集结为一个二元组提供给消费者,作为其进行购买决策的评估指标。通过对淘宝网数据的实证研究证明,其相对传统模型具有更好的信誉区分能力、防信誉诋毁能力、防信誉共谋能力和欺诈惩罚能力。  相似文献   

3.
C2C电子商务网站信用评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C2C的迅速发展,其交易中的信任问题也接踵而来,信用评价体系亟待完善.本文通过对现有的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进行研究,提出了新的信用评分等级,建立了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新模型为新的交易者提供了更有效的交易信息,进一步降低了交易风险,有助于交易者作出正确的交易决策.  相似文献   

4.
成君  窦万峰  许敏 《决策与信息》2013,(12):251-252
针对C2C电子商务领域的信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信任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信任模型计算出商家在以往各交易时刻的信任值,得到的信任值可被视作时间序列;然后结合马尔科夫理论进行预测,得到了商家在下一交易时刻处于各信任等级的概率,选择其中的概率最大值作为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信誉标度方法和信誉集结方法两个角度对现有主要信誉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均值法的信誉模型——标准信誉模型,深入分析了模型的信誉标度、信誉评价可信度以及历史信誉评价可信度等影响因子,并运用系统仿真的方法对其可用性进行了研究。该模型将所有用户的信誉值统一到同一个标准,使不同用户以及同一用户不同时期的信誉状况具备了可比性,使在线信誉系统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在线交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姜锦虎  李皓  袁帅 《管理工程学报》2013,27(1):77-87,98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原理,提出了分布式信誉机制中信誉信息的获取与集结模型。在分布式信誉系统中,信任方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获取直接或间接的信誉信息:与被信任方的直接交易经验,借助自身社会网络找到与被信任方有过交易的见证者,以及要求被信任方提供与其有过交易的引荐者。首先,引入了一个激励机制,促使被信任方诚实地提供引荐者信息,保证信誉信息获取的数量和质量。其次,考虑到不同来源的信誉信息具有不同的可信度,在信誉信息集结时,基于用户相似度计算可信见证者的评价可信度,基于陌生引荐者和见证者的评价与可信见证者的评价集结结果之间的结果相似度计算陌生引荐者和见证者的评价可信度,建立了信誉集结模型来计算被信任方的综合信誉度。通过实验仿真,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和健壮性,其不但可以使信任方获取足够多的信誉信息,而且可以有效地削弱恶意见证者和引荐者诋毁尤其是共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网络交易中信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任被认为是影响网络交易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C2C网络交易中,网络交易失信行为屡屡发生.本文通过分析建立交易方信用评价的必要性,提出C2C网络交易中的交易方信用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目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交易方在交易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帮助建立一个有信任的网络交易环境.  相似文献   

