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天地》2007,(10)
祖母长寿,所以我的老父亲到了七十多岁还在当孝子。父亲特别孝顺,祖母说的话对他就是圣旨,可以说到了愚孝的地步。那年红军打长沙,血气方刚的父亲要去当红军,谁也劝不住,可祖母只说了一句:"你父亲多病,我一双小脚做不得事,你是长子,弟妹还小,你走了我们怎么办?"父亲便没当成红军。白发苍苍的父亲天天无微不至地侍奉着祖母:晨昏定省,一天不缺;每天只要有空,就一定会坐  相似文献   

2.
轻松一刻     
《社区》2009,(1):58-58
人身保险 父子俩深夜一起回家,路遇一个强盗拿枪对着儿子说:“把钱交出来!”这时,父亲突然扑到强盗的身上对儿子大喊:“快跑!”强盗说:“你不要老命啊?”父亲说:“你开枪吧,我有人身保险!”  相似文献   

3.
将近春节时打电话回家,小弟无可奈何地对我说:“大姐,你劝劝咱爸。” 匆匆忙忙赶回家时,大弟已经到了,我们三个坐在那里,父亲沉默不语。  相似文献   

4.
父亲洗澡     
儿子满月那天早上,一阵时断时续的敲门声把我唤醒。门一开,父亲“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半只米袋,笑呵呵地站在我面前。父亲一到,岳父全家也相继起床,一个个和父亲问好。我带父亲进房看小宝宝。父亲小声地抱歉:“把你丈人家的早觉搅了,早知道你们还在睡,我在街上再遛达几圈。”我连忙安慰父亲:“不碍事。不碍事。”当父亲看到他孙子那张稚嫩红嘟嘟的小脸,两眼笑成了一条缝。午饭一吃完,父亲便提出要回家。我和岳父母再三挽留他住一宿,可他找出种种理由推诿,拎着蛇皮口袋就向外跑。岳母给我下了最后通牒:一定要留…  相似文献   

5.
一箱家书     
父亲年届70,满头银发,走路颤巍巍的。但读过书的父亲头脑却依然清晰,并一直坚持给我写信。第一次收到父亲的信是在母亲去世后。当时,我正在一所远离家乡的中学读书。因为我舍不得花路费和时间,所以很久没有回家;当然更主要的是怕回家后再次陷入丧母的悲痛中。那天课后,班主任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去,我忐忑不安地跟在他后面,以为自己什么地方犯了“规”。但令我惊讶不已的是,他只是交给我一封家信。那是父亲的笔迹,信写得很短,但我还是读懂了父亲的意思:因为农忙,家中的猪又要下崽了,我不能去看你了。你这么长时间没有回家,我…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充满至情的散文,读来感人肺腑。作者以白描手法,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悲凉伤感的情调,生动地刻划了一位慈父的形象,抒发了纯洁、真挚的父于至情,也透露出对黑暗世态的不满之感。 全文共六小节,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一、二两小节,写回家奔丧,是送别的背景。文章触笔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既流露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和内心的无限哀愁之意,同时又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接着作者宕开一笔,去写祖母亡故、父亲赋闲,“祸不单行”,而“我”正是在这样的时候,从北京赶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  相似文献   

7.
残缺的瓦砾     
“菡,放学了,你快回家吧。”落落一如既往地说。当我听到“家”这个字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从头到脚凉了一遍,心也冰冷得厉害。我微笑着,摇了摇头。“好吧!你去哪?我们一起去!”落落孩子气地与我较真。“我去哪?我哪儿也不去。”“真的?”“真的。”“那好,我送你回家。”“你难道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手     
开始感觉父亲手的温暖,是刚刚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母亲在城里帮人带小孩,回家的日子不多。于是,父亲便担起了既当爹又当妈的双重责任。每天天刚蒙蒙亮,父亲便起床给我做早饭。等我吃饱以后,父亲就端来一个小板凳,让我坐在院坝里,专心致志地给我扎小辫。父亲的手太大、太糙,他扎的小辫太难看。因为这个,我没少被同学们笑话过。终于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对父亲说:“爸,长头发太费事儿,你还是给我剪短吧!”父亲从我的眼神里读出了异样,顿了半晌,对我说:“爹知道自己的手笨,可是小妮子还是留长头发好看,爹会给你扎好小辫的。”自那以后,父亲一有空…  相似文献   

