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小喜欢追港剧的我很早就听过"社工"一词,也从《肥猫正传》里知道,社工主要做的是帮扶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工作。我渴望自己能像《肥猫正传》里的社工康春明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来能从事一份"温暖的职业"。因此,在我心里,一直都蕴藏着一种志愿情节,于是各种志愿者活动中,都有我热情投入的身影。就在我对社工的认识还停留在港剧中时,在我身边,原来已经有很多专业的社工在行动……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刚刚通过焦作市解放区社区考试,走进焦西街道办事处电翔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简单地说就是社工。对于“社工”一词,我记得最早从电视里那些港台片中看到过。他们身着便装,手持工作证,一句简单的“我是社工”,就会把对方吓得四处逃窜,就跟警察一样威风。如今,自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社工,才知道我们的“社工”和人家的“社工”大相径庭,真真切切知道了我们社工的职责,那就是:实心实意、任劳任怨为居民们服务。说是职责,其  相似文献   

3.
俞利娟 《社区》2010,(36):22-23
1998年10月20日,我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从最初的一个每天与机器打交道的下岗女工,经过十年的磨砺,锻炼成长为一名社区负责人。十年社工路,最难是坚持,一路走来,我感到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无怨无悔。我分管过环境卫生、计划生育、民政福利、人民调解和党务工作,也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通过十年的社工工作,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社工就是要做居民的知心人;社工要做育龄妇女的贴心人;社工要做群众的娘家人。  相似文献   

4.
蔡祥云 《社区》2004,(15):23-24
2003年6月,我通过考试进入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路街道,在第四社工站担任综合治理工作者。同年11月,参加上海第一次社工师(助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经登记注册,从而成为一名注册社工。2003年新组建的临汾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中,首次出现了社工的名字,我就是其中之一。社工参与调解,并不是要取代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而是从一个新的层面,运用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和技巧进行人民调解的实践探索。社工工作的实质是助人自助,是由政府出资购买,面向居民群众服务,这个性质定义了社工不是调委会的领导者或指导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5.
吴清雯 《社区》2014,(24):44-45
初闻“社工”这一名词,您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义工的身影抑或是香港电影中朴实无华的社工形象?社工是怎样的一群人呢?社工平时都做些什么呢?社工能帮上我的忙吗?在广州市白云区京溪街道京溪家园的微话剧《话说京溪社工》里您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顾雪窈 《社区》2014,(25):41-41
什么是社工?社工不是香港电视剧中的角色,而是真实存在于你我身边的一个职业,也是目前社区工作最热门的关键词。社工似乎就是为社区而生的,在大学里我度过了在社会工作系的学习时光,毕业后虽没有刻意往学科专业发展,却也机缘巧合地回到了土生土长的水秀新村,并在社区扎下了根。在社区的600多个日夜,让我与社区大家庭渐渐密不可分。我从“我是社区工作人员,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开场白做起,逐渐让老年居民的生活中多了一个“社工小顾”。  相似文献   

7.
李银霞 《社区》2010,(25):50-50
2008年1月,借着国家社工制度改革的机会,我通过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应聘到社工岗位。从此,我的人生之路出现了新的转折。  相似文献   

8.
宋书文闫芳 《社区》2016,(18):40-41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居民苏阿姨走进槐荫社工“星星火”项目组社工室,她怀中抱着一个大纸卷,“我给你们送锦旗来了!”展开锦旗,“专业助人,与爱同行”八个大字赫然在目,苏阿姨将饱含谢意的锦旗郑重地交到了社工手中。  相似文献   

9.
周宁 《社区》2013,(3):39
2008年我进入社区工作,当时正好赶上了全国加快发展社区的好时期,杭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高社工待遇,并且为社工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这让我感觉在社区越干越有奔头。刚到社区时,我的实际收入只有七八百元,生活经常是捉襟见肘。2008年10月,杭州市出台《关于提高杭州市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  相似文献   

10.
唐咏 《社区》2006,(11)
我在香港学习社会工作将近3年。这期间,我对香港社工姑娘们(香港的大多数社工为女性,大家习惯称呼她们为姑娘)的认识与日俱增。认识愈深,也愈发钦佩她们为香港社会所作的工作和贡献。香港的社会福利界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比如儿童、青少年、妇女、老人、家庭暴力受害者、低收入  相似文献   