8.
信用问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国内C2C电子商务网站所提供的信用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络交易的安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占国内C2C市场份额67%的淘宝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信用评价模型存在的问题,在实名认证、信用评价等级设计、信用评价记分方法和交易评价规则等方面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改进的信用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9.
B2C电子商务中基于D-S证据融合理论的推荐信任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2C电子商务中成熟消费者推荐是增强新消费者信任的重要渠道.基于证据融合理论,提出一种B2C电子商务中的推荐信任评价模型,从消费者、商品、服务商及其网站、技术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多视角地分析B2C电子商务中的在线感知信任影响因素,由在线感知信任影响因素建立成熟消费者的个体信任评价指标;对于一个新消费者,根据他熟悉的多个成熟消费者的个体信任评价,基于D-S证据融合理论,提出由多个成熟消费者的信任评价融合而成的推荐信任评价模型,将提出的推荐信任评价模型应用于实际B2C在线购物推荐信任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新消费者的推荐信任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10.
基于煤炭B2B交易全过程的信任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借鉴PKI信任管理模型,结合信任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一个基于煤炭B2B交易全过程的信任管理模型,并依托某港务局煤炭B2B交易电子商务项目,对于信任理论的实际应用与信任指标的科学性进行了很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Berry等(1995)[2]提出的离散选择需求模型和差异产品的伯川德竞争模型,并利用淘宝网上的交易数据,对声誉、消费者保障计划、保修服务及信息披露四种信号策略在网上交易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需求估计结果表明消费者保障计划中的"7天无理由退换货"计划以及保修服务可以作为产品质量的信号;而在其他有效信号策略存在的情况下,消费者保障计划中的"先行赔付"计划以及卖家声誉作为质量信号的作用则被削弱。成本分析表明,信息披露虽然可以提高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发出信号的成本太低,容易被低质量卖家所模仿,因此并不能作为有效的质量信号。本文首次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信号机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孔峰  张微 《中国管理科学》2014,22(9):133-140
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以委托人的目标(企业长期业绩的最大化)为立足点,研究国企经理人的各种行为特征和长期激励的最优组合,建立了国企经理人双重声誉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的组合模型。本文充分结合了我国国企经理人的特点,把政治声誉模型化,在股票期权报酬形式下,研究了双重声誉(政治声誉和市场声誉)对经理人的长期激励效果,即经理人声誉影响系数最优水平和分享利润比例最优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经理人的行为选择特征、最优激励程度以及声誉影响系数的影响因素,为经理人的长期激励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柠檬”理论的在线信誉反馈系统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问题是困扰在线拍卖市场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线信誉反馈系统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性,解决在线拍卖市场逆向选择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分析在线拍卖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后基于"柠檬"理论,从更换交易对手的重复博弈角度分析在线信誉反馈系统中信誉运行模型,对在线拍卖市场的信誉运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在线信誉反馈系统能激励卖家诚信交易,一定程度上降低逆向选择问题,为我国在线拍卖网站和网络卖家更好地实施网络声誉战略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网上购物经验不同的顾客,运用实证研究探讨了C2C环境下顾客初始信任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感知产品、感知信用评分和感知客户评论均显著影响顾客初始信任;网上购物经验显著调节感知产品和感知信用评分对顾客初始信任的影响,而对感知客户评论与初始信任的关系未起到显著调节作用。本文深化了顾客初始信任的理论研究,对网上店铺赢得顾客初始信任及顾客购买意愿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We examine three assumptions commonly held in the corporate reputation literature: (1) reputation ratings of owners and investors are generally representative of all stakeholders; (2) stakeholders will generally provide a higher reputation rating to firms that emphasiz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versus firms that do not; and (3) profitability is the primary criterion of importance to all stakeholders when rating a firm's reputation. Using an exploratory in‐class exercis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akeholder groups in their reputation ratings; (2) firms that emphasiz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re not rated more highly across all stakeholder groups; and (3) for all stakeholder groups, the ethicality criterion explained more of the variance in firms' reputation ratings than the profitability criterion.  相似文献   

16.
卫武 《管理评论》2012,(4):141-149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逐步的发展与完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企业社会绩效(CSP)与企业财务绩效(CFP)之间的关系,但是其中大量有关的研究结果却是互相矛盾的。本研究首先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以及相关研究假设,以国内外有关的实证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项独立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绩效常常与企业财务绩效是直接地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声誉作为中介变量对CSP与CFP关系有着正向的影响,其中企业声誉有着高度的影响;大多数CSP测量方法与CFP测量方法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其中CSP声誉排名测量方法与CFP测量方法之间显示出相当高的正向关系,而以市场基础和会计基础CFP测量方法与CSP测量方法之间的关系要低于感知(调查)CFP测量方法的。最后,将其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研究结论和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两阶段基于信号博弈的声誉模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建立了一个两时期基于信号博弈的声誉模型. 有两个参与人进行博弈,拥有私人信息的 参与人叫发送者,另一个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叫接收者;该声誉模型研究L 类(低能力类型) 发 送者是否有动机在第一时期建立声誉. 证明显示,如果L 类发送者在第一时期建立声誉,则他 在第二时期的最优信号更大,在第一时期的效用更小,但是,他将在第二时期获得更高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Customer product returns are key cost drivers that eat into online retailers’ profits. However, management research has neglected to examine ways of reducing return rates without causing a concomitant decrease in sales. Drawing from signalling and dissonance theories, 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retailers’ reputation and product return rates. Two experiments designed to produce causal conclusions show that reputation reduces return rates (Studies 1 and 2) and that return motivation is a boundary condition for that relationship (Study 2). A field study based on an online consumer panel demonstrates the robustness of the negative impact of online retailer reputation on product returns in a setting that emphasizes external validity (Study 3), in comparison with Studies 1 and 2, which maximize internal validity. Study 3 also examines managerially important contingencies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y considering three variables: purchase frequency; retailer type; and customer gender. Overal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n online retailer's reputation is a powerful means of reducing product return rates. The findings also show that the strengt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putation and product returns is influenced by return motivation and the three variables investigated in the field study.  相似文献   

19.
A firm's reputation is an important intangible asset,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for value creation. The authors explore non‐monetary and monetary outcomes of customer‐based corporate reputation (CBR) and hypothesize that commitment serves as a partial mediator, while service context risk is a moderator, of these relationships. Using a large sample of service customers who evaluated the reputation of service firms in four service catego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ommitment partia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BR and most of the outcome variables, and (2) service provider selection risk moderates these relationships, such that reputation has a stronger effect on several non‐monetary outcomes for higher‐risk services and commitment has a stronger effect for lower‐risk services, consistent with a dual‐processing framework explanation.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