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兼评“民族国家消亡论”和“积极的民族主义论”庞中英本文就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心观点是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民族国家的终结,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经济全...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个基本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也都有一个社会距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不同,这一人际关系也就发生着微妙的飘摇与变异。韩国这个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国家,其社会制度与我国截然不同,但其传统思想和文化却与我们一脉相承。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韩国人不可理解之处,韩国人的社会中也有许多我们不可思议之处。韩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近又远。韩国人与人之间很近。有一个语言上的例子:韩国话中“我们”的使用率很高,在需要使用“我的”这个词时,韩国人常常用“我们”来代替了。“我们学校”、“我们…  相似文献   

3.
曾如刚  王璨 《社科纵横》2009,24(5):172-173,176
浪漫主义诗人都有一定的死亡情结,这种死亡是审美意义上的。本篇论文选择以“死亡”这个主题为切入点,在对济慈的代表诗作《夜莺颂》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试图发掘这首诗死亡主题的丰富复杂的内涵:死亡不是一般意义上对生的残忍剥夺,不是简单的消亡,而是对丑陋的世界的否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成。对死亡的迷醉体现了同样强烈的对永生与重生的渴望。死亡不是终结,而是通向永恒诗意王国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现在老百姓有了不平的事就找信访局,说明政府在百姓心中有位置。老百生所希望的是政府能为他们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国家新的《信访条例》出台后,更强调了信访的“救济行为”,体现了政府的人性化服务。我们说建设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人际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没有摩擦,没有争端。社会上,事事公平,人人有序,老百姓尽情地享受人类文明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不过,在我们目前,离这个美好的愿景还有很长的距离。快步驶向理想的彼岸,停访息讼,信访人——和谐社会的“光明使者”应担当起此社会重任。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海德格尔提出两个问题。第一,“现时代的哲学已经进入了自己的最后阶段,这意味着什么?”第二,“在哲学终结之际,存留给思想的任务是什么?”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海德格尔指出,与单纯的衰落和终止相反,哲学的“终结”由形而上学的完成所构成。“我们在否定的意义上将某物的终结过分轻易地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终止,理解为连续性的缺乏,也许甚至理解为衰落和无能。与此不同,我们所说的哲学的终结意指形而上学的完成。”通过导致空间式隐喻的认识论注解,海德格尔力图以其独特的风格阐明自己的观点:“‘终结’(end)一词的古老含义与场所(place)一词的含义是相同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抽象劳动”是永恒范畴还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争论不休,看法不一。我们认为,要求得对这个问题看法的一致或接近,有必要搞清楚特殊劳动和一般劳动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相互关系。在我们看来,从事产品生产的劳动客观上具有二重性,即特殊劳动和一般劳动的二重性。一方面,任何产品,都是在一定特别形式下进行的具有一定有用性质的劳动的产物,正是生产产品劳动的这种特殊性,把各种各样自然属性不同的产品区分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日本历史上的一次社会大变革。这次变革使日本从一个闭关自守的、落后的封建社会和频临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迅速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正如列宁所说,不到半个世纪,日本已同美国一样,显示出西欧类型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上的和民族上的”“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基本特征”。①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明治政府所制订与推行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无疑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东方大都市的上海正在走向美学意义上的优美,明显特征之一就是人民广场的改建成功。如今,我们以为,必须不失时机地宣传人民广场改建工程的指导思想,即:二十一世纪是人类与自然共存的世纪。人类与自然的共存,意味着“主宰自然”的文化观念的终结。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在传统的游牧一农耕文化中,先民们对自然有着深深的畏惧。低下的生产效率和粗放的生活万人,使得人类不至于在很大的范围内、很高的程度上改地摸天。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人类和自然的力量对比。人的主体力量的崛起,使其迅速成为征服自然、所向披靡的主宰…  相似文献   

9.
盛宏寿 《社科纵横》2005,20(5):36-37
经济全球化不断改变着国内外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民族国家的政府治理提出了许多挑战。然而,我们应当参与经济全球化,将经济全球化作为培育市民社会、建设法制政府和学习现代治理理念的一种良好机遇,以促进未来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国荣 《阅江学刊》2022,(3):19-26+172
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三重概念。从传统文化的视域看,其内涵又关乎多重关系。首先是个体之间的交往。人类由个体构成,共同体也基于不同的个体,个体以及个体之间如何建立和谐相处、平等交往的关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涉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共同体建构来说,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于两个维度,一方面个体需要认同社会、融入群体,另一方面社会应承认个体,维护其合理权利,二者构成建构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前提。从更广的角度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涉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概要地看,处理或协调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关系的总体原则是相互尊重主权,互惠互利,走向普遍安全或永久和平。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到“为万世开太平”,这些传统的价值取向侧重于超越具体或特定的民族、国家,以整个天下为关注点。进一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涉及广义的天人之间,即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在理解天人关系或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之时,总体的原则是注重天人之间的相分与互动。天人之间的“共美”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形而上的前提,也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夏学銮 《社会福利》2006,(12):24-25
由于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使得我们这个“未富先老”的前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财政上更加矛盾百出,捉襟见肘。按照国际上的通常界定,公共服务系指由政府系统为市民所提供的福利服务,包括社会保障、医疗照  相似文献   

