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7年1月,美国女作家米里亚姆·里德第三次只身一人飞往中国.这个冬天,美国阿什兰一直冰天雪地,就像在冬日盼望春天一样,她等待了很久终于等到了冰雪融化,航空公司飞往中国的航班正常运行.赶到旧金山机场,由于出行的人数超员,她眼睁睁地看着直达杭州的飞机在蓝天翱翔,把她抛在冰冷的机场,最后,她改签飞往上海,乘上上海机场开往杭州的最后一班大巴,深夜到达杭州.她说,这次中国之旅是一次大冒险,但是她一路得到了很多中国人的帮助.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之邦,是她一直神往的国家.那么,中国有什么在吸引着米里亚姆?  相似文献   

2.
叶明钦(JIMM.YE)出生在中国福建闽北山区的叶明钦,从小就向往外面的世界,只有在“文革”结束后,才有机会到北京上大学,并在改革初期到加拿大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在80年代中的一个秋天,他以加拿大德培斯(DIPIX)首席代表的身分登上了飞往北京的加拿大西太平洋航空公司的班机。次年,叶明钦加盟旧回公司,1898年秋,他被任命为旧M北京代表处代理总经理,90年代初,SSA公司聘请他到新加坡的SSA亚洲总部主管北亚洲的业务。90年代中,他带上妻子、儿子和女儿又一次登上了飞往北京的新加坡航空公司的航班。他目前定居在北京,任…  相似文献   

3.
(一) 2001年1O月15日,《人民日报》率先发出报道:经国家人事部与联合国秘书处商定,于2002年初将在中国举办第三次联合国国家竞争考试,招聘联合国国际职员。此消息传开,引起众多年青朋友的热烈关注。 上溯11年,也就是1990年2月19日,江苏幸运儿王建始搭乘日航班机,飞往美国纽约市,赴联合国总部报到上班。他是镇江市人,现年49岁,原老三届人,曾在苏北射阳县临海农场种植水稻,而今的身份却是联合国秘  相似文献   

4.
5月13日,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莱恩·约瑟夫森(Brian D.Josephson)教授访问清华大学,并做客清华大学海外名师讲堂第74讲,在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发表了题为“生命,广义的意识以及物质世界”的精彩演讲。这是布莱恩·约瑟夫森第一次来到中国进行学术演讲。  相似文献   

5.
2001年10月7日,就在“9·11事件”所引发的美国对阿富汗空袭开始的时候,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普渡大学工业工程系萨文迪(GavrielSalvendy)教授坐上了从底特律飞往北京的飞机。10月11日,在清新俊逸的清华园,萨文迪教授从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的手里接过聘书。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他成为新中国清华大学第一位年薪10万美金的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建国以来第一位“洋”系主任也就此产生了。在清华工业工程系成立大会上,这个长着金黄色头发、戴着眼镜、身材健硕的美国院士用他那洪亮的声音激动地向来宾发表了就职演说,他的热情深深感染了…  相似文献   

6.
2004年,高岩教授作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首任执行校长来到中国。这一任就是3年,2009年1月,这位苏格兰老外受到上海理工大学方面的邀请,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东游”。  相似文献   

7.
一份申办联合国国际疫苗研究所的报告从中国飞往联合国的有关机构。这是中国首次申办国际性永久研究机构。在亚太地区,韩国、新加坡等8个国家和地区分别递上了类似的申请。如果中国申办成功,研究所将设在北大生物城内。6月底,联合国有关组织将投票决定申办权归属。人们再一次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这里.投在那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年轻科学家身上……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0、I‘v马约尔先生将“贾马德·侯树’什I年科学家奖”的证书发到他的户卜时,竟也不禁脱口而出:“中国人居然得到这个奖,见鬼了!”这位温义尔雅的年轻中国学者则不动,’i色…  相似文献   

8.
1982年2月,42岁的松本聪教授来到中国。28年来,松本聪教授以他的热情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投身于中国的环境治理工作,他的身影活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9.
1984年,还在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的罗斯高(Scott Rozelle)第一次来中国,“当时还有人民公社,公社的负责人说改革肯定不行,他肯定错了。”之后的20余年里,罗斯高一直研究中国的农业问题,他的研究论文几乎都是和中国学者合作而成。而今,他已经成为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的研究浓缩了中国农业30年的发展与变化,也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了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0月19日第8届“蓝色星球奖”颁奖仪式在日本东京举行获奖者有两位一位是中国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教授另一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鲍尔·埃里克教授。这是中国入第一次摘取该项国际大奖也是曲格平教授第三次获得国际环保大奖。“蓝色星球奖”是由日本旭硝子基金会1992年设立的奖项。每年授予在环境保护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两名科学家或团体。旭硝子基金会设立此奖的目的是,弥补诺贝尔奖没有环保奖的缺憾让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有识之士都来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事业。“蓝色星球奖”的奖金和评选程序也和诺贝尔…  相似文献   

