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成名作,在沿袭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流浪汉风格的同时也继承了贝娄其他作品的犹太风格.由于现实人物和贝娄各个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奥吉·马奇历险记>使得贝娄文本成为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文本,各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也自然成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互文本,形成了一个意义更广泛的互文文本网络,说明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进一步验证了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3.
于金红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14-115
以近年来较流行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为指导,从文本互文和文化互文的视角对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了解读。在文学研究中,互文性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借鉴,还包括文学文本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等的关联,因此,互文性不仅仅对文学传统有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可能。通过这独特视角下的解读,笔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莫里森作品中的人物的特性,作者语言的力量,及她的作品在当代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学界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新概念。总体说来,理论家们一致认为在互文性理论下,任何文本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任何文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互文本。因此,读者对某一文本的解读就不再限于单一文本,而是可以借助其他文本或资料作为参考,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建立起一张互文之网来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长篇代表作《赎罪》中大量运用了互文性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了主人公从"犯罪"到"赎罪"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历程,蕴含了作者对人性、对伦理道德的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也极大丰富了这部现实主义批判小说的审美价值与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5.
亚历山大.蒲柏是英国18世纪早期伟大的古典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讽刺和英雄双韵体而著称。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他以自己独特的诗歌艺术完善了英雄双韵体这种写作形式,并加强了文学界的讽刺风格。蒲柏的英雄双韵体具有如下特征:规范、平衡、对偶、简明、清晰、准确。蒲柏的讽刺是气势磅礴的、是充满人生哲理的,他的观点是乐观的,而他对人类和社会的责任心就体现在他的讽刺当中。对英雄双韵体和讽刺两个方面探讨能了解蒲柏的诗歌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6.
胡立新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48-51
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元代有名的小令。从诗境美的创造上看,后者具有诗中有画的视觉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虚实相生的含蓄美、韵味无穷的余味美。从文本细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后者蕴涵深厚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7.
李晓彩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53-55
从巴赫金到克里斯特娃、到德里达,再到罗兰·巴特,"互文性"理论一步一步从潜隐走向敞亮,从笼统概述转向细节研究,从静态的文本分析驶向动态地意义追寻……现在的"互文性"研究在更大的文化空间生发开来,蔓延到影视艺术等文化传媒领域,拓展了娱乐嬉戏的快感传达和文化内涵的深层揭示,也赋予银幕更广意义上的阐释张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文本,《文心雕龙·神思》叠合了多种相关文本的差异性。借助西方互文性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层次、较系统的考察分析,可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也有助于对《神思》作进一步的研究。汉语修辞学中的"互文"手法,在《神思》中也有所运用,对它作同步考察分析,有助于厘清中西"互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指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作品都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对以往作品的模仿.本文对简-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进行体裁上的互文性解读,重点讨论了小说与哥特式小说、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以及说教型小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于《堂.吉诃德》的写作动因,中外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堂.吉诃德》是以骑士小说反骑士小说,实际上,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用骑士小说的形式,以反骑士小说的名义寄托自己伟大的理想,宣泄心中的情感,展示卓越的才华,叙述多舛的命运,摆脱生活上的贫困。因此,本文试从作者自身的角度,采用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重新探求其写作动因,希望能为《堂.吉诃德》写作动因的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是后现代文论中文本本体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和其它文本有着层次不一、程度不等的相互关联 ,对历史小说创作来说 ,小说文本和历史记述文本更是有着内在联系 ,使历史小说创作既能够营造出历史氛围 ,又能使其叙述摆脱知识承传和传播的叙述限定 ,使历史人物从叙述中产生生命力。《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述中 ,以引用、暗示、合并、改写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借用了《三国志》和裴注及其它小说文本的多种记述素材 ,使小说文本呈现出综合性形态 ,既体现出历史叙事的底色 ,更呈现出文学叙事的情韵。具体可从人物描绘、情节扩展和作品嵌入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互文性特征进行初步考察与探索 ,从新的理论视角考察小说的文本构成形态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乔伊斯在各自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和《都柏林人》中分别对各自故乡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于悲愤中诉民族之爱。相较之下,三部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关涉性,对文本进行互文性阐释,旧中国的影像中映射出世纪末爱尔兰的颓废和落后,通过文本对话,分析故事中的镶嵌和关联丰富了文本内蕴,作品题旨在缠绵交织中相呼应,情感弥合了东西方文本的差异,从而更加彰显出乔伊斯和鲁迅在故事中突出的民族之爱,家国之忧。 相似文献
13.
改写是后世文学与文学传统发生互文关系最常见的技巧,也是文学传统得以延续和演进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现代小说对文学传统的互文性改写,所选择的源文本集中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与文学经典三个方面。这些改写之作通过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与文学经典的复制与模仿、拼接与转换、对话与超克,形成一个既具有重复性又具有他性的"复合文本"。重述神话传说、改写历史故事以及重构文学经典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民族文化全新的诠释过程,充溢着作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源文本的理解与认知,是对文学传统资源的深度发掘与创造性转化,重构并丰富了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4.
《到灯塔去》的互文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互文性的解读,揭示作品中的互文关系不仅是对原文本戏谑性地改写,还为文本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使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交互作用,而文本对自身的模仿则是对元文本的一种讽刺. 相似文献
15.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部英语小说,林语堂将文中的互文知识进行重构和扩充并将其传译到西方的语言世界中,这种英文创作过程实际上暗含了一个互文的翻译过程。因此,试从互文性角度来分析《京华烟云》中的翻译痕迹。 相似文献
16.
吴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9):102-103
阿兰.霍灵赫斯特凭借其长篇同性恋小说《美丽线条》荣获2004年英国最高文学奖项曼布克小说奖。霍灵赫斯特和他的《美丽线条》是否当之无愧?我们通过简述《美丽线条》的故事梗概、霍灵赫斯特的背景以及英国、美国主要媒体的述评,可以对该问题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7.
18.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塑造了马丁·伊登这一超人形象,他是作家超人英雄观的显现。马丁·伊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伦敦的超人英雄观:他的超人是野性的,是复杂矛盾的,是追求完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华人》是一个充分体现后现代小说叙述特征的文本,其中经典被复述与改写,原创与模仿被消解;事实与想象,现实与神话趋于融合;文学体裁与类别的界限被打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本文通过对《离骚:挽歌》这一章的互文性解读,联结文本与文本、文本与历史,重建文本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0.
《复活》是俄罗斯19世纪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其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运用“互文性”理论对《复活》(文本)和西方神话故事及《圣经》中伊甸园故事(前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涅赫柳多夫的探索过程体现出托尔斯泰晚年探索人类命运的心理轨迹,是他晚年思想变化后思想的艺术的总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小说与神话故事的相互指涉、互文,作家创作的意图由此得到凸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