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想念梅姨     
梅姨去世的那天,欧伯回到拖车里,默默度过了当晚余下的时间。这辆老旧的拖车就是我们的家。在我六岁那年,我可怜的母亲不幸病故,她所有的兄弟姐妹把我从一家传递到另一家轮流寄养,却没有谁愿意长期抚养我。  相似文献   

2.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在这个日子,我这个做儿子的本该陪伴在母亲身旁,为她庆贺生日,而我却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偏远小镇的工地上。母亲22岁那年经媒妁之言嫁给了28岁的父亲。当时的母亲是村中的一枝花,父亲是人民公社的会计。可父亲的家当却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的那种寒伧。分家时,他们得到的全部财产就两间土砖房和一张桌、两副碗筷。  相似文献   

3.
我和我的老伴已经共 同走过了54个春秋。 1946年,18岁的我和 14岁的她,按照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结为百年之好。老 伴没有文化,却非常贤淑。 在她心目中,家庭,家庭中 的老老少少就是她一生的 追求和生活的全部。也许正是基于此,我才可能 全身心投入工作而无后顾之忧。 风风雨雨半个世纪,好多事情早已被淡忘, 然而有一些事情却历历在目—— 1958年仲夏,我母亲不幸患了食道癌。当 时,医疗条件较差,只能在家中保守治疗。这可苦 了我的老伴。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她每天得做 五六顿饭,因为我母亲吃了就吐,吐过又吃,她端饭端水倒呕吐物,还要照顾刚刚入学的大孩子和  相似文献   

4.
恋物女子     
她生命中的男人似乎都是更多地属于外面的世界,家只是他们的港湾。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常常出差,母亲料理家庭里的全部,照顾她和两个姐姐。 父亲只要出差回来,一定给母亲和她们姐妹仨带礼物,有时哪怕只是一人一双丝袜,也会让盼归的她们欣喜。那时候在她的生活中,有一种没有具体时间但是却可以命名的节日。那就是“盼望父亲回来的日子”。  相似文献   

5.
吴国平 《社区》2005,(19):50-51
今年42岁的卢女士,8年前与丈夫离异了。她和17岁的女儿小敏相依为命。2000年,她被查出癌症。就在与病魔艰苦抗争的5年里,女儿小敏从乖巧伶俐的小女孩变成了叛逆少女。作为母亲,卢女士觉得女儿的现状比自己的身体更让她担忧……  相似文献   

6.
母亲身材高大壮实,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是女人身男人体的女性,却不知为什么双脚跛了,行走不使。就是这双跛脚艰难地走完了她90年坎坷人生。母亲常年穿袜,袜子是自己用布片做的,好似庵里的尼姑穿的一样。就是炎炎的酷暑,村民们都赤脚劳作,可母亲仍布袜裹脚,我想这可能是脚残难行的原因。母亲80岁那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路上很滑,母  相似文献   

7.
因为工作的原因,生下女儿悠悠之后,她一直由外婆和阿姨照顾。和外婆还有小姨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很听话,可是每次我下班后去接她,她就会千方百计地和我作对,要么是缠着我不肯好好吃饭、睡觉,要么就是故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变成了“两面派”的问题儿童。害得我经常抱怨母亲说:“这孩子这么不听话,都是你惯的!”母亲宽容地笑笑说:“她还小呢!”  相似文献   

8.
蒲苇 《新天地》2011,(3):6-7
梦想"骑游天下"谢厚国1949年5月生于重庆,七八岁时便学会了骑自行车。而她真正与单车长期亲密接触,则始于母亲曾遭遇的一次车祸。1994年,谢厚国的母亲不幸遭遇车祸。那时谢厚国既要上班,又要照顾母亲,忙得团团转。于是,她就把单车当成自己的"专车",每天骑着它来来往往。半年后,母亲基本痊愈,而她和自行车的感情却越来越深了。  相似文献   

9.
月光母亲     
马田 《社区》2002,(16):45-45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  相似文献   

10.
正14岁,黄妮超就被无情的命运判了死刑,可娇小的她却坚强地说:"我不能死,我还没有上过大学……"在与死神长达5年的赛跑中,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方医科大学。一家人还没来得及为她庆祝,操劳过度的母亲就被医生诊断为糖尿病、中风,偏瘫在床。黄妮超开始边上大学边打4份工,一部分钱用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一部分钱用以母亲的医疗费。母亲的病渐渐缓解,而她的红斑狼疮却愈发严重。2011年11月6日,黄妮超病发住进北京协和医院。想想10年来与病魔抗争,她感觉太累了。于是,她写下一篇篇"临终日志",表达对生命不舍和对父母未尽孝的遗憾。正是数篇"心揉碎了吐出的文字",像寒冬里的一股暖流,震撼了尘世间无数颗善良的心,在网络世界掀起情感巨浪。  相似文献   

11.
文明 《山西老年》2014,(3):28-28
王淑萍,62岁,2001年从运城市建筑工程公司退休。自己的五位老人去世后,她就把目光锁定在身边的老人身上。她传承母亲乐善好施的美德,邻居或街巷里有需要帮助的老人,只要她知道了,就一定去帮一帮。平日里陪老人聊天,逗他们开心。逢年过节买些好吃的送过去。经她照顾的老人去世了,她就又另找目标。当她得知一位80多岁的范阿姨是独居老人时,  相似文献   

