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雪小禅 《社区》2012,(14):11-11
初看到这句话,是在朱天文的新书《巫言》里,第一句便是: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暗自心惊。菩萨保佑。无数人在说这句话。不知道菩萨有多难。不应该求的事情也求,她不是人,她只是你想象的一个神,她亦有她的难处。朱天文说:菩萨除了不忍看,也是没有能力看。才低眉的。而我知道,因为世间多纷难,再法力无边也无法一一尽数排解。所以必须懂得适度,莫妄求,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似乎陷入了一片机械模仿的“沼泽”。说要“以读代讲”,课上便是成片成片的读书声。乍一听,不错呀,读中感悟,读中内化。可细听之,却发现问题多多:读得干巴巴的,为读而读,并无感情可言,更别提什么读中感悟了;提到“合作探究”,便大搞“小组讨论”,这也是眼下语文课惯用的形式,似乎只有这种形式,才能体现课堂的自主性,于是不管多简单的问题,总是要经过一番讨论才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她是我姐姐     
《阅读与作文》2011,(6):6-7
我很幸运地在一个很好的家庭里做牧师。这个家庭并不大,只有一位母亲和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大的是姐姐读高中,小的是弟弟读初中。有时我会觉得母亲就是圣徒。“紧张”这个词也许能很恰当地表现出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状况。孩子的母亲告诉单身无子的我说:亲情之爱的温暖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的。认识了这家人后,我才真正相信了这句话。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11,(3):45-45
请在下面空格内分别填入一个字,将成语补充完整。由上到下读填入的字组成的两句话,以这两句话做谜面,猜出一个字来。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父母、老师常常教育我们:“失败乃成功之母。”而且还常常举出很多例子来诠释这句话,最为经典的就是爱迪生发明灯丝的故事。爱迪生发明电灯丝的时候,尝试了将近一千次,但每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许多人都劝爱迪生放弃,因为失败了那么多次,肯定这件事是无法成功的。爱迪生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每一次失败都向我证明了这样去做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6.
纵有千万个标准,男人对女人最高的理想是什么?“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于他人,挑逗。是对于你自己。”《倾城之恋》里,流苏对范柳原说出的这句话,实在是太经典了,经典到穿越时光至今对男人们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洒脱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 是正经书,也不妨当 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 把它当做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 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 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 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 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 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 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 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 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 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 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  相似文献   

8.
薄酒与丑妻     
余杰 《社区》2012,(20):63-64
偶读黄庭坚的诗集,这酸老头还颇能发些天籁之音。最喜欢的便是“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徐行不必车马,称身不必狐裘。”这真是一种可爱的阿Q精神。与黄老头不同.现代人的梦想是:食有鱼、行有车、饮洋酒、追美女,黄老头落伍了。  相似文献   

9.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什么叫“经”?  相似文献   

10.
读经典.很难。我最初是读漫画论语、漫画易经的。后来读有关经典的注释和解说,再到后来才开始读《十三经注疏》这样的经典。  相似文献   

11.
来新夏 《社区》2010,(8):14-14
从小就爱读书,但“博览群书”这一词语,却是十多岁时从一位中学国文老师谢国捷先生那里听到的。他刚从辅仁大学毕业,风流倜傥,出口成章,颇受学生爱戴。他的话像金口玉言那样被奉为经典。从此以后.我就把“博览群书”作为读书的目标。见着书不管内容讲什么就看,为我后来号为“杂家”奠定了基础。稍长,读了一本《颜氏家训》,有句话大意说:读书未遍,  相似文献   

12.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在21世纪的今天,媒体传播领域这句话依然时尚。在混媒统治天下的这个时代,我们要怎样活,怎样获得价值,无论是对于传统媒体,时尚媒体,还是对于企业,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都是媒体的混子,也是传播的混客,不会混,迟早会被拉出去枪毙,看客还会对你吐口水。  相似文献   

13.
《今日南国》2014,(9):40-41
读书有三个层级: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哪些书是好书呢?名家一再强调,多读原著,多读经典.经典历经岁月淘洗而不朽,总有神奇之处.近日,14位知名大学校长向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书目,你读过哪些呢?  相似文献   

14.
无法入眠,心里总是回荡着这句话:"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如同一股强大的电流穿过全身。这句话,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吴非先生在病榻上,用血和泪凝聚而成,那样感人肺腑、荡气回肠,又是那样的振聋发聩。读了三遍吴非的《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每读一遍,中途不得  相似文献   

15.
说陶二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以上两句话,大约从念初中时就背熟了.我此生,在这两句话引导下读了不少的书,陶渊明的全集,也差不多是在这两句话引导下读完的.  相似文献   

16.
缅怀贤妻     
去年的今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抢救室里。“来,你坐到这儿,陪陪我吧。”艳秋说。我与艳秋青梅竹马,相濡以沫,相处近半个世纪,这是她平生第一次说这句话——我万没有想到,竟然也成为她最后一次说这句话了。回首往事,几十年来,总是我读我的书,做我的学问;她备她的课,做她的家务。彼此从来还没有过什么逸致闲情,亦或许还未及享受这再普通不过的人伦之乐。她接下去说:“我能力微薄,多年身体不好,为支持你的事业,却是尽心尽力了。如今已力不从心,我得准备走了。四个孩子,全已自立,都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工作,我放心了;惟一放心…  相似文献   

17.
庞德《华夏集》中的多数汉诗译作超越了中国本土学者的译作,在美国成为了经典。其汉诗译作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对原作的解构与重构。通过对庞德译作中解构与重构现象的分析,发现这是庞德个人诗学与社会诗学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一些其他因素如赞助人也推动了其汉诗译作的经典化。其经典化过程,给当下的翻译活动带来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作文》2011,(1):56-58
1.只读每段第一句话: 如果作者够水准的话,他/她在每段的开头都会交代一下该段所的大概内容。只要读每段的第一句话,你就能够判断出该段有没有你想了解的信息了。  相似文献   

19.
鲁迅有一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文中,穿着脏兮兮长袍的孔乙己那迂腐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鲁迅全集》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解中和小说中的几句文字,都作了说明: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中而来。这批字很多,往下还有“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诸字。鲁迅在断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用“三字经”式方法三字一句。这样,“孔乙己”三个字便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了。鲁迅虽然自己这样断读…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不少人都主张重读经典。我自然也赞成。这就产生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读?第二,读什么?第三,怎样读?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只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