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年前,我曾撰写过一篇《关干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的文章,其中一个问题谈到“汉军旗人的从属问题”,也就是清代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问题。我提出了清代汉军旗人的民族成分的标准,只能按当时是否出旗为民作为一条杠杠的看法,认为:凡是既已出旗为民的大量汉军旗人,或因罚入旗后又改回民籍的,如康乾时期有名的陈梦雷、方苞等即是其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中华服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象征符号之一。她既是历史发展和时代创新的产物,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标志与见证。满汉交融的清朝旗装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旗袍,最初源于满族妇女的日常穿着,即旗人之袍或旗装。在清朝初期,旗人之袍与当时满族人的狩猎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满族移民旗屯建置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是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长期劳动繁衍在这块富饶美丽的黑土地上,为开发、建设和保卫黑龙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黑龙江省满族的来源大体可分为土著居民、驻防戍边的官兵和屯垦的移民。而屯垦移民的后裔则成为今天黑龙江省满族的主体部分。本文试图就满族移民旗屯建置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顺治元年(1644),八旗兵丁挥戈进关,入主中原,随后大批满族民众入关,进驻京畿及全国各地城镇。只留下很少的驻防旗兵来守护“祖宗肇迹兴王之所”。致使黑龙江更显得零落凋敝,人烟稀少,大片土地荒芜。而拱卫京畿的满族人(亦称八旗子弟)随着清王朝统  相似文献   

4.
在喇叭沟门满族乡及其附近地区,主要的满族成员均系随清朝入关并被编入内务府旗分的彭姓汉人。本文以对这一地区的几次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清代官私文献与口述资料,稽考他们真实的来源与家世,探讨这样一个汉人群体是在什么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保持着认同于满族的心态,从而加深对八旗内汉军旗人身份认同复杂性的认识。调查发现,当地“满族文化”的“建构”有种种与史实难以契合之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种对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足以促使学者对民族史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故园春梦总依依 叶嘉莹本是大家闺秀.她出生在京城北平一个古老而显赫的蒙古裔满族旗人家族,原与纳兰成德同里籍,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纳兰,父辈曾在清朝为官.满族、旗人、祖上当朝为官,这几个因素似乎就注定了叶嘉莹非同寻常的身世.民国以后,主张废除满族姓氏,她的姓才简化为"叶",以至于一般人再也不能从姓氏上判断她祖上曾经的显...  相似文献   

6.
辽宁组在11月24日至26日在渖阳举行了为期3天的工作会议,会议中着重研宄了:满族现况如何体现、满族和汉族互相融合何时开始和怎样正确反映这一融合过程、以及有关历史方面的几个问题。关于满族现况如何体现,大家认为应该是结合满族和汉族互相融合,尤其是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满族和汉族一起共同进行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的事实去阐述满族的现况,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从和汉族互相杂居、密不可分的环境中分割开来,因而,说明现况应该就满族所处地区的社会发展总情况出发,从而体现出满族在其中所作的贡献和它自己的发展。关于满、汉两族何时开始互相融合,有的认为在清朝的晚期,有的认为在民国以后,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抱着后一种看法的人,理由是,在作为维系满族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一些上层建筑物(如八  相似文献   

7.
知识荟萃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兰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兰四旗,共为八旗。每旗(满语称“固山”)下辖五参领(满语“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满语“牛录”)。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吋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作为一个军事组织,  相似文献   

8.
保甲是清代地方州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充当清王朝统治人民的耳目和工具。旗人保甲也不例外。 但是还应看到,在清代初期,保甲制度作为中原内地传统的统治方法,曾限行于汉族住区,旗人“俱隶八旗”“别有所辖”,地方有司不得过问,享有特殊待遇。因此,旗人从不编保甲到编查保甲,又标志着八旗制度的某种变化,意味着清初以来“旗民分治”状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论鳌拜辅政     
鳌拜,姓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是清初满族重要的军事将领,荣任辅政大臣,执掌军国大权。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世祖福临病死,其子玄烨继位。从这时起直到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八年零四个月,常被史家称作“鳌拜辅政”时期。以往对鳌拜辅政的评价多持否定态度,当我们对鳌拜及其辅政时期的各项政策进行了考察之后,发现无论是鳌拜个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国内史学界关于满族入关前社会性质的讨论,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即五十年代初、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和一九七八年以后。现综述如下。历史的回顾我国用马列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史、包括满族社会性质的,首推延安时期的“中国历史研究会”。该研究会撰写的《中国通史简编》,是由范文澜主编的。该书认为:“如果说,努尔哈赤时代金国奴隶制度正待发展,皇太极时代,清国已经急剧转入封建制度的阶段了”。这个看法,是建国初期史学界的主流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今日满族的哈拉(姓氏)、穆昆(家族)多源于女真社会,它既是血缘关系,又是地缘关系的区别和代号。满族“姓”是最早产生的血缘关系产物,而“氏”却属于“姓”内部的派生范畴,故沿有同姓异宗,或同宗异姓之说。 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皇朝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满族总计有姓氏679个左右,其中有225个产生于今黑龙江地方,余下者则产生于辽宁、吉林两省境内。由此看来,黑龙江地方是产生满族姓氏的故乡之一。  相似文献   

