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阿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在新时期的电影银幕上,毛泽东的艺术形象一直是许多电影艺术家、电影观众所热心关注和向往的焦点之一。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对毛泽东形象的塑造大致历经了四个明显时期,即偶像符号时期、动态表现时期、外在典型化表现时期、内在心理剖析时期。每一时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特有的艺术审美特征(包括局限和不足)。并且,这类题材影片的创作正在不断丰富、深入和完善,其前景颇为喜人。 相似文献
2.
奚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四人帮”极“左”思潮的被彻底清算和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展开,电影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成绩斐然,令人鼓舞。反映当代人民现实生活,把他们的荣辱、悲欢、理想和追求,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化在整个电影艺术形象体系的创造之中的积极性、自觉性日益提高,脍炙人口的优秀影片不断产生,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应该承认,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比,电影艺术则显得步履迟缓,思想艺术较为贫弱单一。一些统计数字也令人忧虑。1984年7月号《大众电影》。登载了中影公司胡健答该刊记者问时说:“城市观众人数是不断下降的。从1980年至1983年,城市观众共下降了二十亿人次……城市放映收入共减少了一亿元。今年仅元月份又比去年同期少收入数百万元”!看来,从电影艺术自身去探寻人们对电影日益冷淡的原因,接受审美水平越来越高,趣味越来越丰富广泛的观众的挑剔、挑战,夺回失 相似文献
3.
李秀民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2):44-46
电视剧《水浒传》中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等女性形象的塑造应该忠于原著,以不损害原著对人物描述的基本性格和主要事件为原则,否则不但不利于人们正确了解古典名著,而且还容易造成审美误导。 相似文献
4.
苏瑞典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具备优良的素质是基本前提。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追求课堂教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完美结合,即形成良好的课堂形象。这正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对自己要求得越高,个体做出的努力愈大,课堂效果就愈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更得以落实。一 教师课堂形象设计是一种艺术性、创造性强的工作,永远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不变的蓝图,以下原则,为教师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一般性指导: (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主观性:教师课堂形象离不开主体的设计和传播,离不开学生带有主观色彩的… 相似文献
5.
文德培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3)
《潘虎》选自《星火燎原》下册.潘虎是这篇革命回忆录所塑造的主要形象.作者依据亲身所为的革命史实,以朴实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潘虎“自已竖杆子”,举起革命的旗旄.是当时“燎原”烈焰中的一炬,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涛”中的一撮浪花.在斗争中,他表现出强烈的革命要求和希冀党的领导的亟盼.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羁绊于封建思 相似文献
6.
刘海涛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传统的山水画经过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已流入公式化.而现代艺术着重纯形式美感的表现和情感宣泄,这就导致了传统山水画创作思维方式的解体.现代山水画家须从新的审美角度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让生活和真实情感来说话,以走出传统古典的封建牧歌式的世外桃源,从观念和技法上同时突玻,恢复绘画艺术所具有的绘画性.善者,让物质材料及西方的色彩现走进画面,以自然物象的神韵天起代替纯粹笔墨的抽水冷漠的堆积,从而走出传统山水的程式,而形成具有现代精神和民族特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一项光荣而又传统的职业,也必定是一项基业常青的职业。在教师培养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体现出由经验化向专业化、封闭型向开放型、终结性向终身性、知识型向复合型、学科性向实践性等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谈中医治学与成才之路——走出困惑,自信自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187-190
要成为一个名中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自信自强,针对中医药的学术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治学方法.具体而言,学当求径,可从源到流,或从流到源;学精于勤,要做到精读、勤记、深思、熟背,多问;学忌门派,应博采众长;学要专攻,重视主干课程的学习;学以致用,争取早临证,多临证;学无止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陆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4):188-189
中国京剧院根据民间传说《十二寡妇征西》和扬剧《百岁挂帅》整理、改编,并在此基础上创作演出的《杨门女将》,已经成为中国京剧院新编京剧的代表作。该剧展示了中国京剧的丰厚创作实力和强大演出阵容,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新的京剧经典剧目的意义。该剧主人公穆桂英的形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突出与表现,其性格在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中不断发展。这使得《杨门女将》更加具备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文章主要就穆桂英在《杨门女将》“寿堂”一幕的形象进行分析,对形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张炯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思潮的嬗变张炯·新中国文艺思潮嬗变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文艺思潮产生急剧的嬗变与尖锐的斗争不是没有历史原因。当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氛围都发生除旧布新的深刻变革时,文学思潮作为意识形态最敏感的一个部分,自然不可能风平浪静。在旧中... 相似文献
11.
