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作曲家德彪西是西方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改革者,他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所开辟的独特音乐风格,直接影响了20世纪的音乐创作。在他晚年的音乐创作里,出现了偏离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初现新古典主义音乐特征萌芽的迹象,这对后来的斯特拉文斯基真正形成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因此,对德彪西晚期音乐创作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研究新古典主义音乐乃至20世纪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选择以德彪西晚期钢琴作品《白与黑》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其音乐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初步揭示出德彪西晚期音乐创作出现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2.
网络音乐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获得快速发展,展现着人们对音乐文化的多元价值诉求,表现为网络音乐创作的现代性和生活性.然而,网络音乐创作存在着格调不高、侵害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等不良现象.对此,网络音乐创作应该确立尊重生活、责任感、原创精神的人文价值观念,使网络音乐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创作是全部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本文对音乐创作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探索,作曲家在实际的生活、艺术创作中进行了艰苦劳动,获得大量的成功创作。这其中体现了想象力是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心理能力,音乐创作与想象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鸳鸯蝴蝶派作为影响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在电影音乐创作上同样值得重视。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但在电影音乐研究中,音乐的民族性与政治性的结合,成为新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主调,鸳鸯蝴蝶派的电影音乐创作往往被忽视甚至批判。如果将电影音乐创作者、电影音乐作品和电影音乐观众置于中国音乐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就能看出鸳鸯蝴蝶派对中国电影音乐的贡献所在。20世纪20年代通俗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影响,为后来电影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鸳鸯蝴蝶派小说、电影中建构起来的通俗市民主义空间,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重要环境。鸳鸯蝴蝶派自身音乐素养的培养与诗词曲赋的创作、发表,亦成为20世纪40年代他们投身电影音乐创作的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5.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和声学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也是其他技法理论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和声学、技法理论课、作曲专业课与音乐创作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并且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中,音乐创作贯穿于和声的教学之中,和声渗透在音乐创作教学的始终。分析、研究普通高校和声教学与音乐创作实践的模式,对音乐专业建设与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派音乐家中,贝尔格是非常感性的一位,在他的作品里我们总是能看到超出音乐之外的象征意义。以贝尔格音乐中数字等象征意义为着眼点,探讨贝尔格音乐创作的奥秘,可以阐述贝尔格这种音乐创作特点形成的社会及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7.
蒋祖馨的钢琴音乐创作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特点和西方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中国钢琴作品,他的创作历程反映了建国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风格演变。蒋祖馨丰富了钢琴音乐的创作技法,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音乐创作中形象化手段的总结与阐述,得出形象化音乐审美的价值在于追求音乐的“可视性”、“可知性”。而音乐审美中“可视性”、“可知性”的形成原因之一,即为“付诸视觉”的意欲。“付诸视觉”的意欲迫使人们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形象”,形成了形象化音乐审美方式。形象化音乐审美_方式对音乐走向大众化审美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确定性是音乐的根本美学属性之一,存在于音乐的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当中,音乐创作亦不例外。音乐创作的不确定性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独特的认识方式带来的不确定性;二、创作主体内在情感的不确定性;三、创作过程具有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按语:西方当代音乐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个性迥异的音乐创作理念、形形色色的音乐创作素材、各式各样的音乐创作技巧,凡此种种音乐现象与音乐实践以惊人的速度与广度颠覆着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当下的21世纪,对20世纪音乐的认知必不可缺,对西方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作品及其作曲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与研究,将丰富我们对20世纪西方当代音乐发展历程的认知,填补该领域研究的学术空白。  相似文献   

11.
电子音乐是高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的出现就以视"声音为生命"的音乐原则打破了传统音乐做"音符"的规则.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开辟了音乐创作的操作平台,拓展和丰富了音乐表演组合,对音乐创作路径及样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肖邦音乐创作的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得益于波兰民间音乐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突出地表现在他的50多首玛祖卡舞曲中,许多大型的作品也同样存在,体现了音乐创作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3.
《列子》以文学形式表达了对音乐创作的看法,以为音乐是源自于内在审美情感与外在物化形态的结合,音乐意象是音乐创作中具体个性的情感体验具象化的过程。《列子》描绘了与悲美审美心理相对应的高亢激昂、慷慨悲凉的曲风,充分展示了衰乱之世人们对现实生存的强烈不满,其音乐美学不拘泥于儒道关于音乐与政教的各自所持,从音乐自身出发,就音乐的创作进行了规律总结,对于现代音乐创作理论而言,仍有可供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了麦新音乐创作的思想来源以及音乐评论和音乐组织工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史料考证屈原生活的音乐之乡、音乐之国和受到的良好乐教及音乐素养,分析屈原诗歌中对音乐的描摹、屈原的音乐创作及其《九歌》唐代在民间的影响,认为屈原是伟大的音乐家。  相似文献   

16.
从萧友梅对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教育活动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在音乐上主张全盘西化的人,相反,他为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诸艺术流派争鸣之际,亦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发轫之时。作为文化交融的产物,中国专业音乐一方面在探索不同于西方音乐体系的道路,另一方面试图从中国传统音乐模式中推陈出新。在跨文化语境中,中国专业音乐成为“中国乐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世界呈现艺术自信和文化自强。这些音乐作品能够跨越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在各历史时期、多元学科中进行跨文化书写。尤其近年来专业音乐创作推进了大众文化与学院派之间的融合,凸显出当代作曲家独特的文化观念与基于跨文化对位的“文化书写”。以跨文化视角梳理当代专业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并提炼经典作品中人文与音乐本体对位之特征,探寻其音响空间构成的文化属性,从而彰显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8.
黎锦晖的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从黎锦晖音乐本身来看,音乐的平民性是一个重要特点,在黎锦晖的音乐创作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这一特点,音乐的平民性这一特点至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西方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复调音乐大师约·塞·巴赫及其音乐创作风格为研究内容,论述巴赫在继承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开启主调和声风格乃至近现代音乐思维的音乐创作中所形成的多重风格特征。从历史的视角提供了认识巴赫及其音乐风格较为广泛的文献背景与史料知识,为研究巴赫的音乐文献,把握其创作风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现代作曲技法入手,通过对作品的和声语言、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结合,分析作曲家音乐创作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音乐创作的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