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流浪儿童现状的考察,认为流浪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这一群体虽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等基本权益却并未得到制度保障;正因缺乏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这一群体极易成为潜在的犯罪后备军,对社会治安构成威胁.因此,国家应当建立有效的流浪儿童救助机制,维护流浪儿童的各项权益,同时实现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目标.文章主张整合国家、政府、社会及家庭等的力量,形成一套以生活临时救助机制、预防流浪机制与回归社会机制的"三位一体"流浪儿童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流浪儿童福利政策的绩效:基于流浪儿童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对流浪儿童实施"保护性"的救助政策.流浪儿童救助政策的目标是要在临时救助流浪儿童的基础上,强制性地将他们护送回家.对流浪儿童的民族志调查发现,在没有致力于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保护性"救助政策未能切实满足流浪儿童的需要,不能有效救助流浪儿童.流浪儿童福利政策的革新,需要特别考虑流浪儿童自己的生存实际与主观选择.  相似文献   

3.
流浪儿童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流浪儿童人数的日益增多,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流浪儿童问题,相继在全国建立了130多个救助站,对流浪儿童开展了临时性救助保护.但时至今日,流浪儿童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甚至还有继续恶化趋势.本文在反思我国现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依据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理念,提出了改革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建议重构“以家庭保护为核心、以社区预防为基础,以机构救助为补充”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4.
《琼州学院学报》2015,(3):102-107
流浪儿童是一个极严重的弱势群体,其形成有经济、制度和道德伦理上的诸多原因,但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得不到基本保障是造成流浪儿童问题升级的根本原因。目前,流浪儿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文献和案例分析,对国内外流浪儿童的内涵、现状、原因和对策进行归纳和概括,提出流浪儿童"回家"到"回归"的转变,并构建家庭为主、社区预防和机构救助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和"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流浪儿童和普通在校生进行测评,同时运用访谈法对流浪儿童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智力水平都明显低于普通在校生.在了解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讨了流浪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年,儿童青少年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包括河南兰考的“袁厉害火灾”事件、江苏南京“两女童被饿死”事件、贵州毕节“五名流浪男童被烧死”事件、“贵阳父母虐童”等事件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事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儿童青少年权利受损严重,多数事件中有不止一个儿童严重受伤害甚至丧失生命;第二,受到侵害的儿童主要是幼童、女童、孤儿或弃婴、流浪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更为弱势;第三,造成的社会影响大.尽管这些事件发生的地区不同、程度各异,但都引发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更多的是新闻媒体的报道,缺乏有深度性的研究成果.从社会福利政策的角度对儿童福利政策及服务进行探讨与分析,对于完善我国现有的儿童福利制度,预防这类事件的再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流浪儿童群体在自己的流浪生涯中,受社会、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在与他人、社会的交往实践中,会逐渐形成反映自身生存需要的,与主流道德观念存在若干差异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系统,即流浪儿童亚道德。作为边缘文化的具体样式,流浪儿童亚道德在道德规范、道德理想以及道德心理能力方面均表现出独具的特点。对流浪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流道德的引导,这是流浪儿童再社会化不可缺少的必要途径;另一方面,又须正视流浪儿童亚道德的客观存在,根据流浪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具体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因势利导,构筑符合流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维泰 《中州学刊》2005,(4):98-101
成群结伙的流浪儿童现象已成为国际合作组织及各国重视和动员多方力量进行解决的、明显的客观存在和理论问题.中国也在努力依照本国具体的流浪儿童状况和特征,依照自己的儿童发展概念,从自己的社会文化、生活结构、政治信念和经济能力寻求和探索多样化的救助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9.
吴威威 《天府新论》2004,4(2):78-81
社会互动对人的行为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儿童流浪行为的产生是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符号互动论 ,作为研究社会环境的社会互动理论 ,对探讨儿童流浪行为的发生机制具有启发意义。优化社会互动环境对于流浪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新的社会互动环境应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伦理宗旨 ,可以通过优化家庭的亲情环境、学校的爱心教育环境、政府负责任的主导管理环境和第三部门的公益慈善环境来防治儿童流浪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新的伦理秩序形成的过程性以及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整性,流浪儿童成了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对国家、社会、家庭及本人带来了严重危害,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虽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受各方面影响,流浪儿童仍呈居高不下之势,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与社会控制--以成都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终结了实施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自愿救助代替了强制性收容遣送,体现了社会进步和人文关怀.如何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社会救助和关怀,同时确保城市公共秩序及城市环境不受影响,已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强化城市管理必须采用综合治理手段其一,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尤其是对其中弱势者的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其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强化社会控制,并在相关法律的框架内制定地方性法规,将一些法律解释全面化和可操作化;其三,实现社会救助社会化、多元化;其四,政府应明确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主体,规范公安、城管、民政、卫生等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  相似文献   