陆魁宏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1):5-10
毛泽东提倡写实际的哲学,让哲学走出书斋,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走出书斋的哲学,就是从实到虚又以虚带实、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哲学,让广大干部群众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掌握的哲学.一方面,对书斋之外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从实到虚,就事论理;另一方面,对大雅之堂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也走出从概念到概念的圈子,联系实际进行思考,虚实结合,把道理讲得朴实一些、实在一些.让广大干部群众感到,哲学并不神秘,而是同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袁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我国在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践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对国情的实际把握出发,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找到了一条在一个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 相似文献
13.
范翔林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4,(4)
文学作品往往由于新的描写对象的引进,从而显示出一种独步前人的艺术风格.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文学中的主人公“都是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由于描写了“这些人的生活和命运、欢乐和痛苦”,革命导师恩格斯誉之为“小说的性质方面发生了一个彻底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594页)我国唐代传奇小说的创作,也有类似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陈传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嬗变,是以重视对当代人命运与价值的探求和表现为重要特征的。随着现实变革和审美价值、理想的调整,现实主义文学必将在多元的文学格局中获得多方面的新变。 相似文献
15.
邵一飞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4,(2)
本文试图对新时期(1976—1992)小说人物形象做一次整体性美学理解。新时期小说人物形象的美学素质,经历了形象的真实化时期(1976—1985)、形象的哲理化时期(1985—1988)和形象的原始化时期(1988—1992)等三次重大的美学植变,这三次美学植变在客观上完成了一个艺术升华的小循环,形成了一种美学极致。九十年代的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将会因艺术小循环的形成而出现艺术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盛英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3)
关于形象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文艺的不同形式、不同题材、不同创作方法,乃至作家、艺术家不同的世界观或思想情绪,都能致使形象思维过程呈现不同面貌,表现纷纭繁杂的情状.这就需要很多学科领域如哲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共同来研究它.然而,关于形象思维的过程,又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掌握文艺创作规律、驾驭文艺创作全过程,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典型,为工农兵、为无产阶级政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问题.我想,结合鲁迅的不朽名著——小说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航标──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庚存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现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航标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马庚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工作的许多理论,形成系统的文化观,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体系,以其深刻的理论力量,在中... 相似文献
18.
王志刚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周立波同志的《山乡巨变》是一部反映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他深厚的生活根底,凭着对农村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塑造了亭面糊、陈先晋、菊咬筋、秋丝瓜等一组农民的形象,我们知道:同是农民、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生产方式、共同的语言环境、甚至有共同的心理活动等,使得他们有较多、较强 相似文献
19.
程正江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0(2):41-42
清初统治阶级实施高压政策.文字狱布满中原。蒲松龄对此无限愤懑,但又不敢正面发表意见,便以曲笔书写他的悲愤.借天堂地狱以宣泄他胸中的不平。正如很多研究者所论.《聊斋志异》是作者一生血泪的结晶,一腔块磊的倾泻。它时而将那可诅咒的时代尽情地诅咒,时而在谐谑嘲讽中对丑恶现象痛加鞭笞.又时而借幻化的鬼狐来控诉那人间的不平。 相似文献
20.
谈到《聊斋志异》,人们就会想起这部小说里许多描写妇女的精彩篇章,眼前就会浮现出美丽多采,栩栩如生的妇女群象。这是《聊斋志异》辉煌的艺术成就的一个方面,也是这部小说具有巨大感染力,历来受到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生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乱。当时,满、汉族地主阶级互相勾结,镇压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建立了清王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