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好邻居     
米丰 《老友》2010,(5):16-17
我们家的邻居是老两口,两人都六十多岁了,儿女均在外地工作。这老两口由于和我父母投脾气,所以成了我们家的常客。每天,他们都要到我家聊上一阵。  相似文献   

2.
申荣 《老友》2007,(10)
秋高气爽,重阳登高。在中国传统的敬老节到来的时候,老年朋友聚在一起,自然会聊到儿女孝顺问题。笔者的一位朋友说,他们老两口今  相似文献   

3.
王淼 《21世纪》2008,(3):38-39
"还差一个便士"我刚到英国时,寄住在一对退休的英国老夫妇家中,他们的儿女都已搬出去,剩下老两口和半座小楼。把其中的一间房租给我住。英国有一个传  相似文献   

4.
余颖  童雯霞 《社区》2004,(24):26-26
河北人叶先生在洪德路租了套房,一个月后,又把妻弟家、妻妹家还有老乡二十几口人统统拉到他周围“安营扎寨”。为何独钟于此地?他的回答很痛快:“古人都说择邻而居,我们就是冲着这里的‘老广’邻居那份热情来的!”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素有“相邻扶助”的好传统:居民外出时,可以把家门钥匙放心地交给邻居,或者把孩子安心地托付给街坊,谁要有个头疼脑热,邻里都有个照应……原住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的何文远夫妇都已70多岁。儿女出国后,要买栋房孝敬他们,老两口揣着钱满广州考察了大半年,最后花30多万元买下了南华西街龙武里一幢3层半的小楼…  相似文献   

5.
《山西老年》2013,(9):12-13
在许多城市,都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从家乡"漂"到儿女身边,有的是为了和儿女团聚,有的是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照看孙儿孙女。这些老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老漂族"。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老漂族"成员会越来越多,正在成为一个日渐被关注的社会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6.
国庆那天中午,儿女们因忙于工作都顾不上回家吃饭,临近中午时分,老伴说孩子们都不回来吃饭了,咱们也不用在厨房忙乎了,今天过节,咱们也出去潇洒一顿算了。那天,我们俩到了宿舍附近新开的一家“民间食府”。一进门,热情的服务小姐就把我们老两口安排到了一张小桌上,先给我们倒上茶,随后又拿来菜单让我们选菜。我大体溜了一遍,觉得所有的饭菜都很贵。就将较便宜的菜肴选了几样。此时老伴一再说:“咱们俩出来吃饭的机会不多,今天又是过节,你就不要考虑花多少钱了,想吃啥就点啥。”老伴的几句话好像一股暖流流淌遍我的全身。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将…  相似文献   

7.
我和老伴移民美国时,都早过了花甲之年。 儿女定居加州,孝顺的孩子们担心我们在国内年老无靠,有病有灾没人照料,执意将我们老两口接来身边。他们哪里料到,在工作岗位辛苦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在北京的退休生活过得轻松愉快而且充实。然而,为了解除孩子们在美国的“后顾之忧”,我们恭敬不如从命,心不甘情不愿地来到这远离家乡万里之遥的美利坚。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4,(23)
在北京市东直门街道新中西里社区12号楼王新月老两口家中,经常响起“叮咚”的门铃声,每当铃声响起,王老夫妇就会立即打开门,到对门89岁的孤老户方淑文家中看看老人有什么需要。原来,这个门铃不是有人来访而是有人求助,它是居委会专门为了帮助社区孤老户而安装的,他们将门铃直接连线到离孤老户最近的低龄老人家中,在孤老和低龄老人之间搭起了救助的渠道。刚刚安装救助门铃的时候,王新月老两口也有顾虑,担心自己照顾不好方淑文,因为他们自己也已经是近60岁的老人了,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同意了。他们说,只要自己还动得了,就一定会尽力。此后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老趣     
我们老两口,她大我仨。人们都说:妻大三,抱金砖。我们结合已逾“金婚”。虽然说不上抱金抱银的,但日子过得也舒坦,儿女双全,不愁吃穿。 我的老伴儿,已是古稀以上的年纪。固然古稀今不稀,她精神矍铄,嗜好劳动,人称“老来忙”。可我那老闺女却总是嚷嚷:“妈,可别把您累着了,您是咱家的开家元勋,功劳卓著,该享受享受啦!”每到这时,我老伴总是乐呵呵地揪住老闺女的耳朵:“死丫头,就是你嘴甜。”老闺女边挣扎边向我使鬼脸溜进了闺房。于是老伴  相似文献   

10.
儿女十六七岁时,常常跟父母争“人”的权利,让父母平等地把他当“人”看待。“人权”,实际上是独立权,特别是犯错权。反过来,父母跟儿女说,你们也要把我们当“人”看,儿女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会不解、会愕然、会完全不接受父母的请求,以为父母得了痴呆症。  相似文献   

11.
高华琴 《新天地》2011,(9):151-151
教育是“根雕”的复杂艺术,“爱”是教育的主旋律。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教师要热爱学生,应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女手足,对他们的关心、热爱和责任感还应超过自己的儿女手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  相似文献   

