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二马》看英国文化对老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马》是老舍唯一的一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将中国国民置于英国文化环境中去表现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 ,我们可以看到 :英国文化是老舍批判国民弱点、建构思想人格的价值准则 ,也是他作品幽默风格的重要源头。但由于生活经历等的影响 ,老舍与徐志摩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不同的是 ,他更注意吸收英国文化中务实肯干、追求知识与文化、保护弱者的一面 ,而对自由、浪漫、爱等个人主义文化观念未加吸纳  相似文献   

2.
研究一下《聊斋志异》中的诗词,分析其中诗词与小说结合的特点,以及诗词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这部古典文学名著,而且对我们从中取得借鉴,在今天的小说创作中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等,都是有意义的。 在评注本《聊斋志异》的四百三十八篇作品中,有三十三篇中含有诗词。其中除断句、联句共十六句外,完整的诗十八首,词曲五首。下面试就《聊斋志异》中诗词与小说结合的特点,《聊斋》诗词在小说中的艺术作用以及中国古典小说中小说与诗词结合的情况,作一些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诗”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小说由诗发展而来,而中国小说极少用诗去写,但有以诗入小说的传统。诗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功能是发展多变的:《三国演义》的诗多用于评论;《水浒传》的诗多用于描写;《金瓶梅》中多用曲辞,多写市井生活;而《红楼梦》中的诗则起着结构小说的重要作用。以诗入小说,是中国小说的独特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二马>是老舍客居英国期闻写的优秀作品,小说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丑陋习性和陈腐观念,讽刺了英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同时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肯定和赞赏了英国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这些思想意蕴展示了老舍缱绻的民族之情,而其生命背景则是对作品民族情的最好阐释.  相似文献   

5.
梅启波 《晋阳学刊》2008,(6):101-104
欧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留学英国的老舍在认知结构等方面形成了某种制约。更明确的说,就是欧洲关于东方的知识使老舍认识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形成了某种定式,让老舍形成某种“自我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而不自觉。20世纪30年代老舍回国后,试图摆脱这种影响,在这方面开始了痛苦的文化探寻:突破自我东方主义的影响,探寻中国文化身份。他~jtl,说《猫城记》和《断魂枪》记录了这一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的描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而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展,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此,环境描写在小说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鲁迅在《药》的第四部分,对坟地这个环境的描写是非常出色的。过去,对这部分环境描写中的花环、乌鸦、清明气候,有过较多的研究和评论,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药》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的理解。但我感到除了以上诸点需要着重分析外,作者多次提及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分析了老舍《蛤藻集》中的诸篇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如果还原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西文化论争的语境中当能获得一种新的阐释。此时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读经"等的文化论争激发了老舍的文化思考,而艺术地把握生活的方式又使得老舍显现出更为深邃的历史文化眼光。超越派性立场的老舍,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武术文化的现代命运、对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有着独到的艺术展呈,对当时的复古思潮也给予了有力的回应,而真正地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创作性的转化则是老舍一以贯之的关注中心。本文也结合老舍作品发表的报刊,对老舍的文化立场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给予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老舍作品中的英国人形象描写并不是一般小说意义上的人物形象,其深层所表达的文化信息非常丰富,作家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通过英国人文学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对域外的想象,并且以外国人形象观照中国人的劣根性,旨在改造国民性。  相似文献   

9.
京味小说表现的是北京普通市民生活,其京味是以独特的京味语言描绘出北京独特的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和文化性格;它萌生于清末民初的报人小说,老舍以发掘和表现四合院文化竖起难以逾越的高峰,邓友梅等承袭老舍的四合院文化开掘,王朔等则以大院文化的描写创造出新京味;京味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却不能视为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10.
老舍小说不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是中国现代小说走进英语世界的成功典范。据统计,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老舍有40余部小说被翻译成英语。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等之所以被西方世界广泛接受并具有深远影响,是因为作品特有的文学艺术特性和其所蕴含的深厚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学气质,这也是老舍小说走进英语世界的内在缘由。对老舍小说走进英语世界的经验进行总结,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老舍小说世界性特质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小说更好走进英语世界经验启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茅盾、老舍、丁玲、废名、萧红五位小说家进行“经典”新释。茅盾的《幻灭》和《虹》形象饱满,结构宏大,把个人命运有机地组织到历史大事件中去,使历史材料中深藏了“人”的主题,具有饱满的历史感;老舍终其一生表现了北京的近现代市民社会,着力对中国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进行了批判;丁玲五组描写近现代女性形象的小说,可以作为理解丁玲的一条线索;废名的晦涩其实是与他的创造、创格联系在一起的;萧红的小说则以个人化的感觉和文字为特点。  相似文献   

