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利用历史资料,考古成果、民族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的指示,尤其是维吾尔族古代的历史记载,论述维吾尔族的族源为十姓回纥(袁纥)和九姓乌古斯(护骨)。早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这两大部族即游牧于蒙古高原的北部和中部。维吾尔族的发祥地也应当是蒙古高原,不是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相似文献   

2.
骆家街女生     
(一) 中考结束的时候,骆翦翦说这个暑假一定要好好玩个痛快.于是那个夏天,溜冰场成了我们时常光顾的地方. 休息的时候,我和翦翦毫不顾及形象地坐在了溜冰场的围栏上.溜冰鞋很沉,把我的脚死命往下坠,而我则加大了力度晃荡它.右边有好大的一面落地镜,从那里我可以瞥见自己修长的双腿,白皙的肌肤,年轻而张扬的五官.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古籍文献开发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维吾尔族古籍文献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维吾尔族古籍文献是维吾尔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疆和平解放以后,维吾尔族古籍文献的挖掘、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取得了大量实质性的成就,发表了大量民族古籍研究学术论文。许多口头流传的古籍已经记录下来或者进行了录音。另外,关于其他维吾尔族古籍文献的著作和文章也不断问世。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维吾尔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具有特色的古籍文献。这些古籍文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构成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古籍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维吾尔文化学界不断探索并力求实现的目标,对于继承和发扬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维吾尔族古籍文献开发利用的价值、维吾尔族古籍文献的特点、维吾尔族古籍文献开发利用的历史、现状及其资源的建设等问题作了概要性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忆父亲与翦伯赞的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2年秋,我出生在重庆北碚李子坝的半山新村①。新村有两幢二层小洋房,每幢可安置两家。第一幢里,一号住的是庄明远,二号住的是邓初民。第二幢内,三号住的是我们全家,四号住的是翦伯赞②夫妇。所以,章、翦两家是紧挨着的邻居。如果说我从娘胎里出来,第一眼是认识了父母的话,那么我的第二眼就是认识了翦伯赞。有一天,在温暖的阳光下,母亲、姨妈和戴淑婉(即翦夫人)把我抱到院子里,仔细端详。母亲突然发现我的左眼角有个小小的黑点儿,以为是早晨没把脸洗干净,便让姨妈抱着我,自己跑到卧室找了块湿毛巾,给我擦洗。可那黑点儿,怎么也擦不掉。翦…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进程中维吾尔族文化转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吾尔族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与众多的、大规模的、异质文化的碰撞、融合、吸收,因此,维吾尔族文化具有了一种“合成文化”的特征。文章探讨了现代化发展中维吾尔族文化的转型问题,从实现维吾尔族文化跨越式发展这一视角出发,提出了维吾尔族现代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邹赞 《新疆社科论坛》2010,(6):73-76,83
对维吾尔族宗教影响下的禁忌习俗、饮食文化和色彩意识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呈现出以下特征:自然美在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中占据中心位置;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表现出"美是和谐"、"美在完善"的理念;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其民族特色鲜明,又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加快了大众化步伐。  相似文献   

8.
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维吾尔族简史》汉文本和维文本最近陆续问世,这是继1985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刘志霄同志的《维吾尔族历史》之后,国内研究维吾尔族历史的又一本专门著作。《维吾尔族简史》从它的前身——《维吾尔族简史简志合编》编写开始到成书,历时31年之久。其间经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和积累资料,经过许多人的辛勤工作,贯注了很多学者的的心血,又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和推敲,既吸收了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又采纳了维吾尔族、汉族和其它民族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可以说,这本书的定稿、出版和发  相似文献   

9.
古罗子国     
罗子国是商代中叶羋部落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羋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受周王朝的压迫,随楚国迁到湖北房县和宣城。春秋初期,为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又被迁至湖南汨罗。一、罗子国的起源和立国罗是祝融氏吴回之后,可能是荆楚的一个先祖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与楚国属于同姓、同祖。  相似文献   

10.
维吾尔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其中一部分跨国而居的局面,他们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文章探讨了维吾尔族跨国而居的原因及新疆维吾尔族和中亚维吾尔族之间文化交流之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及其变迁——以城市维吾尔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族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维吾尔族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城市维吾尔族饮食礼仪和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12.
《新疆社科信息》2008,(6):28-29
饮食文化是在人类社会生活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在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较色,履行着一定的社会功能。维吾尔族饮食文化是该文化圈的主要代表,它规范着维吾尔族的饮食结构、方式和礼仪,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饮食思想,同时也是该民族之民族性格外在显现。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族谚语,是维吾尔族人民以自己的艺术天才和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从11世纪维吾尔族语言学家马合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词典》和优素甫·哈斯·阿吉甫的巨著《福乐智慧》中可以看出,维吾尔族谚语源远流长,寓意丰富,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大量的谚语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点。不言而喻,这样的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探讨这些谚语中的哲学思想,不仅对  相似文献   

14.
维吾尔族茶文化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维吾尔族形成了一套与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茶文化传统。茶叶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饮品进入到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中以后,形成维吾尔族茶文化丰富的内涵,更是成为了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重点探讨维吾尔族茶文化的形成及现状。  相似文献   

15.
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姓和氏是同一个概念,没有区别.但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的构形来看.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源于同一个女性祖先的氏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则是姓的分支,是后来子孙繁衍后各个分支特有的称号或标记.从演进过程来看,中华姓氏经历了一条从严格区分、明血缘、别贵贱到姓氏合流的发展之路,演绎出一部中华姓氏文化史.  相似文献   

16.
王翦在完成秦统一的战争中,功劳卓著。王翦的故里在何处呢?《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说是“频阳东乡人也”。“频阳”习惯上说在今富平县美原一带。然仔细考察,颇有疑问。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依据《地理志》说:“频阳县属左冯翊,应劭曰在频水之阳也”(见列传后的索引)。另一史学家张守节在“正义”中说:频阳“故城在雍州东同官县界也。”我国古代的地理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时代,它已载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族近代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王茜维吾尔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其经营农业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在近代,从1840-1949年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维吾尔族农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持续地发展着。本文拟对维吾尔族近...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猛烈冲击人们的生活、思想。公开的或隐蔽的思想矛盾、冲突和斗争产生了。所谓姓“社”姓“资”之争,就是这种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现。从表面看,问姓“社”还是姓“资”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这种思维方式深刻的历史根源,是解放后头三十年我国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在这段历史时期,我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政治运动不断。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或定势:对任何社会现象,在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反应之前,首先追问它是姓“无”还是姓“资”。“文革”期间,乘车船、进北京也要问阶级成分。姓“无”者接受之,姓“资”者排斥之。在那年  相似文献   

19.
华锦木  梁云 《西域研究》2007,(4):115-118
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娱乐活动,通过对这一民俗事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维吾尔族族个性发挥、崇力尚争和开放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振扬 《船山学刊》2003,(3):159-160
毛炳汉先生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一位潜心研究毛泽东祖籍世系的专家.为了真正弄清毛泽东的祖籍和毛姓起源、受姓始祖、源流世系、发展脉络等长期以来学术界史学界众说不一的问题,他历时多年,对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山西、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川、北京等大半个中国进行了实地考察,认真研究考证了80多部历代毛姓族谱和大量史料典籍,还访问了不少毛姓人士,终于以翔实的材料,令人信服的依据,撰写出<毛姓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