12.
四、那乃 在赫哲族的一系列民族名称中,“那乃”一称为人们所熟知。对这个名称的含义,一般解释为“本地人”的意思。这是因为满语、赫哲语“地”叫做(na)(那);赫哲语“人”叫做 (nai)(乃),它同满语“人”(ni-ja-l -ma](尼亚勒玛)是同一语词。对于“那乃”为“本地人”的这种解释,为多数人所接受。现在,我们想对那乃一称的其他含义,试作探讨。那乃这个民族名称同该旅其他名称一样,都同这个民族远古时代尊崇日鸟的原始信仰有关,是远古时代的观念形态的反映。下面就从那乃名称与神马和太阳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 1.那乃与乌鸦 同赫哲族有共同…  相似文献   

13.
走向现代化中的国家与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关系到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自主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必须加以正确认识并妥善予以处理。首先,要弄清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起源问题,充分认识国家自主性对于满足社会需要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其次,要在实际中分析政府(国家的具体化)与社会之间的应然关系和实然关系,尤其要了解我国目前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选择一种既从现实出发又有努力方向的解决办法。第三,目前我们应该朝三个方向努力:一是增强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作用;二是彻底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企”、“政事”分开;三是为发展社会自主力量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培植与政府权力相反的自下而上的权力。  相似文献   

14.
徐峰 《北京社会科学》2015,(10):103-110
对“应得”概念的讨论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所谓“应得”是根据公民的“德性”分配公共职务,启蒙运动宣扬的自由、平等与民主等理念改变了“应得”的历史传统,它赋予公民以“自治”和权利意识,让人们意识到可以依凭个体的自主行动来“应得”社会的基本益品。当代正义理论家罗尔斯等人区分了“应得”和“反应得”,将超出个人控制、受运气因素影响的“应得”(如自然天赋、社会地位等)排除在分配正义之外。罗尔斯等人的区分深化了“应得”理论的思考。当代社会对“应得”的讨论还进一步扩展到人类与动物、当代人与未来世代以及民族国家和全球共同体之间。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国“国学”概念的提出并由此引发的讨论,是受到日本思想界同类概念的影响。中国近代学者提倡“国学”,首先是与“民族国家”概念的引入有关,承载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目标。因此,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世界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其次,“国学”观念也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学术制度和学术观念的冲击时,反思、理解传统中国知识体系的一种努力。由此,应将“国学”视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它可使人意识到学术传统的独特性和中国自身价值立场的重要性,但这不意味着拒绝西方的学科体系。同样,国家的认同强调,也不应视为对于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的忽视。  相似文献   

16.
田海林 《唐都学刊》2011,27(3):41-43
一、政府的公共性与公共政府的历史要求 (一)公共性是政府的本质属性西方政治学家对政府公共性的历史讨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城邦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正义,“我们在建立我们这个国家的时候,曾经规定下一条总的原则。这条原则或者这一类的某条原则就是正义”,正义即“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分内的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4页)。  相似文献   

17.
世界银行关于世界发展的年度报告强调要控制人口,在这个问题上发动了一次重大的运动,与8月份在墨西哥召开的联合国世界人口会议的精神步调一致起来,这使得它与里根政府的新正统观念分庭抗礼。世界银行行长A.克劳森说,银行越来越重视与债务国扩大政策对话,包括在卫生、教育和人口控制等方面。“今后两三年内,我们将在20个国家内使家庭计划和人口问题的大部分和(我们所创议的)计划相结合”。但白宫的讲话稿则根据里根的自由市场原理得出其合乎逻辑的结论,认为“更多的人并不意味着发展更慢……的确,从美国的经验和大多数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来看,人口增长曾经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恰是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工业税收以及普遍缺乏自由使人口增长“从本来是发展经济潜力的宝贵资源变成了一  相似文献   

18.
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勒根据电子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学形态的变化和文化研究转向的事实,提出和阐发了文学研究“终结论”,但另一方面又相信传统的文学研究仍有意义并将继续存在,这是一个充满深刻矛盾和张力的悖论式命题。通过对这一理论命题的解读,我们可以领悟到:文学及其文学研究是否走向终结,未必由某些现实条件(如电信技术)所决定,重要的是有对文学与人的生存之永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坚定信念,以及与时俱进、顺时变通的开放性态度。这样就有可能使文学和文学研究绝处逢生,获得新的生机和开辟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生活中,和平与公正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和平导致文化艺术的繁荣和重大的科学发现,减轻人类的痛苦,增进人类的幸福。要为“和平”下一个定义并非易事。2 0 0 1年,夏威夷大学的J.加尔顿教授提出,“和平”可以狭义地指没有战争———按照国家、民族、种族、阶级或意识形态而划分的群体进行的有组织的暴力;“世界和平”指没有外部战争:国家之间的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之间的战争) ;而“内部和平”则指没有内部战争:民族、种族、阶级或意识形态群体挑战中央政府或相互挑战。“公正”的性质和特点则随着时代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1 998…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终结”问题上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基本看法是一致的 ,后世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背离了恩格斯的方向 ,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海德格尔等对“哲学终结”做了极度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