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抱抱妈妈     
母亲生我的那天,还去山上砍了柴。挑着一担柴回家时,母亲肚子突然痛了,她放下柴,走到树林里躺下来,20分钟我就生下来了。母亲咬断脐带,抱着我下山了。小时我身子弱,常常生病,母亲隔几天就得抱着我上医院。  相似文献   

2.
一母亲来电话,说姐姐病了。我一听就急了,印象中姐姐是铁打一样的人,怎么会生病呢?母亲说:"你姐姐肝上长了个东西,恐怕不好,你想办法凑点儿钱吧。"  相似文献   

3.
字条     
每次给母亲留字条,母亲都 会很激动。9岁的时候,我给生病 的母亲买好早饭,然后留了字条 悄悄上学去了。中午回家,母亲一 把抱过了我,把眼泪滴到我肩膀 上。那张字条上写着:妈妈,我去 上学了,早饭在厨房里,您一定要 吃,这样病才会好的。 青春期后,我变得叛逆。有一 次我郑重其事地甩下一张纸条, 头也不回地逃离了母亲。那张字 条上写着:我不想被你管了,我要  相似文献   

4.
那是我最绝望无助的一段时光。父亲去世,频频生病的母亲无力继续供我念书。我在困顿的生活里试图作最后的挣扎,于是写了长长的信,给一家报社,希望能够有人资助我圆  相似文献   

5.
正她温暖了我苦难的童年我的童年有两大苦难,一是失去母亲,二是饥饿难忍。1960年的中国是饥饿的,5岁的我在幼儿园里,最深的记忆居然是爬到槐树上撸树叶子吃。我最难忘的记忆是,我和哥哥不管谁去盛粥,都会先盛出一碗米较多的,放在锅台上,那是留给母亲吃的。自从生妹妹之后,母亲一直在生病,极需营养。可是,连病带饿的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年仅29岁!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唠叨     
《老友》2014,(8)
正母亲爱唠叨,并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她年轻时就爱唠叨。母亲为我们做的事,因为唠叨,常常抵消了她的功劳。小时候,她为我做了一双新布鞋,我穿上后很合适,心里对她充满了感激。可是因为我在外面玩时不小心让布鞋沾满了泥巴,母亲见了,先是大发雷霆骂了我一顿,然后就唠唠叨叨:"玩,玩,整天就知道玩,干脆不要穿鞋,省得我每天为你洗衣刷鞋……"她这一骂一唠叨,我穿新鞋的感觉、对她的感激全没了,还平白对她生出许多埋怨。父亲生病在床,母亲一直照顾得很周全。可是母亲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内疚     
正我10岁那年,父亲随东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医生说,因为母亲生病,妹妹不能吃母亲的奶。哥哥已上中学,每天给母亲熬药,指挥我们将家庭乐章继续奏下去。我每天给妹妹打牛奶,在母亲的言传  相似文献   

8.
为妈妈梳头     
母亲生病住进了医院,有一天,我偶然听到她对别人说:"我现在最怕、也最难的事是梳头。两只手好像有千斤重,举不上头。每梳一回,都是疼痛难忍、满头大汗……"可我每次去看母亲,见她的头发都梳得非常服帖、光洁。真不知道老人家为这么简单的事,竟花费了那般大的力气。作为人子,我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9.
智斗推销员     
江德斌 《社区》2009,(33):62-62
初春时节,天气忽冷忽热地捉摸不透,生病的人也多了起来。母亲打电话来,说小侄女发烧,她爸妈没时间,要我陪她们去医院。  相似文献   

10.
想吃玉米粥     
小时候,我家人口多,粮食总是不够吃,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七口人住的是几间昏暗的茅草房,有一次我因为生病,躺在床上几天不能动弹。见我面色蜡黄,母亲用一只青瓷花碗,盛了半碗玉米粥送到我的床前。可我却对那只青瓷花碗看都不看,做梦一样不停呢喃:"米饭,我要吃大米饭!"那个饥饿年代,哪能天天总有大米饭呢?如果能吃上一顿米饭,就是奢侈了。记得有一次,为吃半碗油炒饭,我还挨过父亲的打。那晚,母亲从生产队放夜工刚到家,父亲将仅有的半碗油炒饭递到母亲面前。  相似文献   

11.
桂枝香     
桂花在金色浮跃的芬芳中舞蹈,带着新生的喜悦,面具下剥落出坚强的面颊。我深信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有一种灵动、跳跃的美。桂树便是这兴衰的精灵。从前,只是单单倾心于桂花甜润的香。直到那时,我才明白,桂树的荣与枯,桂花的开与落,原是在娇羞下隐  相似文献   

