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中,我承担第二篇和尾声的整体构思及音乐创编任务。经过对井冈山革命历史的重温,我首先理出了第二篇《星火燎原》的基本精神线索,即“战争洗礼”、“精神家园”、“无私奉献”、“军民鱼水情”、“后继有人”。按照这样一种认识,我选择黄洋界大捷、八角楼的灯光、小井英烈、一封家书、十送红军、闪闪的红星等六个典型事件和情节作为该篇的基本创作元素,紧扣“星火”是怎样燎原和为什么燎原这个主旨,全面揭示“星火”在空间和时间上燎原的重大意义及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1,(10):23-24
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当中的新话题,因为社区教育面向社会,有“大教育”之称。具体到每个社区,如何进行社区教育就要因地制宜。从“小”做起。杭州上城区湖滨街道办事处在探索社区教育的运行模式、教育内容、对象及载体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对于如何建设“学习型社区”有了自己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郭庆丰  叶明 《社区》2014,(18):20-21
一位第一次参加竹西社区“社区议事协商会”的代表曾经说出了两个“没想到”:没想到是真民主,没想到是真透明。竹西社区2002年成立之初,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多次召开居民听证会,采取宣传教育的方式,树立居民的自治意识,充分调动居民管理自身事务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民主自治建设,在全市率先设立“居民论坛”,定期邀请居民议大事解难题,10多年来,—直是江苏省扬州居民自治的“老典型”。  相似文献   

4.
马新闻  王岚 《社区》2012,(28):8-9
20世纪末开始的社区建设实践,无论是以政府基层建设为主导的社区建设模式,还是以社会建设为主导的社区建设模式,都已经到达了社区建设的“十字路口”。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社区建设定位偏低、行政化、单位化等问题阻碍了社区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为此,需要提升社区建设的高度,从社会建设的视角认识社区建设,以社区为本,按社区发展需要分类建设,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满足社区需要的组织化的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5.
说“道”     
《易·说卦》第二章:“昔者圣之人作《易》也,得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先“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视“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星  相似文献   

6.
“苏北星火带”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创新。笔者运用经济理论对“苏北星火带”支柱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完善技术创新的政府财政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探讨进一步提高“苏北星火带”支柱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清水河街道茶棚社区坚持问需于民,积极建设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创新志愿服务路径,依托志愿资源,解决社区治理问题,让志愿者的微力量汇聚成服务居民的大能量。目前,该社区已有5支志愿服务队伍,注册志愿者649人。茶棚社区先后获得“六安市第五届文明社区”“城市基层党建市级示范社区”“六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六安市优秀志愿服务典型社区”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社区》2014,(34):1-1
说到社区建设,常被提起的一个词,就是“搭建平台”。“平台”是个比喻,在社区建设领域,人们往往把具有一定功能的载体叫做“平台”。社区本身就是个平台,它担负着很多功能,比如从居民相处的角度来说,它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它是“融合”的平台;对于社区志愿者和社区精英来说,它是“参与的平台、协商议事的平台”……而对更多的居民来说,社区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在此,我们就来说说搭建社区服务平台这件事。  相似文献   

9.
2010年3月29日,“感动南京故事会”之“平凡的选择”在南京市建邺区月安社区举行,讲述了南京市首届“十佳社区主任”、“十佳社工”的事迹。他们是去年经过推荐人选、拟定候选人、投票评议和演讲答辩、社会公示等环节公选出来的社区优秀工作人员。这么多年来,他们用最平凡的工作,最“平凡的选择”,感动了南京。在此,我们特摘选其中几位的典型事迹,供读者学习。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2,(7):1-1
何谓“以人为本”?就是在社区建设中以坚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首位的原则。在社区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一丝不苟地贯彻落实,就是说要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去规划社区建设、去构思社区建设、去开展社区建设。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建设就会偏航离辙。想民,是“以人为本”的前提。居民是社区的主体,社区建设的任何工作,首先要为民着想。为民着想,就要想民所需,想民所愿,围绕着居民需求、愿望做文…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区建设首先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惠及谁”的问题目前,在社区建设中,有一个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就是群众参与不够。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率较低,当然对社区建设的满意度也不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解决好社区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惠及谁”的问题。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在社区层面表现为多样化的需求。开展社区建设必须认清居民在社区的共同利益,找到居民在社区多样化需求中的交汇点、共同点。只有把社区建设真正变成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事情,变…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保康县在社区千部中大力开展“兴五风、过三关”活动,即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务实之风、创新之风、廉政之风,过素质关、实绩关、群众关,以此促进社区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强化党性原则,增强群众观念,保证政令畅通,塑造良好的公仆形象,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兴五风、过三关”锻造社区干部@邹大勇  相似文献   