11.
2002年9月4日,9名中国青年从大连出发飞往加拿大温哥华,与9名加拿大青年携手开始了长达6个月的中国和加拿大青年的交流活动.1 8名青年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加拿大和中国当地的社会状况、文化生活,并开展志愿者活动,同时也学会在一个集体中互相尊重、解决矛盾、和睦相处.结束在加拿大的3个月的交流活动后,2002年12月8日,这些志愿者又来到大连,进行在我国后3个月的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2.
来自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堪萨斯分校(简称UMKC)的Patrict A.Randolph.JR,是该校的法学院教授。1994年,Randolph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作为美国法学教授到中国访问,并且成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访问教授。从那时起,他就为推动和促进北京大学法学院和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堪萨斯分校法学院乃至美国法学界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开始辛勤工作,并为之作出了卓越贡献。Randolph已经把自己当作北大法学院的一员,每当有了建议或想法,直接就去找院长谈;为了工作,可以和中国同事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位襟怀坦白的美国老人,和他合作,你不必担心哪种…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0月28日上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位精神矍铄的德国老人带着简单的行李就要登机回国了。专程前来送他的江苏东强公司董事长王子纯在候机大厅里相伴着他。惜别之情充盈着他和这位德国老人的内心。他们相识整整6年了。6年来,德国老人4度飞赴东强进行技术指导,王子纯3次去德国登门求教,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飞往法兰克福的飞机昂首冲向蓝天。遥望着渐高渐远的银翅,王子纯的心情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伦敦罗汉姆普顿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教授马丁·阿尔布劳先后5次来到中国,他曾担任伦敦经济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首席研究员,对中国有着深入的研究,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令他异常欢欣鼓舞。  相似文献   

15.
戴伟刚教授在北京的行程安排得很满,1月16日晚上来到北京,17日参加李克强总理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举行的新春座谈会,18日凌晨5:00就要乘机飞往澳大利亚。在这么紧张的行程中,戴教授还是挤出时间,接受了采访,让我十分感动。戴伟刚(Douglas Rudy Vogel)教授是在美国出生的瑞士裔居民,他夫人拥有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所以现在定居在澳大利亚西南城市珀斯。他们家里有一只猫和一条狗,并且身为作家,已经76岁的戴伟刚夫人哪儿都去不了。那么,戴教授只能每年飞到澳大利亚去团聚。73岁的戴伟刚活力四射,完全不像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  相似文献   

16.
kuling情结     
1992年8月21日中午12:30,一架乳白色波音737飞机呼啸着冲向蓝天。穿云破雾,飞往中国东南历史名城福州。这架客机中有两位不同寻常的乘客——侨居美国的英国友人伊丽莎白·嘎登勒和《啊,鼓岭!》的作者钟翰。此时此刻,一份浓浓的情感在他们心中激荡,一段绚烂多彩的旅程也在这千里飞行之始展开。  相似文献   

17.
"我的朋友遍中国,我是怀着伤感离去的。"3年前的蒙蒙细雨中,一个高大的身影步出挂着俄罗斯国旗的黑色奔驰车,随后登上了飞往莫斯科的飞机。他就是刚刚卸任的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踏上中国,便被这片土地深深地迷住了走进比尔·林教授在北京公寓里的家就好像走进了一个老北取人的门户。客厅通往厨房的门上贴着一个大红倒悬“福”字与阳台相连的窗户上贴着一张花卉图案的中国剪纸两面的墙壁上务悬吊有一个手工做的老虎样子的纸玩具和一幅绘有中国古代女子吹笛子的中国画通往卧室的门上贝’」挂着一件做工精致的中式对襟的小孩穿的央扶。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的比尔林教授兴奋地告诉我这是他第三次来中国工作7。他第一次来中国是ms年那时他还只有30多岁现在转眼已经年过50但他对中国的迷恋却日益深厚。比尔…  相似文献   

19.
正你能想象一位90岁的美国老人跟一群中国中年人常常聚集在QQ上兴致勃勃谈天论地吗?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现实中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这位耄耋老者是来自厦门友好城市——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沃尔什(William J.Walsh)教授。受美国友好交流组织的派遣,美国费城圣约瑟夫大学退休教授沃尔什先生于1991年至1996年到厦门电大教授英语口语。而这群中国中年人是20年前沃尔什教授的学生一一厦门电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了格里菲斯大学的马克林教授。1964年,马克林教授首次赴华任教。半个世纪来,马克林教授60多次访华,在亲历中国发展进步的同时,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林教授的儿子斯蒂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出生的第一个澳大利亚公民。可以说,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挚热情,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搭建起一座桥梁。今年9月,马克林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我要对你及众多澳大利亚人士为中澳友好作出的贡献,表示诚挚的谢意!”习近平主席2014年11月17日在澳大利亚发表重要演讲。演讲中,习主席提到了澳大利亚旅游孔子学院澳方院长马克林(Colin Mackerr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