12.
郭涛 《东岳论丛》2007,28(4):167-169
"流浪乞讨"正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而其发展却是源远流长的。改革开放后,国务院颁布了两个相应的法规,一个刚刚废除,另一个刚刚生效。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社会流浪乞讨问题的原因,探讨都有哪些变量决定社会一定时期流浪乞讨的人数。同时分析政策的效果,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郭亮  翟洪峰 《兰州学刊》2003,(5):133-134,100
社会分层中孕育着社会现代化向更高形态发展的社会因子.社会分层促进了中国社会由"身份制"向"契约制"的转变,塑造了公民的现代人格;社会分层激发了社会利益群体和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热情,催生了初步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从而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分层引发了社会成员的大规模流动,造就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的雏形.而人的现代化、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三个子系统,如果从其实现的社会机理来看,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又具有本质意义和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模式由传统的阶级分析转向现代阶层分层,阶级理论的衰落反映了人们对阶级理论的误解和偏见.阶级分层模式不仅必要,而且提供了对社会深层结构的理解."冲突论"向"功能论"的发展使阶级分析不再成为阶级冲突和阶级革命的工具,而是有助于建立社会整合和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层既有客观的、结构的事实,又存在人们的主观建构。了解社会分层的主观方面,对于预见社会关系及社会运行走势有重要意义。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8CGSS)显示,人们除了对家庭代际资本和关系资本在分层中的作用的认识有高度一致性外,同时在对个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上也取得高度一致。较多居民觉得中国阶层结构呈金字塔型,而个人的阶层认同则具有宝塔型特征。居民的相对剥夺感处于中等程度,而对收入差距拉大非常关注。  相似文献   

16.
以“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和“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流浪儿童和普通在校生进行测评,同时运用访谈法对流浪儿童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智力水平都明显低于普通在校生。在了解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讨了流浪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丹丹  谭鑫 《学术探索》2013,(7):132-1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过去的研究报告中全面探索了我国流浪儿童的现状及成因,并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建议与对策。在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流浪儿童的问题依然存在,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趋势与着重点,即聚焦于“问题视角”。而总是采用“问题视角”去研究流浪儿童本身就是对流浪儿童价值的否定。本文从近年来的流浪儿童研究中关于其内容、特征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视角”人手进行梳理,以后现代主义理论来解构现有的研究取向,并以优势视角来重新建构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笔者就"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社会,以血缘、地缘等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借助其未经分化的、直接性的社会关系使个体获得了精神依托.工业主义打破了共同体的封闭结构,将一个变幻莫测、神奇万象的大都市生活带到了现代社会之中.在货币支配下的都市中,人们进行着非个人的、表面的、短暂的,因而也是部分性的接触.大都市生活产生了原子化的人际关系,导致了人们内心的骚动和连续感的丧失.现代人需要在工业主义逻辑和骚动的都市生活中寻求稳固的"阿基米德点",以便克服精神上的不安,进而获得稳固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20.
台湾旅美作家白先勇曾经在美国的一次文学报告会上,作过题为《流浪的中国人——台湾小说的放逐主题》的报告,概括了台湾小说家们创作中的一个普遍倾向.白先勇这一评价,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台湾诗坛.对台湾现代派诗人来说,思乡愁绪与流浪悲歌,同样是他们诗作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