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年来,关于阿Q的形象及其“革命”,以及由此涉及到的文学作品的典型等问题,一直众讼纷纭。为此,我想单从阿Q的“革命”这一方面,试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和大家共同商榷,并求教于关心这个课题的同志。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其实,阿Q当时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而已。”精辟地阐明了阿Q“革命”的实质。那种把阿Q看成是“革命者”、“造反派”,以及过高地评价阿Q“革命”的观点显然是不合适的。作品的思想离不开作家世界观的制约。《阿Q正传》写于一九二一年前后,当时鲁迅还  相似文献   

2.
著名剧作家陈白尘同志改编的同名话剧《阿Q正传》的结尾,有一段既颇为有趣又含意深刻的解说词:“阿Q死了!阿Q虽然没碰过女人,但并不象小尼姑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据我们考据家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阿Q既没有“断子绝孙”,那么,在文学作品中的在一些人物身上表现了某些“阿Q相”、或说“阿Q气”,也许不算是什么不正常的事吧。但是,这却引起了某些文学评论家的“奇怪”和不满,认为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因而对陈奂生、冯幺爸等作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总  相似文献   

3.
本人想对一例骂人的话进行剖析,不然拙文就没法写下去了,请读者原谅笔者的“苦衷”。小时候在乡下生活,个别年轻人在吵架的时候,或者以说笑话想占对方便宜的时候,往往说:“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儿子。”被称作儿子的一方感到受了莫大的侮辱,要么反过来,再用此话回敬对方;要么会动起武来,拳打脚踢,甚至动刀子的也不鲜见。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里,类似这句骂人的话,就常常出现,比如阿Q挨了王胡的打,或者挨了“假洋鬼子”钱大少爷的揍,这时阿Q敢怒而不敢言,只能等着人家走远了,才敢骂一句:“儿子打老子,这个世道  相似文献   

4.
阿Q典型新探     
一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一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一种观点把二者根本对立起来。认为作为农民阶级的阿Q,其精神就不应当如此消极和落后。按照这一“逻辑”,于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阿Q不是一个农民,而从阿Q说过的“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这句话里,断言阿Q是从地主破落下来的,所以在精神上与一般农民不同。又一种认为,“阿Q这典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四月号“新建设”上,李希凡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作“关于‘阿Q正传’”的批评文字。在这篇文章里,李希凡同志把过去许多人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看法,概括为三类,现在我把他的概括抄在下面: (1)有人根据鲁迅在“俄文本阿Q正传序”里,对于阿Q这一典型说过的几句话:“我  相似文献   

6.
可乐餐厅     
推.、一消厕所 一位吸尘器推销员来到了一个新的销售范围的第一户人家前。他敲了门,一位主妇开了门。在她还没有来得及说第一句话时,推销员就进去并将碎纸洒满了整个地毯。他说:“女士,如果这个吸尘器不能将它们吸得干干净净,我就把它们捡起来吃掉。”她说:“你想配点番茄酱吗?我们是新搬来的,这儿还没有通上电呢! 新兵在一荒岛,上训练,其中一个{指着岛上J准一的刁、…屋问一位老兵:“那}间是不是厕所?”{老兵回答说:“小弟,这里除了那间}是厨房,其他的地}方都是厕所。”..lee........................... ‘|‘r!1111卜一11二!l!l!11‘,11…  相似文献   

7.
嘴角当起舞     
孙君飞 《可乐》2010,(11):53-53
多年前的学生来看我。她朝气蓬勃,神采飞扬,对我说:“老师,这些年,你丢了一样东西。” “丢的是渐老的青春……”我心里一惊,脸上却没有丝毫涟漪。 “不是时间,是表情!”学生很有勇气,盯着我僵硬的面容说,“确实是表情,曾经那么丰富生动、打动人心的表情!”  相似文献   

8.
(一)近来,在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中,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阿 Q 正传》应当念成《阿桂正传》,阿 Q 应当念成阿桂,Q 不应当念成Q(克育、克由),而应当念成Quei(桂)。理由是: 一、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说:"他(阿Q)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  相似文献   