12.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短篇小说中的一篇杰作。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杰克·伦敦的独特风格:善于设置特异环境;精细的心理描写;熟练灵活的讽刺手法。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小说 ,它描写了主人公西门庆的家庭从拼凑形成到败落散亡的全过程。《金瓶梅》之所以以家庭为描写中心 ,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家和国之间的联系是最紧密的 ,也是最重要的。“家国同构 ,忠孝一体” ,家是国的缩影 ,国是家的扩大 ,国这个范围里的君臣等人伦关系、秩序原则来源于家 ,又通过家得到普及和巩固。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国家的基础 ,它的变化将会带来整个社会的变化。《金瓶梅》通过“家”这个窗口来观照“国” ,观照整个社会 ,对家庭中的夫妻关系有大量的描写。明末资本主…  相似文献   

14.
贾海建 《阴山学刊》2008,21(6):40-45
《金瓶梅词话》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章回小说,涉及到大量的宴饮描写。全书约有228处宴饮描写,其数量之多在小说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与其他明清小说中的宴饮描写相比较,《金瓶梅词话》中的宴饮描写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在布局分布上,宴饮描写相对集中在第九至七十九回,并以第七十八回的数量最多;在描写密度上,大宴小请频繁交替、交叉上演,不避重复;在与节日的关系上,节日的安排是为宴饮描写服务的;在宴饮内容上,包含饮食、唱曲、游园赏景等丰富的内容,并表现出浓重的市井特色。《金瓶梅词语》中的宴饮描写在宴饮内容的纵深扩展及小说叙事观念的转变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对《林兰香》、《红楼梦》等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骆驼祥子》及其版本老舍是一位善于用笑声和眼泪揭示人生的作家,他出身于城市贫民,故创作多取材于城市中下层社会的人们的生活,他的富有幽默感的艺术才能,主要是在这个领域中表现出来的,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则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老舍是在二十年代后期步入文坛的,他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和《离婚》  相似文献   

16.
张晓云 《江汉论坛》2007,(6):133-135
金庸小说对音乐的描写,体现了他对中国乐感文化的理解.从《书剑恩仇录》到《射雕英雄传》再到《笑傲江湖》,金庸小说中的音乐元素走过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性格到武功再到音乐本身的过程,这显示了金庸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在"后金庸"时代,音乐元素则被作为一种氛围描写进一步表达了审美主题.  相似文献   

17.
王平 《东岳论丛》2007,28(3):65-68
在古代长篇章回小说中,以较多笔墨描写婚俗,始于《金瓶梅》,继之以《醒世姻缘传》和《红楼梦》。三部小说都以家庭生活为素材,婚俗描写则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婚俗描写在三部小说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有着不同的功能。这些婚俗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创作主旨、构思故事情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比较三部小说在婚俗描写方面的异同,也可为解决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正> 素以描写城市中下层人民悲惨屈辱生活见长的老舍先生,在人民共和国初创时期,为我们留下一部英雄乐章——中篇军事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正如苏联著名汉学家、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费德林所说:老舍为后人留下极其丰富的创作宝库。“现实  相似文献   

19.
论赛珍珠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贻荫 《船山学刊》2004,(4):98-101
赛珍珠(1892~1973),美国女作家。因描写中国生活的小说著名,1938年获诺贝尔奖金。她的父母都是中国的长老会的传教士,她在中国度过青年时代,在上海接受早期教育;在美国读完大学之后,又在南京任大学教授。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本文拟通过其小说《梁夫人的三位千金》,探讨赛珍珠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风俗传统和文化是邝丽莎小说中的亮点。她的长篇小说《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中包涵对中国文化的各种改写、创造和挪用。这些小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同时,由于作者的文化身份,邝丽莎对中国文化的展现实际上是以西方价值尺度为标准,对中华文化传统资源的挪用和改编。对于中国一些遗风陋俗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满足西方读者的猎奇心理,客观上也迎合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他者形象”的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