12.
难请的保姆     
刘卫 《社区》2011,(24):47
母亲的眼睛高度近视,她的一只眼睛几乎失明,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有一次,父亲偶尔在电话里谈起,说母亲做事时不是被拖把绊着脚,就是晒衣服看不清绳子。我们兄妹几个都不在身边,知道这个情况,心里非常着急,赶紧托人请个保姆照顾二老的生活。邻居王婶是个热心肠,将四十岁左右的郭嫂介绍过来,说她做事麻利,脑筋活泛。郭嫂上岗后,果不其然,把家里打理得清清爽爽,热饭热菜端  相似文献   

13.
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乡文水县有个西庄村,在这个三四千口人的村子里,传颂着翟果仙几年如一日,悉心陪护照料久病卧床的母亲的佳话。果仙现在45岁,弟妹九个,她排行老大,从七八岁开始,她就成了家务繁重的母亲的好帮手。小时候每当放学回家,她不是照顾弟妹,就是帮母亲洗锅做饭。初中毕业后参加了工作,仍时时关心着父母。十年前,母亲患了糖尿病。当时果仙的女儿在外地上学,她所在单位供销社实行了承包制,她不顾家庭经济需要,毅然决然离岗回家,昼夜守候在母亲身边。1995年后,母亲病情逐渐加重,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更好地照料母…  相似文献   

14.
徐国静 《社区》2004,(17):36-38
两个母亲的泪水,诉说了什么三年前,我接到杭州一个母亲打来的电话。她说她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学习和工作都不让她操心,就是谈对象遇到了障碍,与人相处特别难。她发现女儿情商太低。她已经退休了,但她要用后半生来帮助女儿,直到死,一定给女儿补上情感这一课。我被这个母亲深广博大的爱所感动。一年以后,我去杭州演讲,那位母亲来看我,她有些悲观地告诉我:她的努力起色不大,女儿对人还是不信任,甚至拒绝和排斥。春节的时候,她打来电话说:“我绝望了,最近我从早期教育的一些书里知道,孩子情商开发的关键期是3岁以前,而那个时候,我整天忙于工作,…  相似文献   

15.
刘明 《老友》2021,(2):50-50
我的母亲90多岁,由我兄弟四人轮流供养,一年之中,每人供养三个月。我离母亲较远,以前都是请人照顾她。去年因为请不到人了,我只好自己回去服侍她老人家。春节一过,我和老伴回到了老家。老伴不是我的原配,她和我在一起生活还不到一年,也没见过母亲,我私下里想,这次她会怎样对待母亲呢?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在新闻里看到孟佩杰的故事时,我就被深深感动了。1991年出生的她,5岁,生父因车祸去世,不久生母因病去世;8岁,养母刘芳英因病瘫痪,养父则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孟佩杰与我年纪相当,却已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艰辛。她的童年就是在照顾养  相似文献   

17.
严云燕 《社区》2015,(9):29-29
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下邵社区有这样一支志愿者队伍,她们由十个姐妹组成,妇女帮助妇女,甘做困难妇女的贴心“娘家人”。 姚张村的林娟因病瘫痪在床已经四年多了,平日里只有母亲和丈夫照顾,但母亲年迈、丈夫要工作养家,除了照顾她饮食之外,对家务也有心无力,生活着实不易。姐妹驿站成立后,林娟就成了首位帮扶对象。  相似文献   

18.
老张和老李几年前就光荣退休了。他们是老同事,又是老棋友。最近,受单位照顾两人幸运地分到了新房,而且是同楼同层门对门。这样的美事本该高兴都来不及,可他俩却都犯了愁。为啥?原来,他们要搬进去的那幢楼,家家都装有电话机,人称“电话楼”。老张和老李愁的就是那小小的电话机。拿他们的话说,既然成了“电话楼”的一员,搬家不装部电话,太掉价啦! 于是,老张兴冲冲地搬家了。搬家那天,在众目睽睽之下,老张亲自捧了一台红色电话机进了新居。事后他还眉飞色舞地对老李说:“虽然这电话是自己掏腰包装的,可好歹也没有在‘电话楼’里掉价!”  相似文献   

19.
一位年轻的母亲,不幸患上癌症,因为化疗,她的一头秀发渐渐掉落。那天,4岁的儿子星星好奇地打量着她,问,妈妈,你的头发哪里去了?她看着一脸天真的儿子,心如刀割,但脸上却笑着,她说,妈妈的头发,去了天堂呀。然后,她装着很神秘的样子,悄声对儿子说,星星,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不要告诉别人哦。孩子兴奋地承诺,  相似文献   

20.
1970年,刘若英出生于台湾一个富贵之家,母亲是韩国人,父亲是海军,她还有个姐姐叫刘若玉。父母价值观不同,性格也不同。父亲天性幽默浪漫,天塌下来都不担心。母亲为人处世要求尽善尽美,刘若英出水痘那天,母亲居然跑去照顾亲戚家发烧的女儿,认为这样才是为人周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