12.
汉军萨满祭祀是汉军旗人在汉族原有祭祖习俗的基础上,受满族萨满跳神影响,最终定型的既别于满族萨满祭祀形态,又异于东北汉族祭祀(民香)的特殊祭祀形式。汉军祭祀仪式是一个独特的象征系统,具有群体性、地域性、整合性和传承性等特征,并具有标志神圣、祛邪纳吉、凝聚合族、教化族众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鹰,是一性情凶悍的猛禽。用鹰作狩猎工具,不知起源于何年何代。到了清代,便有一些满族人以其为职业,成了“野鸡差”和“鹰手”。放鹰,除了收益外,还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所以在承德北部满族聚居的地方,这一活动历久不衰。捕鹰满族“鹰户”捕鹰,有独特的方法和技能。俗话说,“二八月过黄鹰”。每逢这个季节,蓝天里盘旋的鹰举目可见。特别是旧历八月份,是当地人们捕鹰的最好时机。捕鹰一般  相似文献   

14.
自我、他者与国家:福建琴江满族的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琴江满族是清雍正七年清廷所建福建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的后裔。据其家谱和墓碑的记载,他们的祖先是早年加入八旗的汉军旗人。1979年,琴江人集体要求将民族成份由汉族改为满族,同年建立了琴江满族村。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考察并分析了汉军旗人的认同意识以及隐藏在认同意识背后的历史传说和文化渊源,并通过分析认同过程中自我、他者、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现代国家背景下少数民族认同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满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也是满族等级制的形成过程。反之,满族等级制的形成过程亦是与满族共同体的发展变化相始终的。有鉴于此,笔者试就满族等级制的形成、发展到最终确立的全过程谈几点看法,行文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诸位专家学者斧正。  相似文献   

16.
何味包容     
满族作家赵大年写过一篇小说叫《西三旗》,说的是老派旗人佟二爷夫妻俩的故事。这老两口每年旧历二月初八,非得摆谱儿“当一回主子”;一天要把全年辛苦攒下的那点钱全花了,吃仿膳点心,雇小厮伺候,清水泼街,黄土漫道,拿着架子请客……这就是典型的老派北京旗人:有钱真讲究,没钱也要穷讲究。  相似文献   

17.
满族萨满教虽与西伯利亚诸民族萨满教有相同的起源,但满族萨满教在发展过程中受满族社会特别是政权的干予,与西伯利亚萨满教形成了温和、舒缓和“野性”、“疯狂”之间的反差。  相似文献   

18.
“伊兰孛”的满语,翻译成汉语为“三家子”,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的一个满族聚居并仍能讲满语的村落,隶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民族乡,距齐齐哈尔市95公里,旧名“上三家子”。“三家子”村是黑龙江省满族人在清朝康熙年间建立的村屯,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著名满学家金启孮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专程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到“三家子”村考察,“三家子”村的满族老人向他讲述了“三家子”村满族的来源:“三家子”村的满族原来居住在吉林,据传都是从长白山迁来的。康熙初年,沙皇俄国入侵我国黑…  相似文献   

19.
试论达海     
在满族文化史上,达海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满族学者、翻译家和语言文字学家.对满族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对满汉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堪称为满族文化史上的"一代杰出之人."一达海(1594——1633),"满洲正兰旗人,世居觉尔察,以地为氏.祖博洛于国初归附,父艾密禅官至散佚大臣."达海出生在女真族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加上聪明敏捷,勤奋好学,"九岁读书能通满、汉文义",就当时的女真族社会文化环境来说,真可谓"神童".及长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召直左右",成为颇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相似文献   

20.
满族文学,顾名思义是满族人民及其作家共同创作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总称。它包括满族形成以来直到今日的所有满族文学作品。从概念上讲,它既不同于“女真文学”,也不同于“渤海文学”,更不同于“肃慎文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划分出满族文学的源与流,总结出满族文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满族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