12.
终于说动父亲和母亲,去作一次体检。母亲起先有些不情愿,几十年来她都是病后求医。在她看来,没病花钱问诊,显得过于奢侈。但禁不住我再三劝导,她还是勉强答应了。从儿时至青年,每逢我生病,父母都如影相随,饭食不香。而我带着他们走进医院,这是第一次,一路上,父亲和母亲沉默不语。清晨的阳光,照耀着他们略显苍老的面庞。春节时,他们去染过一次发,现在,白发新生,半白半黑,恰似故乡那白墙黛瓦的老屋。医院里静悄悄的。在一台仪器前,他们彼此谦让着。母亲瞪了父亲一眼,父亲这才解开衣扣,躺了上去,露出瘦而扁平的腹腔。母亲不敢看医生,也不敢看父…  相似文献   

13.
有位朋友的母亲做得一手好莱,退休后每天总要到市场上去逛一逛,买些全家人吃的菜,常常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菜色,把全家人的口、胃侍服得伏伏贴贴的。看着日渐福相的朋友,我直羡慕他的口福。久而久之,她母亲养成了每天逛市场买菜的习惯,如果有一天生病了,或是别的缘故没能去,她心里总会  相似文献   

14.
我的老家在农村。20世纪60年代,父亲虽在矿上工作,但那点工资很难维持一家10口人的生活。母亲吃苦受累,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偷偷地养了20多只母鸡,用鸡蛋换点粮食、换点盐,艰难地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那时候,读书不要多少钱,每个学期只要交三五元学杂费,可这区区三五元钱却常常愁煞了我的母亲。为了供我上初中,母亲卖了家里的布票,还卖掉了出嫁时外婆给她的惟一的陪嫁——一只银手镯。这些往事,我只要一想起,眼里就有泪。1974年,我高中毕业来到阳泉四矿当了一名煤矿工人。当时,每月工资70多元,除去伙食费,所剩无几。家里父亲常常生病,弟弟…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记忆中,生病是一件既痛苦又幸福的事;小时候,我体质弱,经常生病,为此遭了不少的罪,但也偏得了不少幸福:生病时,爸妈的声音是柔柔的,动作是轻轻的,目光是关切的;生病时,我会得到父母的充分重视:他们一会儿摸摸我的头热不热,一会儿问我嗓子痛不痛;生病时,我会得到很多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平时爸妈不给我买玩具,说是价钱太贵,等降价时买。如果赶上我生病,情况就不同了。我一提出来,没费多大劲儿他们就同意了;生病时,还不用去幼儿园。总之,好处太多了。可是一上小学,我的身体逐渐好了起来,爸妈的呵护也渐渐少了:他们对我说话的声调越来越…  相似文献   

16.
《北方人》2006,(4)
我背着远行的行李,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睡窝棚,吃盒饭,在脚手架上挣扎,已经三年了。三年过去,我没有回过一次家。就因为母亲迷信。我的家在渝东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里山高、坡陡、地瘠,村民们食不果腹,却迷信成风。光秃秃的山梁上,随处可见一些石砌的小庙,一只香钵,袅袅飘腾一些缭绕的烟。而母亲,则是村中的神婆。哪家大人小娃生病了,或哪家六畜不顺丢失财物了,则去找母亲。这个时候,母亲就会搬出她那套行头——一块红布巾,一件红褂子,急火火地随来人而去。然后是烧香,祷告,打卦,跳大神,然后将主人家供在案头的刀头(一块腊肉)、祭鸡(用该鸡鸡冠血祭祀过的活鸡)取走。  相似文献   

17.
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那一幕: 冬天的时候,母亲生病了.城里的一个亲戚拎着几个橘子来看望。物质匮乏的年代.对于乡下的孩子而言.能吃到一颗水果糖就已经很幸福了.如果能吃到甜甜的橘子.那更无异于过一个盛大隆重的节日。  相似文献   

18.
抱一抱母亲     
《北方人》2008,(2)
他感觉和母亲隔得很远,也许是长大了,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回家。但这次,他却必须回家了。母亲生病了,住院了,从医  相似文献   

19.
在太原市迎泽大街财贸大楼宿舍院内,有一个家喻户晓、人见人夸的孝子,他叫张宝玉。张宝玉是山西省水工机械厂的工人,今年49岁,因照顾长年生病的父母,至今没有结婚,还是孤身一人。父亲于1998年去世,现在他和80岁高龄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张宝玉共有姐弟4人,父亲在世时,是山西省商业厅职工食堂的一名炊事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宝玉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原先姐弟4人经济收入都一般,现在张宝玉待业下岗,父亲去世后母亲每月的抚恤金仅125元,生活相当困难。在一个天气炎热的下午,我前去采访这个家庭。一进门就看见一位瘦弱的老妇人坐在一…  相似文献   

20.
张前 《社区》2013,(25):52-52
我的身体素质不错,一般很少生病,这十来年,只去医院看过一次病。那是六年前,有段时间小便灼痛,下腹发胀,排尿不畅,去社区医院看过医生后,诊断是急性肾盂肾炎。开了一些药,回家吃过后,也不见好转。母亲四处为我打听治病的良方。那天她出门回来后,手里拿着一把玉米须子,进门就跟我说:“一个老邻居给了我一些玉米须子,人家说,用这东西煮水喝,你的病情肯定会见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