11.
在河南省Y市X区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中,社工机构能够有效分解政府负担,合作治理效果显著;社工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有效缓解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机构不断探索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有效链接社会资源,推动社会资源的整合.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不够、社工机构规范性不够、岗位社工管理漏洞和专业化倾向等问题.为此,要加强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社工机构的监管,完善社工服务评价体系,促进岗位社工的行政化和专业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是推进社工职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佛山五区128 名社工开展的调查问卷和7名社工的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佛山社工职业认同的现状及其原因清晰地阐述出来,并提出了增强佛山社工职业认同的对策和措施.期望为进一步提高佛山社工的职业认同感,增强社工队伍的稳定性,大力推进本土社工职业化进程和社会工作事业,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周迎春 《社区》2004,(18):41-41
记得一年前,辞去工作后的那份惆怅尚未消除时,恰逢秦淮区招聘社工,我便抱着一线希望报了名。经过数轮测试,我终于踏上了社区工作者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分配时领导对我们说:不要将社工与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份报纸、一杯茶简单地联系在一起,要想做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应做  相似文献   

14.
被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感会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我到达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时,刘德亮已在门楼前迎候。这是一幢坐落在小区里并不大的办公楼,显得有些特别。作为一名年轻的社工,刘德亮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热情,极具亲和力,他说,这是一名社工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建设进程中面临着行政色彩重、督导人才不足和制度未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对广东J市L街道社工站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分析L街道社工站主要存在行政事务繁重、专业服务空间缩减、“零基础”社工较多、欠缺专业服务能力、专业培训数量多但实效性不足、督导人才紧缺、专业支持难以保证、薪酬待遇有限、社工职业认同感低的发展困境,并提出强化社工站监管机制、提升职业准入门槛和健全社工服务评价体系、改善社工培训机制、健全社工督导薪酬体系和增强督导人才队伍建设、出台社工薪酬晋升政策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全国乡镇(街道)社工站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巫春红 《社区》2013,(1):28-28
2012年11月13日,我有幸作为社区主任代表参加由南京市委组织部、白下区民政局组织的关于社区工作者薪资待遇的座谈会。在得知全区只有3名社区主任参会后,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了能让自己的发言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全面性,我认真翻阅了全国大量社工薪资的相关报道,与其他社区主任和社工们交流,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并认真准备好了发言稿。  相似文献   

17.
黄祺 《今日南国》2009,(14):54-55
中国需要社工吗?有人说社工对于中国太过超前,但也有人坚信中国更需要社工。在内地社工事业最早发展的上海,一些人已经走上职业社工之路,成为社工事业最初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8.
《成才与就业》2011,(22):24-25
被公认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发展最早的上海,截至去年年底,注册社工人数仅为1554人。尽管社工专业正获得越来越多认可,从事该职业的人却只有30%左右,远没有达到社会发展对专业社工人才的需要。为老服务、助残、心理服务……在不少居委会和社区中,社工出现的频率不低。目前不少社工的月薪不过2000元,正是这种收入水平,使得不少新增的专业社工不愿意从事社工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为了回答行业内、外离职意愿社工是否为两个相似的群体以及是什么因素导致有些社工想要离开社工行业而另一些社工却只是想换一家机构两个问题,采用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现状调查的子样本开展研究(n=1 528)。结果表明,尽管行业外离职意愿社工在人力资源状况上并不显著优于行业内离职意愿社工,但行业外离职意愿社工比行业内离职意愿社工对当前职业和工作的态度或感受更消极,且家人对其从事社工职业的态度更消极,职业对家庭的影响也更消极。这一结果表明,行业内、外离职意愿社工并非两个相似(同质)的群体;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工是否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家人对社工从事该职业的态度,以及职业认同对社工的行业内、外离职意愿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调查100名医务社工来探讨该群体的留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95%的医务社工有一定的留职意愿。婚姻状况、工作经验、工作自主性和来自医院体系的社会支持对医务社工的留职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角色模糊和职业倦怠对医务社工的留职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工作自主性和来自医院体系的社会支持可显著提高医务社工的留职意愿。研究建议,通过明晰医务社工的角色分工和职责范围、提高医务社工的工作自主性、增强对医务社工的社会支持和减低医务社工的职业倦怠感,来提高医务社工的留职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