9.
花瓶破碎     
有几个臭钱的曹智的身边总是蜂飞蝶舞,他也乐得天天在外搂红揽绿,夜不归宿是常有的事。曹智不想回家,一回家妻子秀丽就同他吵。后来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不想同曹智偷偷地好,她想同曹智光明正大地在一起过日子。曹智向秀丽提出离婚。秀丽不同意。儿子曹迁也不同意。曹迁对曹智说:“你若想同妈离婚,先同我断绝父子关系。”曹智同意了:“你不想要我这个父亲,我还不想要你这个儿子呢。”  相似文献   

10.
吴明 《社区》2008,(35):8-8
张爱玲(1920年-1995年),生于上海,原名张瑛。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灰色的,母亲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刘希 《社区》2013,(18):60-60
现在全国倡导节俭,我们家也刮起了“节俭风”。前两天,父亲过六十大寿,我打算在酒店为父亲办生日宴,姐姐却不赞成。姐姐说:“爸爸不喜欢讲排场,我们自己在家动手为父亲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比在外面吃要实惠得多。”当我把姐姐的想法转告给父亲时,他笑着说:“还是你姐了解我,在家过生日既节俭又有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2.
生活     
《社区》2004,(19)
准备 青年:“这几天来,我为了女朋友一直在锻炼肌肉。” 友人:“是不是要她称你为英雄?” 青年:“不!这样我就可以不怕她的父亲了。” 想减肥 在集市上,一个女顾客问一小贩:“你能告诉我,你平时都给这些母鸡喂什么吗?” 小贩说:“你干嘛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你在养鸡吗?夫人。” “不,因为我想减肥……”  相似文献   

13.
男:“你丫怎么现在才来?都几点了?!”女:“我们家有点事儿,我爸他……”男:“打住吧!打我认识你那天起,你们家事儿就没断过!我就纳闷了,你爸一个退伍老战  相似文献   

14.
家之脉     
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得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相似文献   

15.
刘克宁 《山西老年》2011,(12):27-27
1959年农历八月十五,学校放了一天假,让学生回家过中秋节。那年,我十岁,正在读小学。我回家后正赶上队里分菜。父亲去世得早,家里只有我和母亲。母亲让我拿了个篮子去分菜,说:“上午队里分了半斤羊肉,看队里分啥菜,回来妈给你做饺子吃。”  相似文献   

16.
《北方人》2006,(11)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父亲就是勇敢、正义、力量和伟大的象征。小的时候,父亲一直在部队,母亲带着我们几姊妹在家乡。我是四姊妹中的老大,大一点后,渐渐能体会出母亲对父亲的思念,天天盼望父亲的探亲假和出差顺便回家,经常回忆父亲来家时高朋满座、门庭若市的日子。尽管父亲难得回家,可在我心目中,父亲  相似文献   

17.
马德 《社区》2009,(8):62-62
父亲是个搓澡工。我已经很大了,也没有人喊我的大名,只是说,他啊,是搓澡工家的小子,学习不赖。即便是在夸我,我也会远远地走开。 记得有一年夏天的晚上,我在用水冲凉,父亲说:“小子,来,我给你搓搓背!”我有些不冷不热地说:“你给别人搓去吧,我用不着你搓。”说完后,我把剩余的水一下子兜头浇下来,一转身,就进屋去了。  相似文献   

18.
何伟良 《今日南国》2014,(12):32-32
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地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地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得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相似文献   

19.
父爱无痕     
晚上刚回家,母亲就告诉我,表弟病了——确切地说,是出了一身的水痘。“严重吗?”我放下书包问道。“还好,没你那时的严重……就是他总抓,可能会留下疤痕。”母亲答道。“这样啊……”我说。这么想来,我忽然觉得自己也满幸运的:听说得了水痘的孩子,通常都会因为受不住痒痒,而把痘抓破,以至留下一身疤痕;但我一个疤痕也没有留下——虽然那时我并不比其他孩子老实些。我这样想着,便这样说了出来。“有疤痕啊。”一直在沙发上假睡的父亲忽然插嘴道“,你当时留下了疤痕,而且还是在脸上呢!”我被父亲这忽然插来的一嘴惊愣了,瞪着眼睛看着他:“什么…  相似文献   

20.
《新天地》2015,(1):30-31
近日,一条父母写给女儿的“请假条”在年轻人的朋友圈里转发,数千网友边读边笑,但“笑着笑着眼眶就湿了”,要么潸然泪下,要么掩卷而泣,这是一个怎样的“请假条”呢——微博节选父亲对女儿的诉说“真不该怪你不给家里来电话”女儿,我们要告诉你一个重大决定,今年过年,我们要请假——我和你妈不跟你过年了!以前是你跟我们请假不回家,这一次,我们老两口也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