12.
秋游绵山,偶有巧遇。那天傍晚,我们旅游团准备于“水涛仙谷宾馆”休息。刚下车,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忽然发现一位坐着轮椅旅游的老太太,她由3位子女推着、呵护着走向宾馆。看上去,老人家的儿子有40多岁,两位女儿也都有30多岁。上台阶时,儿女们有的拉车,有的拽轮子,有的开道,那样子是生怕碰着自己的妈妈。当时,我心里一颤:带这样的老人来游山,真是受罪呀!晚餐后,我信步走出宾馆。仙谷中灯火灿烂,夜景十分美妙。蓦然间我听见小桥上有人细语:“妈妈,快看这美好的夜景!”又有声说:“妈,你凉不?”我循声一望,又见那3位儿女推着老太太出游,女儿…  相似文献   

13.
朱金良 《社区》2012,(5):31
2011年12月16日,湖南省桃江县桃锰社区年近八旬的陈老伯来到社区办公室,说了一连串的"感激不尽",感谢社区工作者帮他们老夫老妻重归于好。陈老伯和郭妈结婚50多年,一路风雨走来,共育有4个儿女。由于子女多,家境困难,一直磕磕碰碰,夫妻感情不和。特别是老来矛盾升级,前几天发生激烈争吵,摔碗摔碟,郭妈一气之下把陈老伯赶出了家门。社区好说歹说把老两口说和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有些儿女赡养老人,竟然附加一些苛刻的条件。前几天笔者在辽宁省北票市花果山公园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推着儿童车,哄着孙子,满面愁容地在向别人诉说。她是从农村来的,她的大儿子经营蔬菜大棚,赡养老爹,由老爹给他看园子做零活。小儿子在城里经商,提出可以赡养老妈,但条件是必须给其带孩子做饭。老两口都70多岁了,操劳了一生,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娶妻抱子,他们为了自己小家庭利益按各家的需求有条件地赡养老人,使一对体弱多病的“老鸳鸯”被拆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儿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义务,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不管父…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卖房四儿女齐上法庭年过花甲的朱玉泉老汉与老伴彭群英在益阳市赫山区某镇有4间大瓦房。老两口忙活了大半辈子,就在儿女们陆续成家另过,准备安享晚年之际,妻子彭群英却撒手人寰了。三年后,在邻居  相似文献   

16.
父母亲刚离退休那年,整天无所事事,不是这个生病,就是那个不舒服,没让几个儿女少操心。 有一天,父亲提议:要在家门口摆个卖烟酒的小摊。当时我们很不理解:老两口受了一辈子苦,好容易拉扯大了孩子、孙子,好好儿休息休息,或打打门球玩玩麻将,有什么不好?况且从经济上来说,老两口的离退休费也足够他们生活,可是父亲一定要干。自己修改了家中的木柜子,让邻居选了个好日子,开业了。 起初的日子,我只是趁中午有时间尽量地去帮他们,替他们看摊。当然尽管如此,心里也觉得十分惭愧。如果我们有个高收入的工作,每月给上他们大几百块钱,也许就不用他们受这种苦和累了。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年刚出摊时正值初冬,天气格外冷,而市政府整顿市容又不让往外推防风活动车,只有在风地里硬吹着,真够老两口受  相似文献   

17.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初唐诗人王勃“送社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名句,其中“儿女”一词,最流行的说法是解为“青年男女”或“小儿女”,见于修订本《辞源》和大多数唐诗选本,无须举例。近年来有些同志否定了上述解释,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他们提出的新解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如刘逸生同志在《唐诗小札》(重订本)中说;“追溯此词源头,还是以泛指感情脆弱的孩子较妥。”李文初同志在《释王勃诗中的“儿女”》(载《江汉论坛》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从中推断出一个结论:“儿女”一词,在古时除父母称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仲茜 《山西老年》2014,(1):31-31
都说“积芥防饥,养儿防老”,可今年92岁的谢双燕和87岁的周树萍夫妇却为此感到失望。年轻时他们领养了一个女儿,可谁知待年老时,女儿却离家出走,不见踪影。如今,老两口一个中风偏瘫,一个腿脚不便,生活很艰难。幸而遇到热心邻居商月云,像女儿般照顾他们,还帮助老人完成心愿。老人很欣慰,激动地说:“终于有了依靠,日子好过多了。”  相似文献   

19.
寻找快乐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很不开心,于是他打算到民间去寻找快乐。他问了很多人,有的说:“你拥有了权利就会快乐。”有的说:“只要你拥有了金钱就会快乐。”国王摇了摇头说:“这些我都有,可是我还是不快乐。”国王继续往前走。他来到一块田地前,看到一位农民一边唱歌一边干着农活。看起来很快乐的样子。国王走过去,看见他没有穿鞋,于是便说:“你连鞋子都没有,为什么还那么快乐?”农民说:“因为我有那么多稻子,到丰收的时候,我就可以有好多双鞋子。”国王说:“可是现在稻子还没有成熟呀!你仍然什么都没有。”农民说:“你看它们长得多么好,就像我的…  相似文献   

20.
黄岩柏同志的又一部专著《中国公案小说史》问世了。我作为他的老友,自然为之高兴。其实,不仅高兴,也长吐了一口郁结之气。“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有的学者这种话,听来就够令人窝火了;孰料又有国外学者说:整理中国公案小说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他们肩上了。这话就更令人窝火了。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我还没有小气到不准外人染指的程度,而是自愧不肖,未能尽整理优秀遗产的子孙之责。今天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