9.
关于阿Q是什么典型的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其中对于阿Q是不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的论争,意见也很分歧:有的认为阿Q就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不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有的认为阿Q只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如果把阿Q看作“国民性弱点”的典型,那就等于说阿Q是超阶级的典型,就是宣传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等等。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显然不是我们所能胜任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经常遇到这些问题,现在只是权作学习,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用他的《阿 Q 正传》,对辛亥革命时的浙东农村作了广泛深刻而传神的描写,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典型阿 Q。如果阿 Q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顶峰的话,我们还要说,在他的旁边还屹立着一座有相当高度的峰峦,它就是与阿Q 同生同长的,为阿 Q 所“深恶而痛绝”的假洋鬼子。(以下除引文外省称“假”)。在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要当《阿 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他不准阿 Q 革命,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阿Q正传》的主题及有关评价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曾给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国外也有强烈的反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许多阿Q式的人物。”苏联汉学家艾德林指出,《阿Q正传》这篇关于中国国民灵魂的小说,理应属于二十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的行列。索罗金称此作为“天才的讽刺小说”。印度也有作家认为“阿Q只有名字是中国的。”总之,阿Q其人,恰如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奥勃洛摩夫和葛朗台等艺术典型一样,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讨论怪诞以前,先让我们读两段名作的段落。“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那么,便宜了你,画一个圆圈!”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  相似文献   

13.
阿Q其名其读     
人们对阿Q一名的兴趣,几乎从《阿Q正传》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在《晨报副镌》上连载的同时就产生了。人们不惜花费时间作了研究和猜测,归纳起来大概得出了这么几种结论: 一、影射说。有人说:因为《阿Q正传》行文中提到胡适,“而胡适正好用过一个笔名叫‘Q.V’(他用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名著《你往何处去》的原文书名:“Quo-Vadis”的第一个字母来隐射‘胡适?’)”因而就说“阿Q”是隐喻影射胡适的。  相似文献   

14.
我在《关于阿 Q“革命”的初探》(见《延边大学学报》一九七七年第三期;(下简称《初探》一文中,针对那种对阿 Q 性格中“革命”因素渲染过份的倾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阿 Q 不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阿 Q 在鲁迅笔下是一个否定的典型,对于阿 Q 的所谓“革命”也没有抱任何赞扬与肯定的态度。马冀同志对此提出了批评与指责(见《延边大学学报》一九七七年第四期《也谈阿 Q 的“革命”及其典型性》;下简称《也谈》),这是正常的。因为,我的一些看法,如在《初探》一文开头时讲的那样,是很不成熟的,有些观  相似文献   

15.
邻居     
她一定知道我就是她隔壁的邻居;正如我也知道她是我的邻居就住在我的隔壁一样。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话。上班时分,下班时分,胶一般的表情,我们总能见着面。按每周5个工作日计算,一年下来,我们算是能见到200多次的。天啊,我己经在这个院子里住了5年了。好几次,我其实是想和她打招呼的,准备好了微笑,却发现她似乎没有注意到,目光不住游移。算了吧,多此一举。有  相似文献   

16.
两年后。我站在马路边,小爱站在我的面前,我们的中间隔着一个消火栓。我们都不说话,我们只是站着,像两尊城市街头的雕塑,我们的身边人来车往。后来和小爱一起在电影院里署电影,看到电影里这样的片段,我跟小爱说,这样的手法是想表现时间的流逝吧。那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那么认真地看着她的侧脸,她的表情明灭闪烁,她  相似文献   

17.
《新天地》2007,(10)
我清楚地记得,43年前的一天傍晚,大娘走进我屋里,以期待的目光看着我说:"你人好,俺喜欢你家这个小闺女儿,让俺来照顾她吧。"她迟疑一下又补充说:"光管饭就中,俺不要钱。"我说:"我怎么能剥削您呢?只要您对我的女儿好,人家给多少咱给多少。"从此,我把1岁零1个月的小女儿咪咪交给大娘——我家的第七任保姆。告诉她:"大娘,每月的细粮是贴补孩子的,饭多做了或剩下了,您就吃,别给我们留着。您年  相似文献   

18.
一在《阿Q正传》里,鲁迅一下笔就说自己要给阿Q作传“已经不至一两年了”。后来又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阿Q正传》发表后,鲁迅又几次对小说的写作意图及人们的评价发表过看法。考察一下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意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对鲁迅这样的思想家型的作家,更应该注意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一般悦来,当作家把作品创造出来后,作品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它就成了离开作家这个母体的独特的存在物。就不完全受作家理性的支配了。作家的评价也就代替不了读者的美感体验和理性判断。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就可能与读者的体验和理解发生不一致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作家与读者间的不一致,其原因一方  相似文献   

19.
林湘艳 《社区》2009,(16):54-55
“我很想跟她沟通,可她却总是说没有什么好沟通的。”“我们当初那么相爱,现在却像陌生人一样。…他为什么不能多爱我一点呢?”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那些在围城里的男女说着这样的抱怨话。如今,夫妻之间不和谐的关系开始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危机的导火线。请看以下两个案例。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最著名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最杰出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阿Q成为人们熟悉的典型形象,“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更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用语.小说问世以后,评价它的文章很多.最近看了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编的《鲁迅小说选讲》(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选讲》)受益不小,但我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分析问题,还有不尽同意的地方.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