13.
李燕宾 《社区》2002,(17):16-17
社区建设首要特征就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决定了社区建设既不是某一部门、某一团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的某些个人行为,而是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和广大居民、社区单位的共同的行为,这种共同行为的过程就是广泛参与的过程。其次社区建设实质上是各种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建设的基础是各类社区主体的共同参与。再有,社区建设还包括着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的重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泛参与又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广泛参与既是社区建设的本质特征,也是其必然要求。因此…  相似文献   

14.
《社区》2003,(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这是社区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加深对“新型”的理解,着力在“建设”上下功夫,在新型社区总体框架内,努力将社区建设成自治型、管理型、服务型、文明型、物化型、安居型社区。 扩大社区民主,建设自治型社区。民主是社区建设的灵魂,自治是社  相似文献   

15.
杨帆 《社区》2013,(27):22-23
为了创新社区建设运行机制,构筑起科学的社区工作评价体系,突出社区工作亮点,沈阳市铁西区霁虹街道办事处以“社区品牌建设”为抓手,树立五个社区典型,进而实现全面推进霁虹街道12个社区创建品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02,(11):12-13
附:“十五”期间,辽宁省社区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一)高标准推进我省社区建设工作继续贯彻中办 [2000]23号文件以及省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辽宁省社区建设暂行办法》,全面进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区建设工作。总结典型经验,继续深入开展创建社区建设示范区  相似文献   

17.
周晨虹  郭晓晨 《社区》2008,(34):16-18
商品房住宅小区作为新兴的社区类型,存在着诸多新问题,难以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法,如商品房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和业主以及业主委员会之间关系不顺畅、社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创开元山庄社区的社区建设被称为“开元社区模式”,是历下区通过社区建设解决商品房住宅小区问题的典型模式。为了了解高档商品房住宅小区社区建设中的问题,笔者对中创开元山庄社区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8.
蔡旭周萍 《社区》2015,(9):14-15
如果社区“干部”告诉你:不需要“跑社区”、不需要“等社区”,工作人员会把“服务办公室”设到你家客厅,职权范围内的大事小情“社区帮您跑”,你会嗤之以鼻还是感到不信?  相似文献   

19.
张天虹 《社区》2023,(9):36-37
近两年来,江苏省淮安市生态文旅区在创新性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省级试点项目”过程中,健全完善了“144N生活汇”社区治理模式,有效助推了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基层治理的社区基础。这一治理模式从社区作为居民多元生活共同体(形象称之为“生活汇”)的基本属性出发,以有效解决居民群众的多元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构建社区治理体系和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20.
伴随国家城镇化迅猛发展,新型城市社区建设也在迅猛推进。在城市化变迁与发展过程中,拆迁安置“新市民”能否适应新的城市化社区发展环境,新型城市化社区如何建设,成为目前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回顾社区变迁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以一个典型“二元社会”农牧场的城市化社区变迁为例,揭示拆迁安置社区在城镇化变迁过程中的嬗变价值。研究发现,“二元社会”农牧场变迁为“新市民”社区,不但给社区建设带来了新课题,同时也使“人的城市化”建设迫在眉睫。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使“人的城市化”理念得以落实和彰显,是“新市民”社区建设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